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合計虧損超18億元 五大上市氫能企業竟無一盈利

2025-04-07 22:14

作者 | 柯陽明

  來源:預見能源

近日,各大氫能企業都在陸續公佈2024年財務報告,隨着億華通公佈2024年財務報告,至此國內五大上市氫能企業業績全部披露完畢。

從統計結果來看,氫能企業目前恐怕在面臨着嚴峻的考驗。2024年五家氫能企業合計淨虧損為18.2724億元,並且沒有一家氫能企業處於盈利狀態,與去年同期相比,業績都在下滑

其中,於2024年12月6日成功登錄港交所的重塑能源虧損金額最大,2024年淨利潤為-7.373億元,同比下滑39.25%;營業收入為6.49億元,同比下滑27.53%。

據此前招股説明書顯示,重塑能源2021年、2022年、2023年營收分別為5.24億元、6.05億元、8.95億元,同比增加15.45%、47.93%;同期淨虧損為6.54億元、5.46億元、5.78億元。

不難發現,2021年至2023年期間,重塑能源的營收一直處於增長趨勢,雖然淨利潤還處於虧損狀態,但也在有所縮窄。可到了2024年,不僅淨利潤繼續下滑,營收也在下降。

資料顯示,重塑能源是一家主營氫燃料電池電堆及系統的研發生產的公司,但近幾年已經延長至上游制氫設備如鹼性電解槽等。公司收入主要來源於四個部分,分別是銷售氫燃料電池系統及零部件、提供氫燃料電池工程開發服務、銷售氫能裝備及相關零部件、其他(主要包括提供售后服務及氫能源整車銷售

  對於本次業績下滑,重塑能源表示主要是由於氫能商業化場景及基礎設施建設尚處於發展階段,以及部分客户需求及訂單的波動,導致氫燃料電池系統及零部件的收入同比下降。

從具體的業務收入上看,重塑能源氫燃料電池系統業務是影響最大的。2024年重塑能源氫燃料電池系統業務收入約為3.30億元,佔比總營收的50.94%,而去年該業務收入為6.37億元,2024年減少了3.07億元,同比下滑48.19%。

其次,虧損幅度最小的是金源氫化,2024年僅虧損1604萬元,淨利潤由2023年的5493萬元跌到負值。

據悉,金源氫化成立於2012年,主要生產於生產和銷售加氫苯類化學品,以及能源產品包括煤氣、液化天然氣、成品油等,據2022年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顯示,金源氫化在河南省市場份額為18.6%,是河南省第一大加氫純苯供應商,2023年12月20日已在港交所上市。

好消息是金源氫化是這五家氫能企業中,唯一一家營業收入還在增長的企業。2024年金源氫化的營業收入為31.02億元,去年同期為23.30億元,同比增長33.12%。

不過,雖然金源氫化是虧損最少的,但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半年報顯示,金源氫化淨利潤為3023萬元,也就是2024年下半年,金源氫化就虧損了4627萬元。

對於下半年的下滑,金源氫化在業績披露中表示,主要是因為加氫苯基化學品的價格以及原材料粗苯的價格漲幅不一致導致,2024年12月31日2023年2023年12月31日,加氫苯基化學品的價格上升達到約8%,但原材料粗苯的價格上升達到約12%,兩者相差約4%。

在五家企業中,虧損幅度最大的企業是號稱「氫能第四股」的國富氫能,虧損為2.103億元,較2023年的7330萬元虧損顯著擴大,虧損幅度高達186.86%;同期營業收入為4.59億元,同比下滑12.22%。

國富氫能是國內領先的氫能儲運設備製造商,專注於研發和製造全產業鏈的氫能核心裝備。主要產品是車載高壓供氫系統及相關產品、加氫站設備及相關產品、氫氣液化及液氫儲運設備、水電解制氫設備及相關產品,還曾被稱為「儲氫瓶第一股」。

2024年9月份國富氫能宣佈港股上市后,兩個月不到,11月15日就正式在港交所掛牌上市。

據財務報告顯示,國富氫能的毛利較2023減少約50.8%,其收入主要來自燃料電池系統製造商銷售氫燃料電池電堆及向下遊製造商銷售氫燃料電池系統,當前虧損是因為氫燃料電池行業仍處於商業化早期階段,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公司相關產品整體價格都在下降

而同比虧損幅度最小的則是國鴻氫能,2024年淨虧損為4.072億元,同比下滑0.67%,2023年同期虧損4.044億元。與其説是虧損幅度最小,倒不如説是因為去年虧損太多了

同樣,國鴻氫能也在報表中提到,本次業績下滑的原因是因為氫燃料電池行業仍處於商業化早期階段,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短期內市場銷量承壓,公司產品銷量下降,同時產品研發迭代等增加了許多費用。

至於五家中最后的億華通,2024年營業收入為3.67億元,同比減少54.21%;淨虧損為4.564億元,同比下滑87.68%,一樣也是營利雙降。

此外,2024年3月份億華通還與中國旭陽集團簽訂相關協議,用億華通自家的股份去收購中國旭陽集團旗下的旭陽氫能,協議完成后,億華通的實際控制人將變為中國旭陽集團的實際控制人。(詳情可見預見能源此前文章《「氫能第一股」易主背后:大同首富張國強「賣身求存」,邢臺「隱形」富豪收穫第三家上市公司?》

事實上,這幾家氫能企業去年普遍虧損並不是偶然情況。翻開這五家氫能企業前面幾年的報表來看,除了金源氫能有所盈利外,其余的都是虧損,只不過虧損情況沒有2024年這麼嚴重。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五家氫能上市公司,除了金源氫能外,其余四家都是氫燃料電池企業。當前氫燃料電池系統主要用於氫燃料電池汽車等交通領域,受到2020年國內氫燃料電池政策的影響,相關產業投資一時風起,許多氫能企業也是在這些政策下出現。

據企查查數據顯示,截至2月18日,中國目前有3662家氫能相關企業。2021年和2023年分別突破2000家、3000家。

但在企業數量不斷增長的背后,我國的氫燃料電池汽車銷量卻沒有同步地快速增長。行業數據顯示,2024 年國內氫燃料電池車銷量同比增長8%,明顯低於2023 年的42%增速。另外,截至2024年底,我國燃料電池汽車累計銷量2.4萬輛,遠低於國家發展規劃要求2025年底5萬輛的數量。

  此外,加上氫燃料電池本身就有着成本高、國內加氫站等相關產業鏈佈局不夠等的發展痛點,以及氫能目前也存在着不少技術難題,急需研發資金。

當前,氫能行業正面臨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一方面,企業自身亟需資金支持,以持續推進氫能相關產品的研發和產業鏈佈局;另一方面,下游市場表現疲軟,氫能重卡等產品的銷量未能達到預期,導致多家氫能企業的應收賬款持續攀升,資金回籠壓力加劇。這種局面使得行業整體發展面臨嚴峻挑戰。

被譽為「氫能第一股」的億華通在港股以及A股兩次上市,最后都要變賣自家控制權才能換來發展,可見目前氫能行業發展之不順。

  因此,五家上市氫能企業業績全部虧損也不足為怪。不過,氫能在清潔能源中還是有着不可替代的優勢存在,當前存在難題是正常的,但怎麼克服當前問題,從而來迎來氫能行業的熱潮,是每一家氫能企業需要考慮的。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