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4-07 22:12
人工智能(AI)技術的應用是各行各業都無法避免的趨勢。
《美粧頭條》新媒體
傳送帶上的玻璃瓶如流水般滑過,機械臂精準抓取、灌裝、封口,機器人穿梭於貨架間運送成品。這里沒有匆忙的腳步聲,沒有此起彼伏的交談聲,只有機器運轉的低鳴與數據跳動的節奏。
這些曾經還僅在想象中的畫面,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智能化浪潮席捲美粧行業,一座座智能工廠正從圖紙走向現實。
3月31日晚間,上美股份宣佈其科技園智慧工廠近期已正式投入運營。據悉,這是中國首個AI智能化粧品無人車間,也是中國美粧行業邁入「數智時代」后的一個縮影。
「數智時代,人工智能(AI)技術的應用是各行各業都無法避免的趨勢。」包括市場規模日益龐大且與時俱進的美粧市場。
那麼,現在美粧行業的智能化到哪種程度了?
效率狂飆:
中國美粧工廠的「無人之境」
「目前,工廠內12條全自動生產線,全面減少了75%的人工作業,從包材運輸到產品灌裝均實現無人化操作。」生產流程的全面智能化,是上美科技園智慧工廠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據上美股份介紹,這座總投資3億元、佔地面積20000平方米的智能工廠,可以實現每日200萬瓶的產能和全流程AI智能化生產體系,實現24小時無間斷物料補給、零誤差的物流網絡、灌裝全程零人工操作、每秒完成20次產品瑕疵篩查;42組工業機器人,每日完成25.2萬次標準化操作,共同構建起了上美智慧工廠的智能化物流調度系統,真正實現了全流程閉環,以AI算法刷新美粧品控標準和產能極限。
從這座智慧工廠的設施佈局來看,大致可以總結為三大優勢特點:降本(全自動生產線)、提質(產品瑕疵篩查)、增效(日產200萬瓶),這恰恰勾勒出當前傳統美粧製造需要破解的「三角關係」:質量、成本、效率。
傳統制造業長期困於「質量、成本、效率」的三角博弈:提高質量需增加成本,壓縮成本可能犧牲效率,而效率提升又容易引發質量波動。而現代智能工廠通過AI算法、物聯網與機器人技術的融合,能實現了這一「三角」的同步優化。
智能工廠通常是利用自動化設備、機器人、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可以實現生產流程的高度自動化,減少人為因素對產品質量的影響,確保產品的高標準和一致性。「智能化工廠一個比較明顯的好處就是,在灌裝、運輸過程中減少了被污染的風險。比如在灌裝的過程中,即便是在無菌車間,也難以避免人力帶進去一些灰塵或者細菌。」
比如貝泰妮的新中央工廠,生產線具備在無人工干預的情況下,按規定的程序自動進行操作,可以減少生產過程中的差錯。據悉,貝泰妮中央工廠新基地於3月13日正式投產,具備高度自動化水平,由植物提取、配製、灌裝、包裝、倉儲等多個單元組成。生產線投入生產后,將大大提升貝泰妮自有產能,有利於保障產品質量和生產穩定性。
這樣的場景也不是孤例。華熙生物按照工業4.0標準傾力打造「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的「生物智造工廠」,將先進的信息技術與生物製造工藝的深度融合,實現了生產過程的精準控制、質量實時監測以及能源的高效利用,其「黑燈工廠」在無人的情況下也能實現全自動化生產,為綠色生物智造提供高效的供應鏈保障。
福瑞達「透明工廠」,向全行業展示福瑞達對產業鏈達到高質、高效、高產成績的信心。2023年,《美粧頭條》記者曾實地探訪這個透明工廠,總結起來的優勢就是:從全局運營管控、大數據分析、決策看板、風險預敏等方面,通過供應鏈物流數據化引擎提升業務網絡透明度,運用訂單計劃驅動引擎實現資源配置優化,最終通過物流端到端可視引整實現企業對安全,時效和協同的需求。
福瑞達透明工廠
彼時的透明工廠已經可以看出「智能化工廠」的雛形。2024年,福瑞達在「美粧山東新質生產力峰會」中提出,福瑞達正在戮力打造現代化的化粧品透明工廠、綠色工廠、智能工廠,構建以智能為擎的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透明化、柔性化的智造體系。
代工廠端也在進行智能化躍進,如大唐美粧嚴格按照國際化GMPC標準建立的生產線,配備各類智能自動化生產設備,擁有30多條自動化生產線,月半成品產能高達4500噸、單支成品日產量達到1000000PCS。
智能化工廠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實際上,在人工智能技術高速發展之前,國內美粧企業已經做了一些前沿嘗試,這個階段稱之為「數字化」,這一時期主要是依託物聯網的數字化管理,是智能化工廠的基礎階段。
例如,環亞集團2020年前就建成了自動化集成中央控制系統,上線的SAP系統和MES管控平臺,實現了生產計劃、仿真排產、防差錯配料、數據採集、全流程質量追溯、電子看板、運營監控中心等信息化管理。在后幾年發展中,環亞集團依舊堅持逐步邁向更高維的智能化工廠。
簡而言之,智能化工廠是在數字化的基礎上,進一步利用人工智能(AI)、機器學習、邊緣計算、自主決策等技術,使系統具備自感知、自學習、自適應的能力,實現生產過程的自動化優化和無人干預的智能決策。
可以確定的是,在數智時代,智能化工廠不僅是降本增效提質的答案,更是生存的必然法則。
「智造」躍遷:
「AI+」應用日益廣泛
AI對美粧行業的顛覆遠不止於生產線,其觸角已延伸至產業鏈的每個價值節點,涵蓋了個性化推薦、虛擬試粧、皮膚分析、化粧品配方研發、市場營銷與客户服務、智能化護膚建議、人工智能調香以及法規與備案智能化等多個方面。
一、營銷端
引入虛擬代言人,是近兩年美粧企業加碼智能技術的主要體現。如資生堂在2023年曾一次性官宣了4位數字形象代言人,這些虛擬代言人不僅形象鮮明,還能通過社交媒體等渠道與消費者進行互動,提升品牌形象。另外,卡姿蘭、完美日記、自然堂、花西子等美粧品牌均推出過獨家虛擬代言人。
另一個體現是數字營銷體系的構建。雅詩蘭黛集團在3月宣佈與Adobe達成深度技術合作,正式將生成式AI工具Adobe Firefly集成至其數字營銷體系。
基於此,雅詩蘭黛將建立三大智能生產機制:首先,基於各平臺實時數據反饋,自動生成適配社交媒體、電商平臺、移動端應用等不同場景的營銷素材。其次,利用AI分析超2億用户畫像數據,生成具有文化適配性的本土化內容,使新客户獲取效率提升35%。另外,內置品牌視覺規範數據庫,可確保生成內容100%符合各子品牌VI標準,審覈流程縮短80%。
據相關第三方評估,該技術整合使雅詩蘭黛旗下品牌數字營銷活動的消費者互動率平均提升42%,新系列產品上市周期縮短至行業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二、研發端
AI算法幫助實驗室「試錯」。如IBM研究實驗室和德之馨Symrise聯合開發的調香系統Philyra,能夠調製出用户具有獨特魅力的香水產品;寶潔公司與Moodify合作,通過神經網絡機器學習在分子水平上精確控制氣味設計,用於輔助開發香水。
此外,AI技術還可以應用於新原料的開發和靶點通路的解析。
創健醫療首席技術官李海航曾在合成生物技術論壇上介紹,創健醫療通過AI技術進一步拓展了重組膠原蛋白序列設計選擇範圍,專屬底盤微生物構建,達到透皮、功效、產量的均衡,既有中、大分子重組膠原蛋白的高生物活性,又有膠原短肽的高滲透率,還能提升表達量,突破產量瓶頸。
華熙生物、鉅子生物、創健醫療、聚源生物均曾提及利用AI技術輔助進行序列設計或篩選。
三、服務端
人工智能技術在美粧服務端主要是虛擬試粧、膚質測試、個性化推薦等服務,從而提高消費者的購物體驗。
歐萊雅、資生堂、雅詩蘭黛等美粧企業均推出了虛擬試粧服務,解決了試粧成本高的痛點,其中資生堂開發的個性化定製的護膚系統「Optune」,可通過應用程序收集皮膚數據和氣候、心情、狀態等數據,通過算法向消費者提供最適合的產品。
國內更為典型的例子,是2024年華熙生物推出的「個性化定製工作站」,這是全球首創的「個性化定製護膚服務」科技成果,依託智能AI膚質分析技術和皮膚大數據,只需通過手機小程序即可實現膚質測量,給每一個消費者提供精準比對數據,找到皮膚適配的針對性解決方案。
個性化定製工作站
更值得關注的是,AI正在挑戰行業的「經驗壁壘」。比如法國香料巨頭奇華頓,在2025年推出以消費者為中心的人工智能(AI)技術Myrissi™,其建模是基於對25000多名消費者進行測試的數據庫,集合了十年的學術研究成果。
替代與共生:
在效率與人性之間尋找平衡點
顯而易見,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趨勢是不可逆的,已經滲透進研發、生產、營銷等方面,尤其是在大數據時代,AI技術正高速發展。
對於AI技術的應用迅速「擴張」,尤其是在2025年開春的那一波「DeepSeek熱」下,不少人有了疑慮:AI技術會淘汰掉一些工種嗎?
有業內人士評論道,「建立了大數據庫的AI技術可以定量和視覺化分析詳細的皮膚特徵,這對於人來説確實是很難做到的。但目前來説,技術人才還是很難被替代的。」
而在更深層面,AI的「理性」與美粧的「感性」之間,亦存在微妙張力。這里提到的是一種Z時代所需要的「情緒價值」,而情感永遠需要人性的觸點。當消費者購買一瓶面霜,他們期待的不僅是成分表上的優秀數據,還有品牌故事的温度、肌膚接觸的儀式感。
這些「人性化」的價值,是難以被算法量化的。就好比,當AI生成的香水失去調香師的手工温度,當虛擬試粧取代專櫃BA的肌膚觸感,消費者為「體驗溢價」付費的意願可能消退。
想起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的一句話:「技術本身既非善亦非惡,它的一切取決於人用它來做什麼,只有人才賦予技術以意義。」
AI智能工廠的24小時燈火,照見的是效率革命的狂飆突進,也是人類對自身角色的重新定位。或許,真正的挑戰不在於「機器能否替代人」,而在於人類能否在效率與温度、規模與個性、數據與直覺之間,找到那個屬於美粧產業的「黃金分割點」。
在過去的三十年中,我們見證了中國美粧製造的崛起;今天,人工智能技術正將這個故事推向「智造」新篇章。
記者/ 陸春燕
監製 / 黃志東
主編 / 陳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