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心智觀察所:中國為什麼是激光雷達技術突破的「應許之地」

2025-04-06 09:11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心智觀察所】

近日,路透社獨家報道稱,梅賽德斯-奔馳將與中國的禾賽科技合作,為全球市場開發配備激光雷達傳感器的智能駕駛汽車。

對禾賽科技來講,這是一個跨越2030年的多年長期合作項目,也是至今為止海外前裝量產激光雷達領域規模最大的訂單。

在中美貿易緊張局勢加劇、全球供應鏈面臨重構的背景下,奔馳為何選擇此時攜手禾賽科技?這不僅是對禾賽技術實力的認可,更折射出奔馳在智能駕駛領域的深遠戰略考量。

禾賽科技作為全球車載激光雷達行業的領軍企業,憑藉其技術創新和市場表現,已成為中國智能駕駛供應鏈中的耀眼明星。根據市場研究機構Yole Group的《車載激光雷達2024》報告,2023年禾賽科技以37%的市場份額位居全球第一,在自動駕駛出租車(Robotaxi)領域更是佔據73%的壓倒性優勢。其客户包括Cruise、百度Apollo、滴滴等全球知名自動駕駛玩家,截至目前,據公開資料顯示,禾賽科技已與22家國內外汽車廠商的120款車型達成量產定點合作關係。據公開數據,2024年中國市值最高的10家汽車製造商中,有9家已經與禾賽達成了量產定點合作關係。足見其技術可靠性。

禾賽的激光雷達傳感器以高性能、高性價比和量產能力著稱。以其最新發布的AT512為例,這款512線超高清超遠距激光雷達採用第四代自研芯片,標準測距達300米(10%反射率),最遠探測距離可達400米,遠超市場上同類產品的兩倍。AT512每秒點頻高達1230萬,角分辨率精細至0.05°×0.05°,點雲密度是前代產品AT128的8倍,為汽車提供圖像級超清晰三維感知能力。這種技術突破使得禾賽的激光雷達不僅適用於L4級自動駕駛,也能滿足乘用車高級輔助駕駛(ADAS)的廣泛需求。

激光雷達技術原理

此外,禾賽在成本控制和規模化生產上的優勢也不容忽視。2023年,其激光雷達出貨量達22.2萬台,同比增長176.1%,其中ADAS產品交付量為19.5萬台,同比增長215%。

2024年一季度,禾賽交付量進一步增至5.91萬台,毛利率維持在38.8%,顯示出其在技術領先的同時保持了強大的盈利能力。這些數據表明,禾賽不僅技術過硬,還具備滿足全球主機廠大規模需求的供應鏈穩定性。

奔馳選擇禾賽科技的激光雷達,既是技術驅動的結果,也是戰略佈局的體現。首先,從技術角度看,禾賽的產品在性能與成本之間實現了優異平衡。奔馳CFO範安德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汽車製造商很難找到在性能和價格上能與禾賽媲美的替代品。這一表態直指禾賽的核心競爭力——高性能激光雷達的低成本量產能力。對於奔馳而言,採用禾賽的技術不僅能提升智能駕駛系統的感知精度,還能有效控制研發和生產成本,從而在競爭激烈的全球市場中佔據優勢。

其次,這一決定反映了奔馳對全球智能駕駛趨勢的敏鋭洞察。隨着L3級自動駕駛逐步落地,激光雷達作為「自動駕駛之眼」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奔馳近年來加大了對電動化與智能化技術的投入,2023財報顯示其純電車型銷量增長61%,研發支出持續高企。

選擇禾賽的激光雷達,不僅能加速奔馳在智能駕駛領域的部署,還為其旗艦車型(如S級、EQ系列)注入更強的市場競爭力,尤其是在歐洲和北美市場,迎合消費者對安全性和科技感的雙重需求。

然而,這一選擇並非沒有風險。路透社報道指出,奔馳在做出決定前已斟酌數月,主要顧慮在於中美貿易摩擦升級帶來的法律和地緣政治風險。美國近年來加大對中國技術出口的限制,若未來政策進一步收緊,奔馳可能面臨供應鏈中斷或合規性挑戰。儘管如此,奔馳最終仍選擇禾賽,表明其對禾賽技術依賴的信心,以及對中國供應鏈在全球汽車產業中不可替代地位的判斷。

中國必然是激光雷達技術突破的「應許之地」

奔馳與禾賽的合作不僅是技術層面的聯姻,更是中國製造在全球汽車產業崛起的一個縮影。

過去,歐美車企多依賴Velodyne、Luminar等西方激光雷達供應商,但如今以禾賽、速騰聚創等為代表的中國廠商逐漸成為行業標杆。這種格局轉變源於中國在智能駕駛領域的政策支持、市場需求和技術創新的疊加效應。奔馳此舉無疑是對中國技術實力的一次背書,也可能引發其他國際車企效仿,進一步推動中國供應鏈的全球化。

綜合全球各大車用激光雷達供應商,多種技術路線之爭將逐漸收斂,進入收尾階段,目前禾賽科技的純固態方案領先一籌。

按照掃描方式劃分,激光雷達技術演進路線可以分為機械式到半固態、純固態三個不同形態。機械式激光雷達檢測精度高,但同時存在硬件成本高和使用壽命低的問題,無法進行大規模量產,半固態在成本上極大地降低,能夠兼顧車規量產與高性能打,但畢竟也只能算一種過渡性方案。

某光電半導體頭部投資機構創始人告訴心智觀察所:「自動駕駛系統曾經70%成本都來自於激光雷達。固態方案的光學集成度越高,就意味着成本可能下降的幅度就會越大。中國供應商在這方面已經做到了龍頭。幾年前,從汽車后裝開始那種激光雷達路線,包括不少元老級的供應商現在紛紛出現了破產重組或者退市狀況。」

除此之外,中國在機械式激光雷達這一相對高成本的技術路線上依然也沒有放棄,多頭下注而且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某國內新崛起的激光雷達集成商CTO告訴心智觀察所:「機械激光雷達現在目前讓機器全自動去組裝的難度還是很大的,還是需要人工去精校,而歐美的人力成本目前比中國還是要高很多。另外,激光雷達所需的光子芯片工藝相對難度不大,國內代工的成熟度還是比較高的。」

結語

在禾賽科技攻城略地之時,我們還需要注意該企業發佈的一則引人注目的公開信息——禾賽2024年實現全年營收20.8億元,淨利潤達1369萬元,成為全球首家實現全年盈利的激光雷達企業。

全球首家——這意味着全球範圍內的激光雷達集成供應商們至少在2024年基本上都還無法做做到全年盈利,大部分都還在「賠本賺吆喝」,但從「量到價」的微妙轉換時刻即將到來。

前文提到的激光雷達新鋭企業CTO曾向心智觀察所闡述:「車用激光雷達做全芯片方案的話,其實國內外的起跑線很接近,因為所需要的上下游配套如激光器、探測器、電芯片等區隔度不大,主要拼的是大規模集成。」

中國企業首先做到了這一點——它們的根系穿透成本結構的凍土,枝椏刺破盈虧平衡點的穹頂,當其他玩家仍在虧損的泥沼中高舉火把,這兩尊沉默的機械巨像已悄然轉動黃金齒輪,將整個賽道的星光都收束進財務報表上那道突然躍遷的光譜。

對於奔馳而言,這一合作是其「瞰思未來」(CASE)戰略的具體實踐,即通過智能互聯、自動駕駛等領域的創新,重塑出行未來。面對特斯拉、比亞迪等新勢力的挑戰,奔馳需要更快速地迭代技術,而禾賽的加入為其提供了關鍵助力。同時,這也可能是奔馳對中國市場的深耕策略——通過與中國頂尖供應商合作,鞏固其在全球最大汽車市場的地位。

梅賽德斯-奔馳與禾賽科技的攜手,是技術與戰略的完美交匯。禾賽憑藉卓越的激光雷達技術,為奔馳的全球智能駕駛藍圖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而奔馳的選擇,則為禾賽打開了更廣闊的國際舞臺。這一合作不僅標誌着中國製造在全球汽車產業鏈中的地位提升,也預示着智能駕駛技術將以更快的速度改變我們的出行方式。在貿易壁壘與技術競爭交織的當下,奔馳與禾賽的聯手,或許是汽車產業邁向未來的勇敢一步。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閲讀趣味文章。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