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4-06 10:17
來源:聰明投資者
《黃仁勛:英偉達之芯》作者斯蒂芬·威特(Stephen Witt)近日做客「N+全球讀書會」,在ARK Group新加坡進行了一場深度分享。
這場交流圍繞「AI霸主」 $英偉達 (NVDA.US)$ 及其傳奇CEO黃仁勛展開,揭示了這家科技巨頭背后更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作為一位知名記者、暢銷書作家和科技文化觀察者,威特以最高訪問權限多次採訪黃仁勛及其親朋好友、合作伙伴和英偉達員工,深入瞭解這位「硅谷最具魅力CEO」的個人特質與領導風格。
英偉達公關團隊甚至表示,他們從未見過黃仁勛以如此積極與熱情的方式迴應記者。
威特通過他與黃仁勛長達6年、7次面對面深度交流,以及對200多位相關人士的採訪,為我們描繪了一個立體而鮮活的黃仁勛形象:一位技術天才,更是一位極具遠見和執行力的領導者。
他對計算機技術有着近乎痴迷的熱愛,這種熱情驅動着他不斷突破邊界,從3D圖形到人工智能,再到如今押注「全宇宙」,他始終站在科技發展的最前沿。
威特還分享了許多關於黃仁勛吸引頂尖人才的故事。
他提到,黃仁勛不僅用財富激勵員工,更用技術夢想感染他們。這種領導風格讓許多工程師心甘情願追隨他數十年,即使在公司股價波動或困難時期也不離不棄。
在與Olive國際私募一級基金部總經理尹顥的對話中,威特還深入探討了人工智能的發展現狀及未來趨勢。他指出,目前AI仍處於早期階段,但已經開始在許多隱形領域發揮作用,比如更高效的航班調度、更精準的醫療診斷等。
他特別提到,英偉達正在押注「全宇宙」計劃,通過構建一個巨大的現實模擬器來訓練機器人大腦,從而降低訓練成本並加速機器人技術的發展。
威特也坦率地指出了人工智能發展面臨的一大挑戰——能源需求。運行這些龐大的計算系統需要驚人的電力,而全球能源基礎設施目前還無法完全滿足這一需求。
對此尹顥總結道:「人工智能浪潮不僅改變了科技行業,也為財富管理帶來了全新的機遇。」他提到,能源供需缺口是未來幾年值得關注的重要投資方向之一,這為穩健投資者提供了抓住人工智能主題的重要機會。
這場交流還緊緊抓住了我們最關注的一些話題:
未來我們的孩子能夠從事哪些工作?
現在的孩子需要具備怎樣的基本素質和能力,才能夠成長為像黃仁勛先生這樣的成功人士?
黃仁勛身上有哪些個人特質,能夠吸引全球頂尖人才並維持良好的關係?
人工智能在未來究竟會朝着怎樣的方向發展?人工智能會對人類社會產生哪些影響?
我們通常認為電力纔是下一代人工智能所需要的,那麼對於電力的供需缺口,有哪些觀察?
對於Z世代財富管理者如何更好地駕馭AI,是必讀內容。聰明投資者將所有精彩的內容整理分享給大家。Enjoy it~
正如大家所知,我寫了關於黃仁勛的書——《英偉達之芯》。通過寫這本書,我學到了很多東西。
最初,我為一本雜誌採訪黃仁勛。我知道英偉達是全球最有價值的公司之一,而黃仁勛是世界頂尖高管之一。我估計他每分鍾的時間價值高達100萬美元,因此絕不想浪費他的時間。
我做了比平時多四五倍的研究,翻閲了所有能找到的黃仁勛採訪資料,併爲他建立了一份詳細的人物檔案,包括他的教育背景、童年朋友和喜好等細節。
在研究中,我發現了一段2009年的舊採訪,提到他曾差點在車禍中喪生,但採訪者沒有追問更多細節。於是,當我與他坐下來時,我問他的第一個問題是:「跟我説説那次你差點在車禍中喪生的經歷。」
他站起身,驚訝地問:「你怎麼知道這件事?」接下來的一個小時里,我只問了他一些全新的問題,而不是那些可以從其他地方找到答案的問題。
我認為這讓他對我產生了好感。
除了黃仁勛本人,我還採訪了英偉達的高管、頂尖人才以及世界上許多計算機程序員和人工智能思想家,包括傑弗里·辛頓(Geoffrey Hinton)和伊利亞·蘇茨克弗(Ilya Sutskever,ChatGPT的創始人之一)。
同時,我與許多開創性的科學家交流,深入瞭解英偉達基層員工的工作感受,還聯繫了一些前員工,力求聽到真實故事。此外,我還與競爭對手,包括AMD的人交談,甚至採訪了一些對黃仁勛持批評態度的人,努力構建一個完整而全面的圖景。這就是書中的內容。
今天,我將利用這次演講回答關於英偉達的兩個最常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英偉達是如何成為世界上最有價值的公司的?
第二個問題是:我們如何能變得像黃仁勛一樣,或者我們的孩子如何能變得像他一樣?從他的成功中,我們能學到什麼?
英偉達之所以成為世界上最有價值的公司,是因為兩種曾被視為失敗的技術:神經網絡和並行計算,意外結合。
神經網絡是一種模仿生物大腦結構的軟件技術,通過神經元和突觸傳遞信息。然而,15年前,這種方法被認為是死路一條,幾乎無人研究。
2010年,人工智能領域的風險投資幾乎為零,因為它經歷了多輪失敗。20世紀60年代和80年代的人工智能繁榮最終崩潰,大型研究項目未能產生實用成果,導致資金浪費,領域陷入長達70年的低迷。
與此完全獨立的是並行計算技術。傳統CPU一次只能解決一個數學問題,而GPU通過並行計算將問題分解為數百甚至數千個小問題同時解決。這種方法更高效,但編程難度極大。
程序員更願意等待摩爾定律帶來的CPU性能提升,而不是重寫100萬行代碼。
因此,並行計算公司屢屢失敗,包括$甲骨文 (ORCL.US)$公司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的「nCube」和超級計算機巨頭Seymour Cray的公司。
黃仁勛告訴我説,「通往並行計算成功的道路上佈滿了屍體。」
從事這兩種技術曾被視為職業自殺,但黃仁勛看到了並行計算的潛力。他相信頂尖科學家需要這種技術。
當時,英偉達主要製造遊戲設備,而遊戲設備實際上涉及複雜的實時物理模擬和光線追蹤,是博士級別的計算。
黃仁勛提出將這些技術開放給科學家,並開發了CUDA平臺,使廉價顯卡成為高性能計算工具。
隨后,他拜訪了從事醫學成像、量子物理、高性能計算等領域的科學家,並投入數億美元開發軟硬件。
然而,這些設備早期可能只有50個客户,導致英偉達虧損多年。投資者對此非常不滿,對黃仁勛大發雷霆。
我曾在某個時候買入英偉達的股票,但結果大失所望,那是我一生中唯一一次持有它的股票。當時,這家公司是個爛攤子,華爾街對它毫無興趣,聲譽也不佳。
黃仁勛在追求科學計劃的過程中虧損了整整10年,最終一些激進投資者開始持有英偉達股份,甚至差點將他趕出公司。他不得不努力遊說股東以保住自己的位置。
在那段艱難時期,黃仁勛常對員工説:「在英偉達,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伴隨着痛苦和磨難。如果你在這里工作卻沒有經歷過磨難,那就來找我,我會讓你感受到痛苦。」
這並非因為他是個虐待狂,而是因為他希望員工專注於攻克最難的問題、面對最大的挑戰。英偉達的所有利潤和收入,都來自於解決世界上最複雜的技術計算難題。
黃仁勛相信,當你做到這一點時,競爭就會大幅減少。
如果願意投入1億美元開發一個只有100名客户會使用的醫學成像平臺,你將成為唯一一家這樣做的公司。
他堅信,這樣的平臺不僅能服務科學家,還可能發展出更大的業務,而事實證明他是對的。
2012年,就在黃仁勛幾乎要向投資者乞求保住工作的時候,加拿大三位人工智能科學家利用英偉達的GPU訓練了一個神經網絡。
這些GPU原本是為視頻設備和遊戲顯卡設計的,但他們發現,用這些顯卡訓練神經網絡時速度提升了1000倍。
傑弗里·辛頓,這位人工智能領域的「教父」,正是這一突破的核心人物。他的研究奠定了現代人工智能的基礎,但長時間以來,他一直在這個領域掙扎。他曾説:「我們嘗試了各種方法,但唯一沒想過的是,如果能讓它運行速度提高一百萬倍會怎樣?」
而這正是他們需要的。
黃仁勛一生都致力於為科學家搭建平臺,優化他們的工作流程,讓效率提升千倍。然而,他從未明確考慮過人工智能,因為這個領域過去失敗太多。
但GPU將神經網絡訓練速度提高1000倍,這成為計算機科學史上最重要的發現之一,也許是任何科學領域中最重要的突破之一。
這一發現堪比第一架飛機或第一臺蒸汽機:雖然初期並不完美,但比當時其他任何技術都強得多。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突破發生時,英偉達內部沒有任何專門從事人工智能的人,一個都沒有。這完全是一個意外之喜!
從某種意義上看,這似乎是一種幸運,但實際上並非如此。英偉達一直在撒網尋找機會。如果一個人在大海里每天花12小時撒網,堅持10年后捕獲了有史以來最大的魚,這能算單純的運氣嗎?
黃仁勛的一個巨大優勢是,他能夠迅速抓住機遇並全力以赴。
當看到辛頓團隊的研究成果后,他果斷決定重新定位公司。2014年,他向全體員工發送電子郵件,宣佈英偉達不再是一家圖形公司,而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據一位高管透露,這一轉變僅用了一個周末。
當時,英偉達有七八千名員工,黃仁勛對新提拔的負責人説:「想象一下,我把所有員工都帶到停車場,你可以自由選擇任何人加入你的人工智能團隊,無論你需要多少人,他們都會為你工作。」
英偉達的扁平化組織結構使他們能夠快速調整方向,而黃仁勛對員工也給予極大的信任。
他任命的負責人雖然從未管理過團隊,也沒有商業軟件領域的經驗,但因將人工智能引入他的視野而被委以重任。這種信任和靈活性是英偉達快速轉型的關鍵。
大家都知道接下來的故事。英偉達的股價一路飆升,最終成為地球上最有價值的公司。他們推動了人工智能的發展,使其從理論走向現實,併成為這一領域的核心力量。
目前,英偉達在人工智能硬件市場佔據超過90%的份額。
也是在這個時期,黃仁勛開始穿皮夾克。在此之前,他的穿着風格非常普通,甚至顯得隨意。他的女兒在路易威登找到了一份工作后,與妻子一起幫助他進行形象改造。
與史蒂夫·喬布斯標誌性的高領毛衣不同,黃仁勛作為工程師,用類似A/B測試的方法嘗試不同服裝風格。他不斷調整自己的形象,就像優化產品一樣。
經過四五年的探索,他找到了理想的風格,並在2014年推出人工智能時以標誌性的皮夾克形象亮相。這種工程師式思維不僅體現在他的產品開發上,也體現在他的個人形象塑造中。
那麼,我們能從黃仁勛和英偉達的經驗中學到什麼呢?
1.「零億美元市場」
黃仁勛提出了「零億美元市場」的概念,即在尚未驗證的市場中進行有計劃的投資與佈局。這種策略看似違反直覺:追求小客户而非大客户,賺取小利潤甚至不賺錢。
他的目標是為客户提供成長工具,從而減少競爭。如果成功構建平臺,公司可能成為該領域的唯一供應商。當然,這種做法容易激怒股東,因為短期內看不到明顯的盈利,甚至會讓客户質疑產品定價。
2.「光速」管理理念
英偉達以快速推出產品聞名,每6個月發佈兩款GPU型號,遠超競爭對手。黃仁勛通過「光速」管理理念設定理論上的最快完成時間——在理想條件和無限預算下達到目標,然后倒推到實際可實現的速度。
例如,如果設計芯片的最快時間是10小時,但現實可能需要20小時,他會將目標設定為接近光速的50%-70%。這種方法不僅加快了開發周期,還減少了對競爭對手的關注,因為沒有人能比「光速」更快。
3. 第一性原理
黃仁勛以工程師的思維方式,從第一性原理出發,專注於計算機能做什麼以及未來可能做什麼。這指導了英偉達的每一個決策。
他們只接受涉及打造世界級計算機的工作,即使短期內虧損也在所不惜。比如天氣預報、高能物理等領域雖然無法帶來直接收入,卻推動英偉達始終緊跟技術前沿。
他相信,只要持續打造世界上最強大的計算機,最終會吸引更多客户。
有一次,我去黃仁勛的辦公室採訪他。他的辦公室位於公司正中央,這樣他可以觀察每個人的進出,瞭解公司內部的流動情況。這種設計反映了他希望始終處於事件核心的理念。
英偉達最初是在黃仁勛的聯排別墅里起步的,就像一個普通公寓。他選擇坐在廚房辦公,因為那里是員工拿零食和食物的必經之地,他希望每天都能看到每個人,掌握公司的動態。即使后來公司建了新的總部,他也不使用自己的私人辦公室,而是每天坐在公司中央的會議室里。
當我走進他的辦公室時,發現它比一面牆還要大。從頭到尾,牆上寫滿了圖表、商業計劃和英偉達的日程安排,全都是用完美的大寫字母和馬克筆標註。
他甚至在辦公室前面的玻璃外牆上也寫滿內容。
整個空間就像是他的大腦外化的展示,一個圍繞總體規劃展開的巨大視覺地圖。你進入他的辦公室時,就能感受到他的思維方式和對未來的清晰構想。
4. 千載難逢的機會(O.I.A.L.O.)
當人工智能嶄露頭角時,黃仁勛意識到這是「一生一次的機會」(OIALO)。他擦掉了辦公室白板上所有的計劃,在中央寫下「OIALO」這個縮寫。他相信人工智能將徹底改變世界,必須放下手頭的一切,全力投入其中。這是2014年,人工智能的潛力尚未被廣泛認可,市場幾乎不存在,而英偉達是唯一一家試圖從人工智能中獲利的公司。
這一信念促使黃仁勛做出大膽決策。他砍掉了英偉達當時的其他業務線,包括調制解調器、移動圖形等項目,因為這些都會分散對人工智能的專注。
他將資源集中到人工智能上,並與前沿研究者合作。例如,他親自向OpenAI交付了第一臺專門用於人工智能的計算機,這臺機器后來被證明是歷史上最重要的計算機之一。
那時,OpenAI還默默無聞,山姆·奧爾特曼(Sam Altman)也未成名,但黃仁勛已經站在了技術最前沿。
黃仁勛始終相信,總有一天這些科學家會開發出改變世界的產品,而他希望英偉達能成為推動這一變革的核心力量。
他不僅看到了人工智能的潛力,還果斷調整公司方向,將其從一家圖形公司轉型為一家人工智能公司。這種前瞻性和決斷力奠定了英偉達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領導地位。
「一生一次的機會」並不常有,但當它出現時,黃仁勛教會我們,不要害怕面對,要放下一切,全力以赴去追求。
我不想讓任何人感到氣餒,但我要説的是,有一些事情使黃仁勛非常特別,很難複製。
首先是他的學習速度。
黃仁勛的學習能力超乎常人。15歲時,他開始接觸乒乓球,僅幾個月后就成爲了全國排名選手。他的教練曾寫信給雜誌,説:「我從未見過有人學得如此之快,他可能是我見過的最好的乒乓球選手。」這種能力不僅限於乒乓球。
在2014年,黃仁勛對人工智能幾乎一無所知,但他花了幾個星期埋頭研究,回來后竟比一些專家還了解得更多。他在短短兩三周內學會了人工智能領域的核心知識。
他是一個超級學習者,一個以超人速度吸收新知識的人。
如果你具備這樣的能力,那就充分利用它。
其次是他的工作態度。
黃仁勛是硅谷最努力工作的人之一。他每天凌晨4點起牀,專注於他認為最重要的長期項目,然后再開始一天的喧囂和忙碌。
他每天工作12小時,每周6天,這種模式持續了40多年,幾乎沒有休假。我記得在加州理工學院見到他時,我問他:「今天你做了什麼?」他説:「今天凌晨3點半醒來,我的狗睡在腿上,我真的不想起牀。但我問自己,有什麼事情會讓英偉達今天破產嗎?答案是沒有。但也許明天會有人有一個想法,某天可能會讓我們破產。」
正是這種思維促使他每天清晨開始處理最重要的項目。
但這種付出也帶來了巨大的犧牲。他錯過了很多家庭生活,沒有花太多時間陪伴孩子,也沒有過上所謂「有趣」的生活。人們可能會羨慕黃仁勛,但如果你近距離觀察他,你會發現,他一直在工作,從未停止過。這種強度對大多數人來説很難做到。
再者就是他的幸運。
在職業生涯中,他確實經歷了一些非常幸運的時刻。英偉達成立頭五年間差點破產兩次,就像拋硬幣一樣,存活下來的概率可能不到50%。尤其是在早期的視頻遊戲硬件市場,有70多個競爭對手,而英偉達最終脫穎而出,這本身就是幸運。
此外,人工智能的崛起也是關鍵。如果辛頓團隊晚出現幾年,我不確定黃仁勛是否還能繼續擔任英偉達的首席執行官。他自己也承認這一點,並常説:「我越努力工作,我就越幸運。」
最后,我採訪過的每一個人——包括他的童年朋友——都相信黃仁勛註定成就偉業。他10歲時的一位朋友本·貝斯回憶說:「我一點也不驚訝。我一直覺得他很特別,他註定要成就一番事業。」即使在創業階段,投資人也坦言,他們並不看好視頻遊戲硬件市場,但他們對黃仁勛印象太深刻,不得不投資。他們賭的是這個創始人的潛力。
那麼,是什麼激勵着黃仁勛呢?很多人問我,他更具有中國人的特質,還是美國人的特質?
1、中國式特質
黃仁勛展現了許多典型的中國特質,尤其是謙遜和勤奮。
他與硅谷那些自我中心的科技高管截然不同,比如埃隆·馬斯克或傑夫·貝索斯。他的動力並非來自個人野心,而是源於一種深深的羞恥感——害怕英偉達失敗。
他整天都在思考公司可能失敗的各種場景,這種對失敗的恐懼促使他努力工作。
他總是做好所有功課,對家庭極其忠誠。他與妻子相伴42年,是一個典型的「家庭人」,與硅谷許多拋棄家庭、追求個人利益的高管形成鮮明對比。
2、美國式特質
同時,黃仁勛也具備許多美國式特質。
他是一個冒險者,一個不怕打破規則的「牛仔」。當他創立英偉達時,他放棄了在LSI Logic的穩定且有前途的職位——這家公司當時相當於今天的谷歌。他母親曾勸他留在大公司,但他選擇冒險創業,離開管理軌道,投身一個只有三個人的小團隊。
這樣的決策體現了他的勇氣和獨立性。
3、兩者結合
黃仁勛獨特之處在於,他將中國式勤奮與美國式冒險精神結合起來。
通常,冒險者不會做功課,而做功課的人又不敢冒險。但黃仁勛不僅勤奮地掌握領域知識,還敢於打破規則。他知道何時突破界限,因為他的專業知識讓他有底氣去挑戰傳統。
這種結合使他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人,也造就了英偉達的成功。
這是一個我從中國收到的常見問題:是否會出現中國的英偉達,或者另一個英偉達?如何建立一家能夠與英偉達競爭的公司?英偉達的競爭優勢是什麼?
在晶體管層面,要與英偉達競爭,你需要先進的光刻技術,而目前全球只有荷蘭的ASML公司能夠生產這種技術。但這並不是英偉達成為全球最大公司的原因。
另一個層面是低級代碼,或稱「數值計算」,這是一種非常底層的技術,涉及電子流動和基礎計算機科學。英偉達擁有大量從事這類工作的頂尖人才,他們不斷開發新的數據類型和實驗性方法。
這需要世界級的計算機科學家和應用數學家,但即使如此,這也不是英偉達真正的競爭優勢。
如果你問黃仁勛,他會告訴你,最重要的是為他們最精英的客户提供軟件開發工具包。
英偉達會深入瞭解客户(如量子物理學家)的需求,為他們開發工具,將工作流程加速1000倍。這需要對客户領域和計算機科學都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做到,黃仁勛稱這些為他的「珍寶」。
黃仁勛最初是一名工程師,但很快轉向銷售。他擅長與複雜客户打交道,比如諾貝爾獎得主。他會直接問:「你需要什麼才能讓它工作?」然后為他們定製計算機。事實上,英偉達已經幫助多個團隊在多個領域獲得了諾貝爾獎,包括引力波觀測站。
英偉達銷售團隊也極具特色。他們不僅是銷售人員,還擁有電氣工程或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他們會親自拜訪像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或高能物理實驗室這樣的地方,與研究人員交流需求,並從零開始定製計算機。
這種模式是英偉達真正的競爭優勢,很難複製。
黃仁勛短期內沒有卸任英偉達的計劃,也沒有指定繼任者。英偉達的組織架構非常扁平化——黃仁勛直接管理約60人,沒有副手,每個人都直接向他匯報。
我曾問過許多人:「如果黃仁勛無法繼續工作,誰會接管公司?」
一個名字被多次提及,那就是傑伊·普里(Jay Puri),英偉達的銷售主管,同時也是一位擁有博士學位的世界級計算機科學家。
英偉達的競爭優勢不僅在於技術,還在於他們願意長期投入,即使虧損。這種堅持使得英偉達難以被複制。
此外,他們能夠吸引全球頂尖人才,這也是一大特點。英偉達的大多數員工並非出生在美國,包括黃仁勛本人。約75%的員工來自印度、中國、中東和歐洲。儘管它是一家美國公司,但也可以説它是一家全球性公司。
英偉達通過匯聚世界各地的頂尖計算機科學家,共同解決複雜難題,形成了獨特的「美第奇效應」。
英偉達60%的員工從事研發工作,本質上它更像一個巨大的科學實驗室,即使在以遊戲業務為主的時期也是如此。這種專注研發的文化讓它始終保持技術領先。
關於人工智能的發展,我們仍處於早期階段。雖然英偉達已經取得了巨大進展,但這一領域還在複合增長曲線的初期。
正如英偉達人工智能部門負責人布賴恩·科頓·薩羅所説:「多年來,華爾街一直忽視我們。事實上,情況比這更糟,他們甚至覺得我們所做的事情毫無價值。但我們自己看到了增長的加速!人們總是忘記,指數級增長實際上是個緩慢的過程。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它看起來都不怎麼起眼。」
我採訪過黃仁勛7次,比其他記者多了6次。我真的很瞭解他。他是一個非常迷人的人物,一個極具魅力的領導者。
他的故事和他經歷的挑戰,你們可以在書中讀到更多細節。
接下來是諾亞資產管理板塊Olive全球私募一級管理部的總經理尹顥與斯蒂芬·威特的對話,圍繞AI、人生乃至投資進行了更進一步的探討。
尹顥説拿到書用了5天,大概20個小時,一字一句的把這本書讀完了。「這本書不僅僅是黃仁勛先生的個人史,是英偉達自93年成立以后跌宕起伏30年的歷史,也是一部硅谷的歷史,同時也是一部關於過去10年人工智能的歷史。這本書有關人性、商業、技術,但又深入淺出、閲讀友好。」
尹顥 未來,我們的孩子能干點什麼?現在的孩子需要什麼基本素質和能力,才能成長為黃仁勛先生這樣的成功人士?
斯蒂芬·威特 我最近做了不少演講,但最好的問題其實來自高中生。
他們問:「既然ChatGPT可以幫我做作業,我為什麼還要自己做呢?既然人工智能能讓我在兩周內學到所有需要的知識,我為什麼還要上大學呢?五年后,我還能找到什麼樣的工作?什麼職業不會被人工智能淘汰?」
這些問題比討論英偉達競爭對手的威脅要難得多。
作為一名作家,我的行業正面臨人工智能的衝擊。AI寫作比我更快、更強,出版業將被徹底改變。
寫這本書時,我做了200小時採訪,但只有1%的內容進入了書中,其余都浪費了。未來,通過數字書籍和人工智能,我們或許可以為不同讀者生成量身定製的內容。
這種適應能力正是黃仁勛的特質之一。他總在思考技術如何改變世界,並將這種思維運用到各個行業。
比如,他曾設想建築行業:「如果房間的牆壁可以移動呢?如果人工智能能實時調整空間,容納更多人?」這種富有遠見的適應能力是年輕人可以從他身上學到的重要品質。
每個行業,包括財富管理,都會與AI碰撞並被改變。如果你能預見這些變化,那麼當它發生時,你就能站在最前沿。
黃仁勛非常擅長「思想實驗」,他會深入思考技術下一步的發展及其對各行業的影響。
他還具備一種對工作的痴迷和熱情,這種動力讓他始終站在計算技術的最前沿。
作為一名記者,我完全理解這種心態。如果我不報道最熱門的新聞,我會覺得浪費時間。如果我的工作沒有意義,或者我沒有參與大新聞,我就會懷疑自己的職業生涯。
對於財富管理行業而言,賺錢是衡量工作是否出色的標準。但從黃仁勛經營公司的方式來看,利潤總是排在計算技術領先地位之后。
值得注意的是,黃仁勛並非出身精英背景。他畢業於俄勒岡州立大學,這所學校在美國排名第144位。他的兄弟也學同樣的專業,在英特爾工作多年,但並未有突出成就。
黃仁勛的成功更多源於他的獨特經歷。他曾在曼谷的一所國際學校就讀,后來被送到美國的一所寄宿學校——父母以為那是名校,但實際上是為問題少年準備的學校。
在那里,他必須在一個沒有規則、充滿混亂的環境中生存。這段經歷教會了他如何在沒有成功規則的環境中生存和發展,必須自己摸索前進,與商業世界如出一轍。
我也有類似困惑。我有一個八歲的女兒,我常問自己:我是不是在培養一個生活毫無困難的孩子?那些走精英職業道路的人,可能會發現畢業后規則不再適用,現實遠比他們想象得複雜。
這或許是我們需要反思的問題:如何培養孩子適應一個不斷變化、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
尹顥 關於黃仁勛的個人特質:許多員工對他忠心耿耿,甚至願意為他赴湯蹈火。儘管他脾氣暴躁,公司股價和業績也有波動,但很多員工仍然在公司待了20年、30年。這是為什麼呢?他作為一個人,到底有什麼特質能夠吸引頂尖人才並維持這種關係?
斯蒂芬·威特 如今,很多人留在英偉達是因為黃仁勛讓他們變得富有。如果你在英偉達工作超過10年,你會賺很多錢。
但更有趣的是,在過去英偉達股價表現不佳時,他依然能吸引頂尖人才。比如,2009年股價暴跌時,他成功説服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主任辭職加入英偉達。
這背后是黃仁勛對打造世界級計算機的痴迷。他吸引的人不僅僅是爲了金錢,而是被技術本身驅動。
他告訴這些人:「來英偉達吧,從事你一生的事業。我會像將軍或教練一樣推動你,讓你發揮出最佳水平,共同打造世界級技術。」
這種熱情和承諾讓許多工程師心甘情願追隨他。
此外,黃仁勛還具有強大的個人魅力。他在舞臺上表現出色,私下交流時也同樣迷人,但他討厭公開演講。我曾目睹他在上臺前緊張到前后搖晃身體,還開玩笑緩解壓力。這讓我第一次看到他的脆弱一面,也讓我意識到,他也是普通人。
黃仁勛很有幽默感,對家庭也有深厚感情。他喜歡烹飪,與妻子形影不離。有一次,他在棒球比賽中投出了一個糟糕的第一球后,感到非常尷尬。於是,他每天與妻子在后院練習,直到下一次投出一個近乎完美的球。
這種對任何事情都追求卓越的態度貫穿了他的生活。
尹顥 關於人工智能的未來,你怎麼看?Stephen先生採訪了許多頂尖科學家和客户,他們分成兩派。一派以黃仁勛為代表,認為人工智能會加速人類發展;另一派以辛頓為代表,認為人工智能對人類未來是巨大威脅。您怎麼看人工智能對社會的影響?
斯蒂芬·威特 關於人工智能的未來,存在兩種觀點。
一種是樂觀派,他們認為人工智能將提升生產力,讓我們更富有、壽命更長,並創造出更多藝術、科學和技術成果。黃仁勛認為人工智能將像工業革命或電力一樣改善生活。
另一種是悲觀派,他們承認人工智能的潛力,但擔心它帶來的風險。比如,如果出現一臺比我們聰明、速度快100萬倍的機器,它可能會挑戰我們的角色,甚至構成威脅。
經常有人問我:如果人工智能變得有意識怎麼辦?但問題不在於意識,而在於它是否可能發展出生存本能,比如病毒雖然沒有意識,卻有複製自身的慾望。
如果人工智能被賦予這種本能,它可能會將人類視為威脅。辛頓和本吉奧對此非常擔憂。
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是,人工智能變得足夠聰明,可以充當研究員,自我加速發展。這或許不會在明天發生,但可能在5到10年內實現。
之后,人工智能將進入指數增長階段,其智能水平可能超出我們的理解範圍。在科學、藝術、規劃等領域,它可能提出人類無法理解但有效的建議。
起初,人類可能抵制這些建議,但最終會被迫接受,就像國際象棋大師學習計算機策略一樣。
這種轉變可能讓世界變得複雜且令人困惑。人工智能將影響投資管理、財富管理甚至寫作工作,我們必須適應它才能達到目標。
這種未來既充滿機遇,也伴隨挑戰,是悲觀派最擔心的地方。
尹顥 關於人工智能的市場前景,你怎麼看?2016年OpenAI成立后,數萬億美元湧入數據中心、芯片和超級計算機領域。接下來的5年是人工智能證明自己的關鍵時期。
這些投資真的會帶來預期的變革嗎?你對早期應用和行業觀察有什麼看法?
斯蒂芬·威特 目前,我們還沒有看到一種每個人每天都必須使用的AI。與智能手機或電力不同,今天你仍然可以完全不接觸AI而生活。
要證明如此大規模的投資合理,未來3到4年里我們需要看到更多場景中AI成為必需品。如果這種情況發生,這些投資將得到回報;如果沒有發生,英偉達的股價可能會大幅下跌,就像它過去曾下跌90%一樣。
我看到AI代理正在進步,比如幫我訂機票或完成跑腿任務。如果這些服務普及,每個人幾乎每天都會使用它們,我們就能看到投資開始奏效。
同時,還有許多「隱形」的生產力提升,比如更快的航班調度、更高效的電網、醫療突破等,這些變化雖然不直接顯現,但正在悄然發生。
英偉達長期以來的信念是,對更好圖形和更智能系統的需求是無限的。從1993年至今,3D圖形需求從未減弱,現在他們押注於智能需求永遠不會飽和。
但如果事實並非如此,那對英偉達來説將是災難性的,因為他們正是在賭這一點。
還有一個風險是,許多公司圍繞AI工具進行了重組,但最終這些工具可能只是「玩具」,無法真正改變工作流程。
此外,英偉達是一個瓶頸,但全球頂尖AI開發人員也是數量有限,大多數公司無法獲得這些人才。如果他們僅依賴英偉達硬件而缺乏優秀程序員支持,也可能導致系統無法發揮預期效果。如果AI讓人失望,首席財務官可能會取消購買英偉達硬件的合同。
這也是個風險。
尹顥 英偉達的下一步計劃是什麼?
斯蒂芬·威特 我問黃仁勛:「現在你在下什麼瘋狂的賭注?」他的回答是「全宇宙(Omni-verse)」。
他認為我們正處於萬億美元機器人投資周期的起點,而他正在構建一個巨大的現實模擬器。
比如,要教機器人洗碗,傳統方法需要讓機器人打破無數盤子,這既昂貴又低效。而通過模擬器,可以在數字環境中訓練機器人,避免實際損耗。模擬器越接近現實,機器人的學習效率就越高。
黃仁勛相信,10年后機器人將無處不在,而英偉達希望成為這一領域的核心玩家。
尹顥 你在書中提到能源問題。人工智能對電力的需求將如何影響未來?
斯蒂芬·威特 運行這些龐大的計算系統需要驚人的電力。
例如,一臺新GPU的耗電量相當於一個家庭的用電量,而數據中心可能消耗相當於一個小城市的電力。
如果這種趨勢持續,我們可能需要大規模投資基礎設施,比如核電站。然而,核電站建設困難且成本高昂,目前還沒有明確的解決方案。
短期內,一些閒置的燃煤電廠可能會被重新啟用,這對碳排放和全球變暖不利,但可能是權宜之計。
從長期來看,我支持核能作為可行方案,但選址和公眾接受度仍是巨大挑戰。
尹顥 是的,能源供應確實是人工智能發展的最大瓶頸之一。目前,各國能源基礎設施老舊,而人工智能帶來的電力需求增長非常快。
例如,美國數據中心的耗電量預計到2028年將佔全國總耗電量的15%。$臺積電 (TSM.US)$到2030年的耗電量預計將達到臺灣全島用電量的25%。這表明能源供需之間存在巨大缺口,也為投資能源領域提供了機會。
對於穩健投資者來説,這是抓住人工智能主題的一種最佳方式。
編輯/r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