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4-05 11:31
來源丨正經社 丨古芳 編輯丨杜海
4月10日,OPPO將召開一場神祕的新品發佈會。
直擊靈魂的拷問是,你會買OPPO的旗艦手機嗎?
畢竟,在一些網友看來,OPPO旗艦有點蘋果味,咬上一口,味道好不好不知道,但打假是真的。
2月,OPPO官宣要打擊侵權行為,一時間引來眾多吃瓜羣眾,難道OPPO也被強上山寨了?這背后,其實遮掩不了OPPO失落的事實。
2024年,中國智能手機迎來了一場巨大的變革,有人衝上雲霄扶搖直上,迴歸到了市場第一的頭部位置;有人隨波逐流,落得個連連戰敗的慘狀。
OPPO的位置在哪里?高端化和出海能否支撐起突圍之路?
1
掉隊的,不只是份額
OPPO得沒得人心?
靠着產品的高性價比得了一部分,但OPPO的失速,從市場維度看幾乎是斷崖式的。
正經社分析師接觸到的一些渠道商説,「去年以來,OPPO在我們這兒的下貨和零售量出現了明顯波動,以前跟ViVO旗鼓相當,現在確實有點不太行了」。
這在一些權威機構的數據報告中得到了更充分的印證,2023年第一季度,OPPO還以19.6%的份額穩坐國內市場第一,但到了2024年,情況就變得有點糟糕了。
過去一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迎來新一輪洗牌。華為憑藉自研芯片和鴻蒙生態重回榜首,vivo暫時性地當起了「老大哥」,曾經與其並稱「藍綠雙雄」的OPPO,卻以15%的市場份額滑落至第四名,成為國產手機唯二下滑玩家,甚至位置排到了被外界連罵沒有創新的蘋果后面。
再來看2025年第一季度的表現,按社交媒體的一些數據,OPPO第四的位置沒有動搖,3個月過去,看似沒啥進步
品牌競爭因素是行業衆所周知的事情,沒人想跟華為正面競爭。正如vivo某高管所言,華為只是回到了該有的市場,拿回了屬於它本身的東西。
除了這點,OPPO內部是否也有策略問題拖累了它的行業排序?
答案是,背后有着OPPO戰略層面的多重失誤和撞牆。
首當其衝的第一點,是OPPO產品線過於有些「內耗式」競爭了。
OPPO的產品矩陣分為Find(主打高端)、Reno系列(主打時尚)和A系列(覆蓋中低端),近年來,Reno系列逐漸模糊,A系列則因性價比不足被紅米、iQOO等競品碾壓,在線下渠道的底價甚至可以做到五六百元,愈顯下行。
更致命的是,子品牌一加併入OPPO后,不僅未能形成差異化,反而與主品牌「左右互搏」。2024年,一加市場份額從2%跌至0.9%,幾乎淪為「others」。
OPPO目前有3個品牌,為業內最多,在中低端產品線上內耗極其嚴重。
以至於2022年徹底把realme清出了OPPO的銷售渠道和售后體系,連研發和供應鏈都進行了隔離。當然這樣的代價是realme銷量暴跌:「2022年第三季度,realme在國內市場的份額只有2.5%,相比2021年同期跌掉43.1%。」「去年(24年)Q1中國手機市場……realme的市場份額則降為1.2%。」
正經社分析師注意到,不少外界人士甚至認為,一個手機廠家想要有足夠的空間支撐3個品牌同時運營,可能比登天還難。
realme在22年被剝離出OPPO渠道給一加讓位的情況下,銷售量仍然是一加幾倍,這就顯得這一進一出非常折騰,毫無意義。基於消費者體驗,即便是汽車行業龍頭的吉利,也早把極氪等子品牌進行了整合,而不是手機行業一哥的OPPO,卻還沒多大動靜。
但,OPPO掉隊的不只是份額,還有其他!
最為顯著的,當屬OPPO在芯片夭折與「基建狂魔」方面付出的代價。在自研方面,OPPO並非缺乏野心,2019年啟動的「馬里亞納計劃」,投入數百億自研芯片,一度被視作挑戰華為海思的關鍵佈局。
然而,2023年哲庫科技突然關停,研發團隊解散,不僅讓OPPO失去技術護城河,更暴露出戰略冒進的問題。一位供應商透露,OPPO曾在全國多地拿地建樓,甚至啟動杭州全球研發總部項目,給外界展示出雄心壯志
看起來似乎總有新出路,OPPO卻往往就是喜歡出人意料的來個戲劇性大反轉,去年12月,杭州總部宣佈停工,這一來一回的折騰和重資產投入,極為可能拖累了現金流。
一系列的內外因素,把OPPO在渠道側的壓力也暴露了出來!
正經社分析師瞭解到,OPPO的線下渠道曾是制勝法寶,巔峰時期擁有超過數十萬家門店。隨着市場競爭加劇,這些陣地堡壘正被華為、榮耀等品牌侵蝕。
爲了抵抗渠道萎縮的風險,一些OPPO專賣店負責人表示,OPPO在渠道方面,既會鋪開自有導購員、促銷品和物料等,還會為刺激代理經銷商與專賣店的積極性,頻頻推出店員獎、返利等機制。
只是因OPPO給渠道商的利潤不能保障,使得大部分代理商與OPPO屬於自然合作狀態,「銷量一般來自OPPO的導購員,渠道商側往往奔着提成和返利去完成銷售的基礎目標」。
2
學蘋果,OPPO高端化「騎虎難下」
這類現象,即使在高端機上也存在,從側面也表明,OPPO的高端化不好做,甚至到了騎虎難下的境地。
反過來看,OPPO並非沒有高端化的決心和基本功底。
陳明永説過,他從不追風口,只在乎解決用户痛點,於是,2021年,Find X3系列以「顯微鏡鏡頭」出圈並驚艷市場;2023年又與哈蘇聯名的Find X7 Ultra,更試圖對標華為徠卡,以滿足消費者需求。
但這些努力始終未能轉化為市場勢能。
OPPO沒有放棄,轉眼到了2024年又推出X8系列,這一次,市場給了一些好的結果。
數據顯示,OPPO的新一代旗艦產品Find X8系列在首銷季度出貨量同比上一代增長66%,首銷月出貨量超100萬部,首銷季度出貨量同比上一代產品增長49%,成為2024年各廠商新一代旗艦產品中提升幅度最大的產品。
Find X8系列雖然難免也有些蘋果味,還一直被OPPO寄予厚望,這離不開其產品力,該系列配合5000萬像素和全新AI千里長焦技術,影像能力出色;搭載天璣9400旗艦芯片,主打AI消除、通話摘要等功能,定價4199元起,看起來在旗艦機里面十分親民。
然而,消費者並不總是在買單。發佈僅一兩月,渠道價格便跳水超2000元,成為「年度跳水王」。一位中原地區經銷商直言:「OPPO的高端機參數不差,但品牌撐不起溢價。同樣的價格,消費者寧願買二手iPhone。」
「(OPPO)新品價格破發就三五天的事。」不像華為高端旗艦Mate系列新品發佈后,產品價格能有較長時間的保價空間,甚至熱銷款價格還會被炒高近千元,OPPO新品幾乎沒有溢價。
其結果是,用户對OPPO的品牌認知無法持續。
有時候,做了高端,爲了抗量,又不得不選擇重拾低端。例如,一些媒體曾報道稱,在去年三季度中,OPPO除了清庫存外,還有定價千元、在中低端市場具有性價比的A3系列在規模出貨。
原因在於,「規模起量后,比賣高端機還賺錢」,所以有時候資源和子彈到底往哪些方面集中,其實是個不小的難題。
正經社分析師認為,往深層次講,高端的內生動力是實力,OPPO的自研芯片失敗表明其「源創新」水平還無法形成合力體系,高端化的根本底層能力自然被大打折扣。
這在摺疊屏上也得到了體現,在該賽道,OPPO本有機會突圍,2023年Find N3 Flip以30%份額拿下豎折市場第一,但橫向對比,其全年摺疊屏出貨量不足華為的1/3。
問題在於節奏迟緩戰略迟鈍——當華為Mate X5已迭代至第三代時,OPPO仍停留在小摺疊領域,以至於目前國內市場中,摺疊屏還是華為在遙遙領先。
3
出海,同樣有「危」也有「機」改
既然有內憂也有外患,OPPO乾脆把一些精力釋放到海外。國內很卷,還要直面華為的「鋒芒畢露」,國外總舒服一些?
過去的成績證明了這一步是不錯的嘗試。公開資料顯示,2024年,OPPO在全球中高端市場份額(450-500美元)排名第一,海外營收佔比首次突破45%,東南亞市場更是以17%的份額穩居前三。
這片新戰場,OPPO是怎麼做的?
按陳明永所講,「對海外,我們採取了循序漸進的策略。首先,我們會深入研究目標市場的文化、消費習慣、政策法規等因素,制定本地化的市場策略。在產品方面,根據當地用户的需求和偏好進行鍼對性的優化和調整」。
的確,正經社分析師發現,OPPO的出海策略頗具章法:2015年進入印尼后,迅速建立本土工廠,實現85%的零部件本地採購,避免高關税壁壘;2023年,OPPO在泰國推出定製版Reno系列,針對熱帶氣候優化電池壽命,一舉拿下20%的市場份額。這種「先建供應鏈,再拓市場」的模式,讓其避開了小米初期依賴線上渠道的陷阱。
只是海外不是沒有勁敵,核心市場就是一個例子。
比如,在印度,其市場份額從2021年的12%跌至2024年的7%,主因是本地品牌Lava、Micromax崛起,以及小米的性價比攻勢;在歐洲,OPPO試圖以摺疊屏打開高端市場,卻因專利訴訟頻發(如與諾基亞的5G糾紛)導致產品延期,極有可能錯過窗口期,加上全球市場有三星、蘋果、傳音這些老大哥把持,説很容易,必然不是真的。
那下一步怎麼辦?
可能有兩個思路,試圖穩住國內基本盤的同時,一個持續出海迎戰競爭;另外一個則是學習榮耀打出自己更響亮的AI生態,並從「賣硬件」到「建生態」。
這是陳明永不想放棄的夢想,「未來我們將繼續圍繞智能終端領域,以手機為核心,向周邊智能設備拓展和生態發力。」
這一嘗試有一定效果。例如,印尼試水期間,帶動IoT產品銷量增長了130%。此外,OPPO正與Grab(東南亞版滴滴)合作開發車載AI助手,試圖將手機生態延伸至出行場景。
從自研芯片折戟到高端受阻,從渠道萎縮到出海博弈,OPPO的每一步都充滿掙扎。但危機中亦有轉機——若能依託海外市場的製造基礎,構建「硬件+生態」的護城河,或許還能絕地反擊。
值得一提的是,ViVO、榮耀和華為最近都宣稱下場入局具身智能(如人形機器人)賽道。手機市場還在激戰,而新一輪內卷又已開始。下滑並掙扎中的OPPO,是跟還是不跟?正經社將持續關注。【《正經社》出品】
責任編輯:張恆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