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稀散金屬之王朱世會的半導體雄心

2025-04-04 13:05

3月26日,在國內規模最大的半導體展會SEMICON的現場,先導科技集團(下稱「先導集團」)董事長、萬業企業(600641.SH)董事長兼總裁、凱世通(萬業企業旗下控股子公司)董事長的朱世會接受了經濟觀察報的採訪。

朱世會想解釋先導集團為何入駐萬業企業,以及如何與凱世通實現戰略協同等問題。凱世通是萬業企業下屬公司,其掌握的離子注入機生產技術也是先導集團收購萬業企業的主要原因。

儘管先導集團是一家年營收穩定在300億元以上的公司。但在去年下半年之前,市場鮮有關於朱世會和他旗下先導集團的相關報道。

此前,朱世會以「中國稀散金屬之王」的稱號為人所熟知。2019年,他拍下昆明泛亞有色金屬交易所的核心資產后,更被行業視為該領域的代表性人物。

但從2018年開始,朱世會開始進入半導體產業。一方面,先導集團自建團隊在激光光學等領域進行投入;另一方面,先導集團通過收購、併購相關企業業務板塊和上市公司,快速完成「拼圖」。

經過產業整合佈局,朱世會的「先導系」已初具規模,其中包括萬業企業、光智科技(300489.SZ)兩家上市公司主體以及先導電科等獨角獸企業,覆蓋了半導體材料、設備和關鍵零部件等領域。

這是一條特殊的產業路徑:從上游出發,利用「產業延伸+投資賦能」兩種方式,以垂直化的路徑,切入一個基座式的行業。

朱世會説:「現在國內半導體領域還沒有實現突破,我認為更應該進行垂直整合。但是,如果僅從投資的角度去併購,很難真正取得技術上的進展,所以既要有資本的能力,也要有產業的能力。」

為何收購萬業企業?

2024年11月28日晚間,萬業企業發佈公告,公司間接控股股東執行合夥人上海宏天元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與廣州先導獵宇科技技術有限公司、先導集團有限公司簽署了財產份額轉讓協議,作價24.9732億元。先導集團董事長朱世會因此成為萬業企業實際控制人。

萬業企業是一家曾以房地產為主營業務的上市公司。在轉型半導體產業的過程中,2018年萬業企業收購了離子注入機生產企業凱世通。

離子注入機是半導體制造的核心設備之一,其工作原理是利用高能量粒子轟擊原子或分子,使其轉化為離子,注入半導體硅片之中,使半導體材料具備一定的電學特性。

最初凱世通選擇的賽道是光伏離子注入機,在被萬業企業收購之后,轉向集成電路離子注入機,也是目前國內12英寸製程離子注入機產業化的龍頭企業。

2018年,萬業企業收購凱世通時,凱世通是一家營收僅有數千萬元的小企業。當時萬業企業給凱世通的最終估值為3.98億元。

這一資產也成為先導集團選擇收購萬業企業的重要原因。

據朱世會介紹:「國內的離子注入機產業還很弱小,佔全球市場的比例不到10%至15%,但離子注入機又是一個能夠成就一家公司的關鍵設備領域。先導集團可以為凱世通提供原材料,凱世通又可以為我們的客户提供更多產品,從而豐富先導集團的產品線。」

朱世會的邏輯是:由於科技競爭的加劇和自主化的推進,現在正是國內企業挑戰國外廠商進行產品替代的最好時機。通過收購凱世通,能夠幫助先導集團「挑戰頭部外國廠商」。

據凱世通團隊介紹,最近幾年,凱世通專注於提升客户的「設備置換率」,未來還將開發更多的面向細分市場的離子注入機。

先導集團希望推動凱世通「更進一步」,例如通過提供下游客户資源來幫助其開拓產品市場。

凱世通團隊説,未來凱世通可以根據先導集團的需求進行定向開發,深入溝通。「未來凱世通要加強客户的應用研究。」朱世會在回答對凱世通未來有何期望時表示。

另一方面,先導集團生產的靜電卡盤也是離子注入機的關鍵部件。據先導集團方面介紹,公司是國內少數具備全自主化生產能力靜電卡盤領域的生產企業之一。凱世通團隊還提到,目前先導集團已經和凱世通開展靜電卡盤的合作,聯合成立實驗室,成功開發出適配超低温工藝的陶瓷密封件,使設備真空度提升了三個數量級。

朱世會説:「集成電路還有5年至10年的高速增長期,未來的高端半導體設備市場空間廣闊。」

朱世會的半導體拼圖

1995年,從廣州外國語學院(現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英語系畢業的研究生朱世會進入稀散金屬行業工作,先后任職於廣東對外經濟發展公司和廣州住友商事有限公司。

在這兩家企業工作期間,他接觸到稀散金屬行業,並發現一個現象:稀散金屬原料大多來自國內,但國內缺乏深加工能力,大部分原料只能出口到國外加工后再運回國內。比如,當時全球最大的高端鉍深加工企業比利時MCP集團所用的初級鉍金屬,大部分均由國內生產。

於是朱世會在廣州設立了稀散金屬加工工廠,命名為先導稀材,開始從事稀散金屬深加工業務。

稀散金屬大多是銅、鉛、鋅等金屬在冶煉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產量不高,冶煉企業通常會出售粗原料,並且更傾向於與採購規模較大的客户建立長期合作關係。隨着國內銅、鉛、鋅等金屬冶煉產業的不斷發展,朱世會獲得了大量的稀散金屬礦源。

2019年,先導集團與昆明政府合作,以42億元拍下了泛亞交易所的股權(原值300多億元),成為全球唯一擁有戰略儲備礦山資源的企業。朱世會也因此被稱為「稀散金屬之王」。

據朱世會介紹:「第一代半導體材料是鍺,第二代是硅,第三代則是氮化硅、氮化鎵、磷化銦等,這些材料都是我們所覆蓋的領域。因為我們一直為海外高科技領域企業提供配套服務,也跟着它們一起成長。」

這個過程中,先導集團逐步從單純的「賣材料」成長為「高純材料-襯底-外延-芯片-資源回收」的一體化提供商。旗下產品包括高純金屬、MO源前驅體、半導體氣體、半導體靶材、離子注入源、半導體零部件。其客户包括臺積電、應用材料、三星、華為、京東方等企業。

2018年,「稀散金屬之王」朱世會進入了一個更廣闊的領域:半導體。

2018年,先導集團收購賀利氏(新加坡)磁存儲靶材工廠和韓國LANXESS公司的 MO源業務;2019年,收購了三星康寧先進玻璃有限公司的陶瓷靶材業務;2020年,收購了韓國康寧的陶瓷靶材業務;2024年,收購了海南展創光電技術有限公司的光電倍增業務。

更值得關注的是朱世會在資本市場的動作。2019年,朱世會入主中飛股份,后更名為光智科技;2024年,他又入主萬業企業。至此,先導集團擁有了兩家上市公司平臺,「先導系」初具規模。

這些收購一方面可以拓展先導集團的業務範圍,另一方面也使其能夠吸收這些企業原有的客户資源。比如,2020年收購韓國康寧的陶瓷靶材業務,就為先導集團帶來了三星、LG等重要客户。

在迴應如何推動有效併購時,先導集團表示:併購需要以國家戰略為軸心,重點瞄準產業鏈斷點與長板延伸;企業須堅守戰略定力與產業鏈協同,規避非理性擴張;注重產業鏈垂直整合的生態閉環,激活協同乘數效應。

在半導體領域,先導集團選擇的是「垂直一體化」戰略佈局:在稀散金屬、先進材料和資源回收業務的基礎上,重點佈局下游器件、模組、系統等領域。

其中,先導集團投入的激光領域即是一個例子。2020年,先導集團成立了廣東先導激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組建了超百人的研發團隊。這個團隊聚焦於工業光纖激光器等業務。

激光器是半導體生產設備中的重要零部件,而激光器的核心零部件則是以硒化鋅和金剛石為原材料的激光光學鏡片。光學鏡片則是激光設備核心零部件激光器中的一個零部件,主要作用是通過光學折射對激光光源進行控制,由於半導體制造所用激光功率越來越高,普通鏡片難以滿足需求,目前主流的鏡片材料是硒化鋅和金剛石。

全球最大的兩家硒化鋅公司就是II-VI和先導集團。

美國II-VI公司在2018年曾表示,公司業績增長的部分原因是EUV(極紫外光源)的發展,因為II-VI為EUV光源供電的巨型激光器開發了耐磨的鑽石光學器件和更大的傳統硒化鋅透鏡以及其他應用於光刻機廠商出售的光刻系統的未公開元件。

「II-VI和先導是全球最大的兩家硒化鋅公司。我們專門解決國內還沒有的(激光)材料,(激光)零配件和激光器。如果國內有激光器廠商,那我們就跟國內合作。如果沒有,那(先導)就自己開發。」朱世會曾在採訪中表示。

朱世會給激光業務定下的目標是,「未來3—5年,圍繞工業加工、醫療健康等領域拓展市場與創新技術,成為國內激光解決方案的核心供應商,在國際市場站穩腳跟。」

朱世會進入半導體領域的時間點是2018年。這一年,國內半導體產業積極尋求國產替代,國內供應商受益於下游訂單及上游政策扶持,開始進行技術突破。

朱世會説:「之前中國沒有集成電路的國產化和高端化,現在正在逐步發展。因此,我們可以利用自己在國外學習的技術來服務國內的產業。」

朱世會舉例,此前,先導集團會供應硒化鋅,金剛石,複合材料等給德國TRUPF(光刻機廠商唯一的激光器供應商),再由TRUPF做成激光器賣給光刻機廠商。由於國內沒有相關設備廠,因此先導集團在國內找不到相應客户。

目前,先導集團內部分成六大事業部,分別是以稀散金屬、合金及化合物以及金屬閉環回收和循環能源利用為主的材料科技事業部,包含半導體特種氣體、化合物半導體制造的半導體科技事業部,以醫療設備為主的醫療科技事業部,科學儀器事業部以及光電子科技事業部等。

雖然各個事業部業務不同,但先導集團方面認為,這六大事業部都是圍繞着「高純材料-襯底-外延-芯片-資源回收」的完整半導體工藝服務能力。

根據先導集團官網介紹,公司有完備的底層材料技術基礎包括新一代半導體從預研到探測的全產業鏈線條。主要立足於中國市場,打造供應鏈上下游的完整一體化配置。

朱世會曾在接受採訪時提到,為確保供應鏈安全,國內半導體產業鏈有意培養本土供應商。因此,目前是國產材料導入供應鏈的「最佳時機」。相較於過去認證時間非常長的情況,如今國產材料進入供應鏈門檻有所降低,14納米制程以下的相關材料,「只要能做出來,就有客户找你,是賣方市場」。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