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廣州加快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核心引擎

2025-04-03 15:05

轉自:中國發展網

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皮澤紅報道 廣州市委宣傳部日前組織開展廣州「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媒體調研行集中採訪活動,前往現代金融產業進行調研。記者在採訪中獲悉,近年來,廣州以加快建設金融強市為目標,以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爲主題,以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核心引擎。2024年,實現金融業增加值3049億元、增長3.9%,佔GDP比重9.8%,超越房地產業成為全市第三大支柱產業。

綜合實力方面。2024年全市金融業增加值3049億元,規模居全國城市第四位,成為國內第四個金融業增加值邁上3000億元的城市,金融第四城的地位進一步鞏固。2024年末全市本外幣存貸款余額超17萬億元,規模居全國城市第四位。2024年1-12月,全市保費收入1978.8億元,同比增長8.3%,規模居全國城市第三位。2024年末,金融業總資產近13萬億元,其中銀行業總資產超11萬億元。

 金融機構方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機構全部佈局廣州,廣發銀行、廣發證券等一批在行業內領先的法人金融機構不斷發展壯大。目前全市持牌金融機構達到370家,其中法人機構55家。地方金融組織約1700家。

 金融平臺方面。廣州期貨交易所揭牌運營,實現國家級金融交易平臺歷史性突破,工業硅、碳酸鋰、多晶硅期貨和期權正式掛牌上市交易,根據國際期貨業協會發布的2024前三季度全球交易所交易數據,工業硅期貨和碳酸鋰期貨成交量分別位居全球金屬期貨品種的第5位和第15位,增幅分別位列第3位和第1位。截至2025年2月末,工業硅、碳酸鋰、多晶硅期貨期權累計成交量合計3.17億手,累計成交額合計18.31萬億元。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等全國性金融市場交易平臺全部在廣州設立機構。整合后的廣東股權交易中心落户廣州。

金融改革創新方面。廣州市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成為全國首批試點,建設成效全國領先。獲批國家級數字人民幣、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資本市場金融科技創新、國家區塊鏈創新應用、跨境貿易投資高水平開放及跨境理財通、QDLP、QFLP等多項試點創新政策。自由貿易(FT)賬户在省內率先落户南沙並向全市科技企業推廣。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方面。金融有力支持產業發展和轉型升級,貸款增速近年來居一線城市前列,到2024年末,廣州市普惠貸款風險補償機制累計撬動信貸投放3016.47億元、惠及企業23.9萬戶;2024年末,廣州市上市公司237家,總市值約3萬億元,累計募資超7000億元;保險資金投資廣州累計余額超1萬億元。2024年末,全市綠色貸款、涉農貸款余額均居全省第一位。

金融影響力和文化建設方面。中國(廣州)國際金融交易·博覽會已連續舉辦13屆,是國內首個獲全球展覽業協會(UFI)認證的金融展會,進入國際品牌展會行列。嶺南金融博物館作為華南地區首家綜合性金融博物館,持續打造嶺南金融文化的溯源地、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文化的新地標。金融圖書「金羊獎」精心打造學術品牌活動,已逐步成為目前國內金融圖書評選活動的「領頭羊」。

記者瞭解到廣州金融業近期重點工作進展迅速。

金融領域增量政策迅速落地

加快推動金融資產投資公司(AIC)直接股權投資試點落地,推動五大AIC與五大行在穗分支機構、省市區屬投資機構達成合作意向,意向簽約金額超400億元;目前已落地7只AIC基金。廣發證券、易方達基金2家公司納入首批獲准參與互換便利操作的證券、基金公司名單,其中廣發證券完成首批國債換入操作。加快推動科技企業併購貸款試點政策落地,在試點政策出臺后第一時間聯合廣東金融監管局召開動員會為試點範圍內的金融機構作政策解讀和答疑,用足用好新政支持企業通過併購活動進行快速擴張和技術升級,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

金融「五篇大文章」碩果累累

推動科技金融融合發展,先后設立1500億元產投母基金、500億元創投母基金、100億元天使母基金。落地「科匯通」試點,2024年末,全市高技術產業、高技術製造業中長期貸款分別增長12.1%、6.5%。加快綠色金融改革創新,2024年末,廣州綠色貸款余額1.32萬億元、居全省首位、增長24%,在境內外發行各類綠色債券摺合人民幣累計超2000億元,廣州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碳排放權現貨成交量超3億噸、74億元。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推動設立廣州擔保集團,截至2025年2月末,廣州市普惠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引導合作銀行累計發放普惠信用貸款3167.9億元,惠及小微市場主體約24.6萬戶。推動養老金融高質量發展,全市個人養老金開户數500萬戶、繳存人數154.8萬人、繳存金額50.9億元,居全國城市前列。打造數字金融生態體系,2024年累計開立數字人民幣個人錢包數量、流通總量等主要指標位居全國前列。打造「廣州模式」數字人民幣大交通生態,2024年全年公共交通出行交易量超1000萬筆。在發行債券、百千萬工程等領域打造多個全國第一,廣州水投集團發行全國首單水務領域數字人民幣債券3億元,廣州交易集團落地全國航運金融業首筆數字人民幣跨境交易。

資本市場活躍度不斷提升

優化實施新一輪企業上市「領頭羊」行動計劃,2025年以來新增境內外上市公司1家,現有上市公司達238家,總市值約3萬億元,累計募資約7000億元。深化合格境內有限合夥人(QDLP)和合格境外有限合夥人(QFLP)試點,已審批項目額度超200億元。印發實施國內首個支持投顧業態發展的地方政策性文件,成立廣州投顧學院、投顧研究院和廣州投顧產業鏈投資公司三家主體,成功舉辦2024年度晨星(中國)投資峰會,聯合新華社舉辦2024投資顧問大會暨財富管理轉型發展論壇,全力打造全國「投顧第一城」。

金融重點項目持續推進

全力支持廣州期貨交易所建設發展,廣期所上新多晶硅品種,截至2025年2月末,廣期所現有品種期貨和期權總成交3.17億手、18.31萬億元。持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商業銀行籌設工作。全力開展廣交會支付保障,推動廣州首個優化支付服務示範區落地白雲機場。出臺推動特殊資產和不動產資產管理行業發展的若干措施,打造特殊資產管理新模式「廣州樣本」,形成以大灣區特資賦能平臺為核心的「四梁八柱」體系,特資路演中心已為88個項目提供服務,涉及金額421億元。成功舉辦第13屆金交會,現場簽約46個產融對接項目,簽約總金額3349.5億元。

廣州金融業產業政策為全市金融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撐。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全面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和市委「1312」思路舉措,近年來,廣州出臺了廣州金融高質量發展「1+N」政策體系,「1+N」政策體系中的「1」是指1個核心文件,即《廣州市促進金融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見附件),是整個政策體系的核心內容,主要聚焦以下四個方面:一是聚焦大機構,集聚增量金融機構,做強存量金融機構。法人金融機構首次在廣州實質開展運營活動后,最高可獲得5000萬元獎勵;法人金融機構增資擴股后,最高可獲得1000萬元獎勵。二是打造大平臺,加快建設重要金融平臺,發揮好平臺輻射帶動作用。對廣州期貨交易所每個上市新品種給予2000萬元獎勵。三是培育大市場,發揮資本市場樞紐功能,激發廣州資本市場活力。按照風投創投機構實際投向廣州非上市企業股權的資金計算管理能力規模,最高可獲2000萬元獎勵,將有效提高風投創投激勵政策精準度,助力打造國際風投創投之都;此外,對風投創投機構申請QDLP和QFLP試點也有相應的獎勵政策。四是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引導金融資源向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傾斜。對於鼓勵金融機構和企業持續深化開展綠色金融改革創新,對符合條件的綠色金融業務,每年最高可補貼150萬元;運用好發揮好總額度最高10億元的普惠貸款風險補償機制作用,引導合作銀行強化普惠金融對綠色低碳發展、專精特新、鄉村振興等重點領域的支持。充分發揮融資租賃融資、融物特性,特別是在飛機、船舶等重要領域發揮獨特作用,單個飛機、船舶租賃項目最高可補貼100萬元。

「1+N」政策體系中「N」是指專項支持政策,主要圍繞廣州各項重點工作開展專項謀劃,2024年以來廣州出臺了「1+N」政策體系的第二批9個專項支持政策,包括:《關於大力發展融資租賃支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廣州市關於鞏固提升「領頭羊」品牌推進企業上市培育工作的若干措施》《廣州市進一步優化支付服務提升支付便利性若干措施》《廣州市大力發展投資顧問業態的若干措施》《廣州市發展綠色金融支持碳達峰行動實施方案》《關於廣州市貫徹落實〈廣東省交易場所監督管理辦法〉的實施意見》《廣州市推動特殊資產管理行業發展若干措施》《關於推動廣州市不動產資產管理業態發展的若干措施》《廣州市關於支持數字金融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均可在廣州官網查詢。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