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4-02 14:03
轉自:北京日報客户端
三月三,亦稱上巳節,古往今來藴蓄着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三月三節俗各具特色,它不僅成為多民族共享的民俗符號,亦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展現。
「尋春直須三月三」,這個節日形成於何時?現知有周秦或漢代等多種説法。學界普遍接受的是,上巳節初見於周代。魏晉以后,上巳節固定於三月初三,又叫「元巳」或「重三」。在此時期,上巳節內涵逐漸豐富,演變為春遊踏青和水邊歡聚的娛樂性節日。三月三的節俗以水邊祓禊、宴飲集會、遊春踏青等為核心內涵,雅俗共賞,飽含着濃厚的生命意識、青春意識,可謂人文情懷和社交屬性兼美,反映出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傳統文學作品中的三月三成為中華民族共同創造和傳承的歷史記憶,呈現出民俗的活態性和豐富性。
祓禊浮卵 新水沐春
春日新水是上巳節慶中的重要意象。其節俗中禱祝吉祥的「水邊祓禊」與祈求生育的「臨水浮卵」,皆以水為媒介。上巳節的「祓禊」活動見於先秦典籍《周禮·春官》,載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漢代鄭玄注此處為「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釁浴,謂以香薰草藥沐浴」。漢代至六朝,史書中或詳或略,多有「上巳祓除」的記載。如,《后漢書·禮儀上》「是月上巳,官民皆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潔」,上巳祓除既見於廟堂,亦見於民間,藴含着古人對水的敬畏與眷戀。文學作品中亦有「祓禊」之句,南北朝時期庾信《春賦》有「三日曲水向河津,日晚河邊多解神」,雖然北方春水尚寒,但仍擋不住人們水邊祭神的熱情。宋代歐陽修作「三月清明天婉娩,晴川祓禊歸來晚」,可見水濱祓禊活動作為上巳的文化習俗得以延續。
上巳節習俗中與古人生命意識密切相關的浮棗、浮卵等活動,體現了人們對水孕育生命的力量的崇拜。早期上巳節有祭祀掌管婚姻和生育的高禖的習俗,有將煮熟的雞蛋或者有早生貴子之意的紅棗放在河水中、漂浮祈願的傳統。晉代張協《洛禊賦》「浮素卵以蔽水,灑玄醪於中河」,梁代庾肩吾《三日侍蘭亭曲水宴詩》中「踴躍赦魚出,參差絳棗浮」,皆是浮卵民俗在文學作品中的呈現。
春風又綠 踏青探春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三月三正值暮春時節、草長鶯飛之際,隨着上巳節的神祕色彩逐漸淡化,與友人遊山玩水、踏青嬉遊等娛樂活動成為節慶的主要方式。王維有「萬乘親齋祭,千官喜豫遊」,描繪了唐代三月三日世人踴躍出遊的場景。杜甫的「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一幅麗人遊春圖。
宋代詩詞從多方面對上巳出遊的場景加以描述。韓琦《清明同上巳》詩「清明池館足遊人,祓禊風光共此辰」,踏青與祓禊仍是當時節慶的主流活動。張商英的「上巳嬉遊集漢陽,雲收雨霽日舒光」,描寫春遊時恰逢雲收雨霽的良辰美景,不勝歡欣。賀鑄的「九曲池頭三月三,柳毿毿。香塵撲馬噴金銜,涴春衫」,鋪敍寶馬香車探春出遊的勝景。
明清時期,上巳節的諸多節俗或已淡化,通俗小説中仍留下修禊與踏青集會的時代光影。明清之際的長篇世情小説《醒世姻緣傳》繪製出一幅三月三廟會的市井風俗畫,「那三月三日玉皇廟會,真是人山人海,擁擠不透的時節,可也是男女混雜,不分良賤的所在」。及至清代,上巳節已然成為各階層踏青、集慶歡會的重要節日。
流觴賦詩 宴飲詠春
三月三另一節俗為流觴賦詩。「曲水池邊青草岸,春風林下落花杯」,將酒杯置於水中漂流,杯停於某人面前,即飲酒作詩,文人墨客將此眾活動命名為「曲水流觴」。《后漢書》中有「六年三月上巳日,商會大賓客,宴於洛水」的記載,這種規模宏大的水濱宴飲活動,可視作后世文人集會、飲酒流觴的起點。
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作品上出現了許多以「三月三」為題的詩文,如張華《太康六年三月三日后園會》、顏延之《三月三日詔宴西池詩》、謝靈運《三月三日侍宴西池詩》等。這些作品一方面反映了時人對上巳節的重視,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了宴飲活動的興盛。最為風雅且廣為人知的盛宴,當是王羲之筆下的蘭亭集會。永和九年的盛會成為文人雅集的象徵,成為名士風流的精神符號。《蘭亭序》又稱《三月三日蘭亭詩序》。其中飽含三月三上巳節中「水邊祓禊」的文化意藴,也書寫了文人墨客「曲水流觴」的雅事。
唐代水邊宴飲盛況空前,如今仍可見多篇詩文佳作。如張説的「暮春三月日重三,春水桃花滿禊潭。廣樂逶迤天上下,仙舟搖衍鏡中酣」,是獨坐舟中的酣飲吟唱;劉禹錫的「洛下今修禊,羣賢勝會稽。盛筵陪玉鉉,通籍盡金閨」,寫上巳節俗賦予羣賢逞才的契機;白居易的「禊事修初半,遊人到欲齊。金鈿耀桃李,絲管駭鳧鷖」,既有歌舞管絃之美,也有吟詩作對之雅。
時至今日,上巳節俗在歷史長河中隨民族交往而不斷豐富,呈現出各地各民族多樣的表現形式。如壯族「三月三」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八桂大地壯族之鄉有「三月三」對歌的節俗,通過對歌活動傳遞情思。浙江畲族有上巳吃烏米飯的節俗。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有吃薺菜、煮雞蛋等節日活動。傳統文學作品中記錄着上巳節親近自然、交遊歡聚的文化基因,不僅是歷代文人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亦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的文化羣像和民俗圖鑑。歷經千年,傳承至今,歷久彌新。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文學院)
來源:北京日報客户端
作者: 曹立波 陳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