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4-02 13:20
廣汽集團參加2024年巴黎車展,受到歐洲消費者的關注
科技引領未來,創新改變世界。在粵港澳大灣區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上,科技創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動着區域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在外貿領域,更是展現出了向「新」而行的蓬勃生機。
科創協同打造灣區新生態
粵港澳大灣區正以科技創新為引擎,驅動新質生產力發展。作為紮根大灣區的世界500強車企之一,廣汽集團就是藉助灣區「產學研用」一體化優勢推動產業鏈協同創新的一個成功典範。全國人大代表、廣汽集團董事長馮興亞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大灣區聚集了全球頂尖的高校、科研機構及高新技術企業,為產業鏈協同創新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土壤。」廣汽正以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為支點,整合AI、新能源三電、智能駕駛等技術優勢,向飛行汽車、人形機器人等新興產業延伸。
他還透露,廣汽已啟動飛行汽車和人形機器人研發項目,並計劃通過「AI+汽車」技術複用,打造跨產業協同的創新生態。例如,智能駕駛技術可遷移至低空飛行器的導航系統,新能源汽車的三電技術可為機器人提供動力支持。馮興亞指出,廣汽集團未來也將充分利用大灣區「產學研用」一體化優勢。「大灣區不僅是汽車產業的創新高地,更將成為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新業態的策源地,為外貿注入高附加值動能。」
無獨有偶,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內,香港城市大學物質科學研究院(福田)開展的循環腫瘤細胞檢測平臺、高時空分辨電子顯微鏡兩個項目,獲香港特區政府「產學研1+計劃」首輪撥款資助,將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作為高時空分辨電子顯微鏡項目的牽頭人,香港城市大學深圳福田研究院院長陳福榮正帶領團隊調試一臺高精度電子顯微鏡。「不久前,在香港討論的技術方案,很快就能在深圳的實驗室進行驗證,兩地的科研資源互補讓創新效率翻倍。」陳福榮説。
河套合作區是深港協同創新的縮影。截至目前,園區已匯聚160多個高端科研項目,包括西門子能源創新中心、晶泰科技等國際領先機構,吸引了1.5萬名科研人才。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作為首個由港方運營的跨境科研空間,已引入40多個香港科創團隊,實現「技術源頭在香港、轉化在內地、市場在全球」的閉環。這種協同效應更是直接賦能外貿,其中深圳元戎啟行科技有限公司在園區深港協同創新的助力下已經實現了核心技術的突破,開始了新一輪的海外佈局,並計劃在德國設立歐洲運營中心。
科創協同助力三地規則對接
在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分子態(珠海橫琴)中醫藥健康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現代化生產車間內,一份份中藥材原料被破壁、分離、濃縮、結晶,順着管道形成中藥晶體顆粒。這些印有「澳門監造」系列標誌的中藥,將通過大灣區走向葡語國家。分子態(澳門)中藥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黃滋才希望讓更多中藥產品與技術,走到葡語國家與東盟國家,走向歐盟和拉美市場。
在廣州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港澳成果+本地轉化+灣區應用」模式讓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的物聯網科研成果在南沙產業化,大大降低了跨境物流成本。數據顯示,目前在南沙落户的港澳企業近3000家,投資總額超千億美元,其中60%涉及技術轉化。
三地科創協同發展正在不斷助力粵港澳規則銜接與機制對接。全國政協委員、大灣區進出口商會總會會長林龍安,在深耕大灣區進出口貿易25年的親身經歷中,深刻體會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進出口貿易帶來的機遇。「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得到了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和政策支持。在大灣區建設框架下,不斷深化粵港澳三地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推動貿易便利化和自由化,簡化通關手續,提高跨境貿易的效率。」林龍安如是説道。
林龍安提到,依託大灣區的協同發展和產業升級,進出口商品結構得到不斷優化,「新三樣」以及機電產品和高端裝備產品出口增長顯著。這種結構優化不僅提升了貿易附加值,還增強了大灣區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推動了進出口貿易高質量發展。同時,大灣區的科技創新能力和數字化轉型為進出口貿易提供了發展動能。2024年,大灣區跨境電商進出口規模繼續保持全國領先,新業態、新模式成為推動外貿轉型升級的新動能。
對此,馮興亞深感認同。2024年,大灣區內地9市外貿規模達8.75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0.1%,佔廣東進出口總值的96%。其中,廣汽集團也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其全年出口汽車12.7萬輛,同比增長67.6%,覆蓋74個國家和地區。這不僅體現了廣汽在全球化佈局中的卓越成績,也展示了大灣區作為國際化樞紐的重要戰略意義。馮興亞認為,無論是粵港澳大灣區錨定「一點兩地」,三地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通過強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推進法律、金融、商貿、科技等領域的一體化建設,還是港澳的國際化優質資源正在加速與灣區融合,區域營商環境不斷優化,都為廣汽深耕港澳市場、加速海外佈局提供了有利條件。
林龍安還特別強調了「一國兩制三關税區」的區域制度優勢如何轉化為三地外貿的國際競爭力。例如,發揮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和國際貿易樞紐的優勢,依託港元穩定幣、數字人民幣等新型支付工具,創新跨境易貨結算模式,推動跨境易貨結算平臺建設,為中小企業提供便利的國際結算渠道。此外,澳門作為葡語國家市場的橋樑,可以為企業拓展葡語國家市場提供便利。大灣區內地企業在生產製造、科技創新等方面具備雄厚實力,港澳則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兩者結合形成強大的合力,為大灣區企業「拼船出海」開拓更廣闊的國際市場提供了堅實基礎。
科創協同賦能外貿邁向新高度
在科技賦能外貿轉型方面,馮興亞特別提到技術標準國際化的重要性。「中國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已全球領先,廣汽將推動自動駕駛、車聯網等領域的技術標準與國際接軌,通過‘軟聯通’助力中國智造走向世界。」目前,廣汽正聯合大灣區科研機構,參與國際標準制定,並將港澳作為技術認證和知識產權交易的窗口。
而林龍安則更加關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AI+跨境電商」的發展。「當前,人工智能已成為推動產業鏈和供應鏈升級的關鍵力量,通過AI技術應用,企業可以更好地分析市場需求,精準定位目標客户,避免盲目生產。同時,AI算法能夠處理大量複雜的數據,從而為供應鏈規劃提供精準的決策依據。這為跨境電商企業提升運營效率和市場競爭力帶來了顯著效能。」 林龍安對此頗為感慨。
以佛山家電產業帶為例,AI系統精準匹配了中東地區對節能空調的需求,推動了當地企業出口訂單的快速增長。2024年,大灣區「跨境電商+產業帶」模式下,僅深圳前海便孵化超700個港澳創業團隊,其中香港青年余廣滔的有機廢棄物處理技術通過前海平臺對接東南亞市場,年營收突破5000萬元。
林龍安指出,AI不僅降低運營成本,還避免產業內卷。「AI能識別不同國家的優勢品類,比如中山燈具主攻歐洲,東莞電子配件瞄準非洲,讓灣區製造錯位競爭。」在林龍安看來,DeepSeek等AI技術應用,讓企業可以將資源集中在覈心競爭力上,低成本「輕量化出海」,快速佈局多平臺、多市場,拓展發展空間。
然而,「AI+跨境電商」融合發展也面臨一些挑戰,如技術門檻高、算力成本壓力大、人才匱乏、數據安全和知識產權保護等問題。對此,林龍安提出了一系列解決方案,包括完善政策支持體系、推動技術創新和市場主體驅動、發揮大灣區人才政策優勢、強化數據安全和知識產權保護等。這些措施旨在為跨境電商企業降本增效提供全方位服務和支持,助力大灣區企業的升級轉型和國際化進程。
如今,粵港澳大灣區憑藉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優越的政策環境以及豐富的科技創新資源,正在不斷推動外貿向新的方向發展。三地科創協同發展的成果顯著,為大灣區企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未來,隨着更多科技創新和政策措施的實施,大灣區的外貿將邁向更高的臺階,為中國乃至全球經濟的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