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4-02 11:36
「房子還有可能再漲起來嗎?」提問的是央視記者,採訪對象是前人民銀行行長朱民朱民的回答是:很難
「原因很簡單,人口老齡化。在這個情況下,房價要起來不那麼容易。現在政策是大力發展租房市場,所以這次專門有兩萬億財政的資金,鼓勵地方政府把一部分的存量房子,買出來轉為租房,你每月承受租房的房租,是根據你的收入水平調整的,當你是個人選擇的時候,你應該有信心。」
先給各位科普一下,朱民老師可不是普通民間經濟學家,跟之前被封殺的幾位完全不是一個量級。他是前央行副行長,現任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首位出任IMF副總裁職務的中國人,在博鰲論壇能代表中國向世界發聲的業界領袖人物。他的聲音在一定程度上是代表官方的態度的。
朱民老師接受的是央視的採訪,他説的那句「房價再漲很困難」,像一塊石頭砸進了平靜的湖面。這句話的分量不在於觀點本身有多新穎,而在於它撕開了房地產市場最后的遮羞布——當城鎮化率超過66%、人均住房面積達到43平方米時,支撐房價持續上漲的底層邏輯正在土崩瓦解。住建部反覆強調的「建設好房子」,恰恰印證了這個判斷:當房子迴歸居住本質,鋼筋混凝土構築的財富神話終將讓位於真實的使用價值。
人口結構的斷崖式變化是最堅硬的現實。中國60歲以上人口占比已達23.8%,而20-35歲購房主力人羣規模較十年前縮減了5600萬。更致命的是,老齡化正在改變財富代際傳遞的方向——60后父母需要消耗積蓄養老,90后子女揹負着消費貸和經營貸,兩代人形成的「債務夾擊」讓購房接力賽失去了接棒者。日本的經驗早已證明,當65歲以上人口占比突破28%時,即便利率降到零也沒辦法激活樓市。
經濟基本面的換擋讓購房決策變成風險計算題。2024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降至4.7%,但存量房貸規模仍高達39.2萬億,這意味着居民部門每年要為住房支出的利息就高達1.5萬億。儘管房貸利率在去年經歷了多次下調,但消費貸的這場鬧劇暴露了融資鏈條的扭曲性,説明實體經濟的造血功能尚未恢復。更值得警惕的是,以收入計算的中國家庭部門的實際槓桿率已經達到頂級水平,超越了多數發達國家。
瑞銀最新的行業報告指出,全國房價預計將於2026年初企穩,這一預測比之前的預期提前了半年,表明市場逐漸進入了復甦階段。這一變化無疑給房地產市場帶來了新的希望,尤其是在一線城市,房價的穩定可能會帶動更多的交易活動和市場信心的恢復。
瑞銀指出,從目前的市場數據來看,已經涌現出多個積極信號,特別是在二手房交易和土地市場方面。2025年2月,二手房市場交易量出現明顯復甦,即使在政策未進一步放松的情況下,需求端的活躍度也得到了明顯提升。• 在一線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二手房成交量同比大幅增長約30%,顯示出需求端的回暖。• 土地市場也開始回暖,大城市的土地溢價率明顯上升,這反映出開發商對市場前景的信心逐步恢復。這些積極變化意味着市場的庫存壓力得到了有效緩解,供需關係逐漸趨於平衡。
供給端的深度調整是促成市場企穩的重要因素之一。瑞銀報告指出,全國300個城市的土地出讓金和新開工面積相比2020年峰值下降了67%,這一趨勢有效減少了新房的潛在供應量。這不僅優化了市場的庫存去化周期,還緩解了開發商的銷售壓力。一線城市的庫存周轉月數已恢復到14個月,回到2015年的平均水平,這表明市場供需關係的平衡逐漸恢復。供給端的調整為市場的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礎。
2025年,房地產市場真的能觸底反彈嗎?回答這些問題,不僅關係到購房決策,更關係到整個經濟下半場的走向。定性轉變意義重大,開啟房地產消費時代:當官方將房地產歸入"大宗消費"範疇,意味着政策思維從"防投機、控風險"轉向"促消費、穩增長"。記得2014年那輪救市嗎?當時也是先將房地產定性為"支柱產業",然后各種利好政策接踵而至,最終引發了2016-2018年的大牛市。
歷史很可能再次重演!2025年救市風格也從"大開大合"到"小步快跑"。與2024年相比,今年的救市有兩個明顯特點:儀式感不強但更加精準:不再高調宣佈"救市",而是將房地產政策與消費、基建等領域捆綁推出花錢救市正式開始:從政府收儲到拆遷補償,真金白銀投入到位,不再只是"放水"那麼簡單。
在去年新增 100 萬套改造規模的基礎上,今年還將繼續擴大。這意味着,在 2025 年,可能會有新的 100 萬套甚至更多的老舊小區迎來改造的契機。從這些政策舉措中不難看出,今年房地產領域的主基調便是大拆大建、大修大補,其背后藴含着深刻的戰略意義,我們稍后將進行深入分析。
與此同時,修訂住宅項目規範,將住宅層高提高到不低於 3 米,這無疑是好房子建設指南中的重要一環。對於廣大老百姓而言,這無疑是一個重大利好消息。它預示着未來新房的建設標準將不斷提升,居住舒適度也將得到極大改善。更高的層高意味着更開闊的空間感,能有效減少壓抑感,為居民營造更加舒適、愜意的居住環境。這一標準的修訂,不僅體現了對居民居住體驗的重視,更是房地產行業向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標誌。
上述三點,無疑是當前房地產市場中值得重點關注的關鍵內容。然而,這些政策的出臺,究竟會給房地產市場帶來怎樣翻天覆地的影響和變化呢?自去年開始,房地產市場的一個核心問題逐漸凸顯,那便是庫存。從去年 430 會議提出要去庫存以來,相關舉措的推進速度明顯加快。從超大特大城市的城中村改造,逐步擴展至 35 城,直至如今的 300 城;
當下正是換房的絕佳時機。一方面,房價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處於相對低位,購房成本大幅降低,具體房價下跌幅度,大家心中都有一本賬。另一方面,當前首付比例僅需 15%,貸款利率也在 3% 出頭,並且隨着市場的發展,LPR 還有進一步下降的空間,這將直接導致月供成本降低。更為重要的是,從政府的一系列政策舉措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對房地產市場的託舉態度十分明確。因此,如果自身具備資金實力,且有置換房產的需求,只是一直處於觀望狀態,那麼不妨主動出擊,深入市場進行調研,抓住這一難得的機遇。
未來 10 年,房地產行業將步入一個全面升級的階段。此次提出新社區必須配備託兒所、老年活動中心等設施,正是充分考慮了當下多數人的實際需求,也是從 「有房子」 向 「好房子」 轉變的具體落地方案。
落實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有關税收政策,適時降低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擴大住房公積金使用範圍等措施,直接降低了居民的購房成本。税收政策的優惠,如減免部分契税,能夠讓購房者在購房時節省一筆可觀的資金。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的降低,使得購房者的還款壓力減輕。擴大住房公積金使用範圍,讓更多的居民能夠享受到住房公積金的優惠政策,從而提高他們的購房能力。這些措施的綜合實施,能夠有效刺激居民的購房需求,推動房地產市場的平穩健康發展。
綜上所述,《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通過增加收入、多維度支持和優化消費以及支持房地產相關需求等一系列舉措,為穩房地產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接下來,隨着政策的應出盡出且加快速度落地實施,房地產市場有望在這些政策的推動下,實現穩定健康的發展,為經濟的持續增長提供有力支撐。無論是工資性收入的提升,還是財產性收入的穩定,亦或是消費環境的優化和房地產相關政策的落實,都將在未來的房地產市場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值得我們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