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氫能第一膜」再衝上市!東岳氫能IPO上演「閃電重啟」

2025-04-02 09:15

作者 | 柯陽明

排版校對 | 甘惠淇

01

3月11日,據證監會官網顯示,山東東岳未來氫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岳氫能」)的上市輔導狀態由「輔導備案」變更為「撤回輔導備案」。這意味着着這家氫能領域的獨角獸企業再度折戟於IPO輔導階段。

然而,僅僅一天后,東岳氫能便閃電般地重新在山東證監局完成輔導備案,並將輔導券商從中信建投更換為中信證券。這一番操作,不由讓市場上的投資者感到疑惑。

資料顯示,東岳氫能是氫能核心材料領域的技術獨角獸企業,成立於2017年12月,位於山東淄博市桓臺縣,是東岳集團「氟、硅、膜、氫」四大核心板塊的重要組成部分。

東岳氫能依託東岳集團在氟硅材料領域的深厚積澱,專注於氫能核心材料的研發與生產,主營產品包括氫燃料電池質子膜、水電解制氫膜、液流電池膜等。其中,質子交換膜生產線目前是國內最大的生產線,可滿足全國市場60%的需求,曾被稱為」氫能第一膜」。

2022年,東岳氫能被山東省認定為「獨角獸」企業,估值達到68.04億元。2025年2月,公司啟動了300萬m²/a全氟質子膜及配套化學品項目,總投資5.6億元,計劃2028年投產。項目涵蓋液流電池膜、燃料電池膜、水電解制氫膜等多個領域,將進一步鞏固其在氫能材料領域的領先地位。

儘管東岳氫能在技術上處於行業領先,但其IPO之路卻充滿波折。2020年首次啟動科創板IPO,到2025年再度重啟輔導備案,五年間三次衝擊資本市場均未成功。

東岳氫能的IPO之路始於2020年10月,當時公司與中信建投證券簽署科創板IPO輔導協議,試圖依託其在質子交換膜領域的技術優勢登陸科創板。但2022年5月完成首輪輔導后,由於控股股東新華聯控股破產重整導致實控人變更,上市計劃被迫擱置。

隨后,2023年9月,東岳氫能重啟IPO輔導,但僅一年后,又因股權結構變動和募投項目合規性問題再度折戟。

據天眼查顯示,2024年9月,東岳氫能創始人張建宏將其持有的北京旭日、淄博景氫碩兩家股東合計約36%的出資份額轉讓給張珂,使得張珂的出資金額達到了37.0553%,成為東岳氫能當時的實際控制人,當時各大媒體紛紛表示張建宏要從中「退隱」。

但奇怪的是,根據最新輔導備案顯示,張建宏控制東岳未來氫能35.50% 的表決權,是公司目前的實際控制人。其中張建宏通過北京旭日、齊魯基石創投、淄博曉望企業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分別控制東岳氫能22.02%、9.81%和 3.67%的股份。

這樣和此前2024年9月張建宏將股份轉給張珂相對比,就顯得有點不一致了。也有可能是之后雙方又進行了股權轉換,天眼查還沒來得及更新,或是其他的原因,這其中就不得而知了。

不過,東岳氫能的股權結構一直是其IPO進程中的核心問題公司目前共有41位股東,股權十分分散。

此外,東岳氫能的股權演變與母公司東岳集團的控制權爭奪密切相關。2007年東岳集團上市前,新華聯(維權)控股的傅軍取代創始人張建宏成為實控人東岳集團也藉着新華聯控股的力量成功港股上市

但2020年后,新華聯控股因債務危機破產重整,傅軍退出東岳集團的掌控,創始人張建宏逐步重掌話語權。

02

資料顯示,東岳氫能背后的東岳集團由張建宏在1987年創立,創始人張建宏憑藉敏鋭的市場洞察力和堅定的科技創新理念,帶領東岳集團在氟硅材料領域取得了多項技術突破,一路從一家鄉鎮化工企業發展成為現在亞洲規模最大的氟硅材料生產基地

1986年,張建宏發現濟南化工廠拆除的兩臺舊轉爐生產的「無水氟化氫」市場前景廣闊,於是將設備運回桓臺,創建了東岳集團的前身——濟南化工廠桓臺分廠。1999年,他促成東岳集團與清華大學的合作,成功研發出新型環保製冷劑,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2002年,東岳集團建成中國第一套單體年產3000噸聚四氟乙烯裝置,奠定了其在「塑料王」領域的領先地位。2006年,張建宏果斷上馬有機硅項目,目前東岳集團的有機硅產能已躋身國內前三強。

此外,張建宏的科技創新理念不僅體現在產品上,也體現在對國家重大需求的響應上。2003年,他組織團隊攻克氯鹼離子膜這一世界級科技難題,徹底解除了中國氯鹼工業的產業安全威脅。2010年,東岳集團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作,成功開發出高性能燃料電池質子膜,成為全球為數不多為量產氫燃料電池車提供膜材料的企業之一。

在這發展過程中,東岳集團於2007年成功在香港上市。並且在2006年還成立了山東東岳有機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岳硅材」),該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有機硅材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產品主要包括硅橡膠、硅油、硅樹脂、氣相白炭黑以及有機硅中間體等。

目前東岳集團通過子公司間接控股東岳硅材77%的股份。

並且東岳硅材早在2020年3月通過分拆上市的方法,成功在深交所創業板上。據財務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4年9月東岳硅材的營收分別為67.34億元、48.01億億元、40.22億元;淨利潤分別為5.111億元、-2.711億元、8859萬元。2023整體業績可以説符合這幾年硅業的發展。

而母公司東岳集團2024年表現還不錯,2024年東岳集團營業收入為141.8億元,同比下降2.15%;但淨利潤為8.108億元,同比增長14.55億元,營收減少,但淨利潤在增加。

也就是説,截止到目前,張建宏一手創辦的「東岳系」已經有了兩家上市公司了,倘若東岳氫能能夠成功上市,那麼「東岳系」將擁有三家上市公司。

東岳氫能除了自身股權原因之外,還存在着其他影響上市的因素。據中信建投2024年7月披露的第三期輔導報告顯示,東岳氫能募投項目存在環評手續未辦理完畢的硬傷,因此募投項目合規性問題也是其IPO受阻的重要原因。

此外,當前氫能行業發展急需資金支持,且氫能產業投資周期長、政策審批嚴,相應的投資回報在短期內很難看得到,因此導致很多氫能企業業績很難看,大多數都處於虧損狀態,並且有着應收賬款佔比高、資產負債率高的特點,而A股對上市企業要求很高。

另外,目前已上市的氫能企業也身處困境,急需資金支持,如此前氫能第一股億華通。(詳情可見預見能源此前文章《「氫能第一股」易主背后:大同首富張國強「賣身求存」,邢臺「隱形」富豪收穫第三家上市公司?》)

在這種情況下,不少氫能企業因為自身難以達到A股上市要求,被迫選擇港股上市。因此本次東岳氫能能否克服自身股權頻繁變動以及行業自身難點,最后能否成功在A股上市還需要觀察。

原文標題 : 「氫能第一膜」再衝上市!東岳氫能IPO上演「閃電重啟」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