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4-02 00:25
〚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凌鳳〛
非遺名片
賡續傳承 守正創新
玻璃吹制傳統手工技藝
玻璃吹制是玻璃製造技術的一個門類。玻璃是一種非晶體,無法用脱模等常規方式塑型,其成型多以玻璃吹製爲主。具體過程為手持一條長約1.5米的空心鐵管,一端從熔爐中蘸取玻璃液(取料),一端為吹嘴。取料后在滾料板(碗)上滾勺、吹氣,形成玻璃料泡,在模中吹成製品,也可無模自由吹制,然后從吹管上敲落,最后使其冷卻成型。玻璃吹制對於吹制者的塑型藝術修養、臨場操作經驗和掌控能力,都有着相當高的要求。
「中國玻璃製品工業的搖籃」
大連曾擁有六十萬條「火箭魚」的輝煌
中國2000多年前就發明了玻璃製造術,隨着考古技術的發展,戰國直至兩晉時期的玻璃製品被大量出土。我國近代的玻璃工業始於19世紀末,而始建於1917年的大連玻璃製品廠是中國最早生產水晶玻璃製品的企業之一,被譽為「中國玻璃製品工業的搖籃」。
20世紀初,玻璃吹制傳統手工技藝創始人張萬海舉家從天津搬至大連,其子張更福深得父親真傳,並培養出兩位得意弟子——王成運和李玉章。而這二人正是第四代傳承人李光華的師父與父親。
「我爸和我師父在廠子里那會兒,正是大連玻璃製品廠的好時候。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廠里2000多人呢,在輕工業領域絕對是創匯最多的一塊。」李光華自豪地回憶着大連玻璃製品廠曾經的輝煌。當時,大連玻璃製品廠結合大連本土特點,推出了海幻、海之音、海之參、魚等帶有海洋文化元素的產品,得到了全國人民的青睞。代表產品「火箭魚」火到了全國,誰家結婚能置辦上一對兒,絕對是件「展揚」事兒。據李光華回憶,當時「火箭魚」的年產量能達到60萬條左右。
1975年前后,大連玻璃製品廠還與捷克合作,邀請專家到廠里培訓套皮、人工自由造型等技藝,並在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嘗試鉛晶質水晶玻璃的製造。雖然在近10年的時間里,鉛晶質水晶玻璃在研發過程中一直處於不穩定階段,存在亮度不夠、雜質多等問題,但所有這些都成爲了李光華的養分,成爲了他堅守玻璃工藝品製造夢想的基石。
為玻璃而生的痴迷
當年玻璃吹制專業八十四人唯他堅守至今
李光華從小就對玻璃製品着迷:看到唐三彩的馬,他腦子里想的是這要是用玻璃做出來,透明度高,會更漂亮;爸爸從廠子帶回來的殘次品都是李光華的心頭好,琢磨起造型與色彩來就沒完;總纏着爸爸帶自己去廠子里看,甚至有一次還因為偷偷跑到吹制車間被狠批了一頓……李光華自己也無法解釋這種痴迷,就像是骨子里帶來的,為玻璃而生。
可是,當李光華決定選擇學習玻璃吹制這個專業時,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的卻是他的父親李玉章。「我爸干了一輩子,太知道這里面的苦了,他不想讓我遭這個罪。」李光華説起去世近30年的父親,語調有點兒低沉:「我爸看我堅持,對我説,你想好決定了就別回頭,爸支持你。后來,我爸看我受那些累,多少次私下跟我媽説心疼,可再也沒在我面前説過讓我放棄的話。」
苦,李光華着實吃了不少。在坩堝窯上一干一天,下來的時候除了眼窩和嘴,別的地方都是黑的,用手刮幾把,就是一捧的灰泥,口鼻里也都是黑的;夏天時,爐臺上七八十攝氏度,操作點四五十攝氏度,屋子里連風扇都沒有,撲天的熱連躲都沒處躲;爲了給杭州製作一款水晶橋,從早6時到晚6時,李光華做了整整一個月,因為拿吹管時間太長,手指都無法自主伸展,只能用手臂像擀麪杖一樣把手指頭擀平……
可是,李光華沒有回頭,就紮在了玻璃製造這個行當里。當年玻璃吹制專業一共有84名學員,到現在,只有李光華一個人還堅守在這里。
金剛鑽出瓷器活兒
「我沒讓大連的玻璃製造在我手里丟下」
在廠子里,李光華從來都是最早到最晚走的那一個。半年的時間,他把包括取料、開口、拉絲等在內的20多道玻璃製作核心工藝都學了個遍。7年的時間,對於一般學徒來説只是個打基礎的時間,可李光華卻把自己的技藝錘鍊成全廠頂尖的存在,他生產製作的產品幾乎都是免檢品。不僅如此,1999年市里對進口的30余件高級玻璃藝術品進行研發時,也是李光華僅用兩個月時間就破解了全部核心工藝,並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創新。
自立門户之后,李光華帶領着80多位原大連玻璃製品廠的員工讓大連的玻璃製品迎難而上,涅槃重生。經過5年的反覆實驗,李光華實現了鉛晶質水晶玻璃原料的穩定熔淬,而套皮着色技術更是控制在只有二分之一發絲的厚度,再加上獨特的拋光手段,讓李光華的鉛晶質水晶玻璃製品在透明度、金屬質感、藝術表現等諸多方面都成為業界獨領風騷的存在。
2010年,在上百次失敗后,李光華完成了創新產品中最為滿意的一件——《和諧·龍》。高含鉛水晶玻璃的材質,純手工拉伸的工藝,1000℃左右高温反覆多次加熱、熱成形粘貼等一系列流程,使他踏進了玻璃鏤空工藝的新境界。2010年8月,《和諧·龍》榮獲遼寧省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2016年,在全國專家的喝彩聲中,這條「光華之龍」不負眾望,昂首舞進中國當代工藝美術雙年展。2020年5月,李光華成為大連市第八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玻璃吹制傳統手工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這些年來,李光華的獲獎作品多如繁星:《海幻》榮獲第二屆中國玻璃藝術名家作品展金獎、「中輕萬花杯」創新產品金獎;《海之音》榮獲中國輕工商品博覽會金獎;《純淨》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銀獎;《榮華富貴》榮獲中國輕工商品博覽會金獎;《龍飛鳳舞》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康熙大帝》榮獲東北亞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中國結》榮獲中國輕工商品博覽會金獎……
可在李光華眼里,他只做了一件事,「我沒讓大連的玻璃製造在我手里丟下」。
腳步永不停歇
推動高端技術的嘗試與實驗
李光華的執着與堅守得到了世界的認可。2005年參加廣交會至今,李光華的玻璃藝術品保持着居高不下的美譽度。產品遠銷歐美、中東、東南亞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2024年年初,李光華與貴州茅臺成功合作,設計的茅臺飛天新春納福季龍年禮盒由5只磨砂玻璃杯組成一條龍的圖形,配以福祿壽喜財5個杯墊,備受國內外顧客歡迎。此外,李光華還與迪奧等品牌合作,在高端玻璃藝術品領域越走越寬。
在關注市場的同時,李光華也始終關注玻璃吹制技藝的傳承與發展。從2013年起,他一直作為魯迅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客座教授義務講學;2020年,沈陽大學開設了全國唯一的校內玻璃吹制工作室,李光華又去手把手地教學生實驗操作;2024年7月,由大連市委宣傳部、市文旅局等主辦的第三屆「非遺少年説」演講大賽啟動,他立即響應,邀請少年選手去公司體驗玻璃工藝品的製作……「這些年,我教過的學生里有4個孩子真的在玻璃製造這條路上走下去了,這是讓我最欣慰的事兒」。
「我還打算製作一件8米到10米長的大型空間展示玻璃藝術品,將玻璃技藝與多種材料結合,創作出一種和諧之美,為衝擊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做準備。」在談到未來計劃時,1975年出生的李光華更是表現出當打之年的雄心壯志,「我還要在保持傳統工藝的基礎上,推動高端技術的嘗試與實驗,在5年內完成10到20種新工藝的探索。」説話時,李光華的眼睛里滿是自信,讓記者看到了在玻璃吹制技藝的道路上,李光華的腳步將永不停歇。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