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4-01 11:43
靴子終於落地。
想做「中國星巴克」的霸王茶姬,劍指美國納斯達克。3月26日凌晨,霸王茶姬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遞交招股書,股票代碼為CHA,取自‘茶’的拼音。
2017年霸王茶姬落地第一家門店,曾經雲南街頭的一杯原葉鮮奶茶,用了8年時間,成為即將叩響納斯達克之門的全球品牌——倘若后續一切進展順利,霸王茶姬將收穫「新茶飲美股第一股」,並可能成為繼奈雪的茶、蜜雪冰城等公司之后的新茶飲行業第五家上市公司。
霸王茶姬也是中國證監會啟動境外上市備案制度以來,第89家通過備案的擬赴美上市企業。此番衝擊美股,不僅將助於自身品牌的國際化發展,也將進一步提升中國新茶飲行業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而其對上市進程的積極推進,也進一步體現了對中國資本市場開放政策的積極落實,無疑將為更多企業赴境外上市提供借鑑。
霸王茶姬的成功沒有祕密,但也絕非偶然。只有戰略定力的層層遞進與商業邏輯的極致兑現——295億元GMV築起的價值壁壘、6440家門店形成的網絡效應,以及圍繞「中國茶」的提前卡位,都正將這場始於文化敍事的商業實驗,推向更洶涌的全球化深水區。
超級單品戰略
在茶飲行業中,霸王茶姬講了一個后來者居上的故事。
當霸王茶姬剛剛於2017年11月17日在昆明五一路開出首家門店時,茶飲江湖早已格局分化:在高端賽道,奈雪的茶(2015年成立)和喜茶(2012年創立)已構建起品牌護城河;而在下沉市場,正值20周年的蜜雪冰城憑藉萬店規模構築起銅牆鐵壁。此時茶飲行業,已是一片紅海。
但霸王茶姬不為外界喧囂所擾,目光更多聚焦自我,以專注之心深耕自身領域。3年后,亞洲地區店鋪突破240家,月銷售200萬杯,霸王茶姬成為西南地區頭部品牌。
2021年,霸王茶姬邁出了跨越式發展的關鍵一步。先后獲得A輪XVC和復星集團聯合領投1.6億元;以及B輪琮碧秋實領投、XVC跟投的1.6億元融資。
這一年,霸王茶姬也完成品牌與產品升級,首創原葉鮮奶茶——現泡原葉茶,加以優質牛乳,聚焦「原葉鮮奶茶」賽道。這第一步,也甚是與衆不同,當時,主流品牌多以水果茶、奶蓋茶為主打,霸王茶姬則另闢蹊徑以「原葉茶+鮮奶」為核心產品。
這些年,霸王茶姬始終在圍繞茶發掘可能性。例如,當傳統奶茶店依然在用CTC紅茶(即使用Crush、Tear、Curl工藝製成的茶)時,霸王茶姬已開始使用玉露、四季春、蘭香烏龍、普洱、鐵觀音、龍井等原葉茶。而在牛乳選用上,霸王茶姬也與新希望、蒙牛、味全等知名乳企深度合作,將高品質的牛乳帶給更多消費者。
這一選擇打破了過往消費者對奶茶只是一杯「加了茶的甜奶水」的固有印象。「原葉鮮奶茶」在茶湯中加入牛乳提高口感,以不另外添加小料的特性,讓產品具備「清爽不膩有茶香」的特殊風味。
原葉鮮奶茶,已然成為霸王茶姬手中的王牌。招股書顯示,2024年,霸王茶姬在中國市場的GMV中有91%來自「原葉鮮奶茶」,該口徑數據在2022年和2023年分別為79%和87%。根據此前的公開信息,截至2024年8月,其超級單品「伯牙絕弦」累計售出超過6億杯。
從破圈之時起,霸王茶姬被外界稱為「東方星巴克」,伯牙絕弦的暢銷,才讓大眾回過神來——「超級單品+核心菜單」模式,纔是霸王茶姬真正與星巴克等世界著名快消品的相似的地方。
以星巴克為例,其拿鐵系列(含衍生款)長期佔據星巴克全球銷量榜首,是其最核心的盈利產品,同時星巴克在消費者心中建立了「咖啡=星巴克」的認知,獲得了極高的消費黏性和資本市場溢價。
如今,霸王茶姬也走上了這條路,通過構建「品類=品牌」的認同感壁壘,讓如今的消費者在想到「原葉鮮奶茶」時,就能與想到霸王茶姬。
然而,霸王茶姬的超級單品戰略並不僅限於奶茶,還着眼於健康茶飲以及大眾對茶文化的認知。
2022年,當洞察到健康消費成為大趨勢后,霸王茶姬在內部發起「健康茶飲計劃」開啟全方位的健康升級。2023年底,霸王茶姬產品實現「茶底0添加人工香精、牛乳0奶精、整杯0反式脂肪酸」。
2024年,上海面向現製茶飲行業推行「營養選擇」標識的試點,霸王茶姬成為首批試點單位之一。2024年6月,霸王茶姬主動將這一科學的分級標準推行至全國近5000家門店,成為國內首個全面推行該標識的現製茶飲品牌。
極致供應鏈效率
這種「超級單品」策略,與「經典基本款」邏輯,則意味着供應鏈的簡化,而這種簡化,恰恰成為霸王茶姬突破庫存與物流瓶頸,做到極致效率的關鍵。
招股書披露,2024年,其物流成本佔全球總GMV比例不到1%。同時,庫存周轉天數為5.3天——根據艾瑞諮詢的比較,這一數字在超過千店的茶飲企業中最低。
在平衡效率與出品之間,霸王茶姬選擇讓門店廣泛使用統一的自動化製茶機器,通過標準化設備和運營,減少店員手工操作,提升效率的同時,保證各地門店出品的一致性。
為保證供應鏈的高效運行,霸王茶姬建設了全鏈路數字化供應鏈體系,實現原料從採購到門店消耗的實時數據貫通。智能門店系統實時監測產品效期與銷售動態,自動計算原料需求並觸發補貨流程,確保供應鏈響應的精準與高效。
圍繞極致供應鏈的種種嘗試,決定了霸王茶姬領先於同行的利潤水平。不過,單看數據,或許只是數字的羅列;與行業品牌對比,才更能凸顯意義。
招股書顯示,霸王茶姬2024年的淨利潤率為20.3%,處於行業領先水平。根據公開數據,蜜雪冰城和古茗在2024年前三季度的毛利率分別為32.4%和30.5%,淨利率分別為18.7%和17.4%。
於是,在千億茶飲市場的激烈角逐中,霸王茶姬憑藉獨特策略,硬是在競爭的紅海中撕開了一道口子,闖出了一番天地。
根據招股書,2024年全年,霸王茶姬GMV(商品交易額)為295億元人民幣,較2023年全年增加173%;實現全年營收124.05億元,淨利潤為25.15億元。2024年全年,中國市場(含中國香港)的單店月均GMV為51.2萬元。
也正因這份穩健的業績,霸王茶姬在茶飲行業的加盟商爭奪戰中,成為加盟商的第一選擇。通過「直營+加盟」雙輪驅動模式,與 2023 年相比,到2024年霸王茶姬的門店數增長了83%。截至2024 年底,霸王茶姬共擁有6440家門店,其中加盟店6271家。
霸王茶姬用6440家門店撐起了124億營收,而上市首日股價大漲40%的蜜雪冰城則用4萬多家門店,撐起248.3億元的營收,二者相較,平均算下來,霸王茶姬的單店營收更高。
在消費活躍的高線市場,霸王茶姬表現依然強勢。2024年,霸王茶姬在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擁有696家門店;在新一線和二線城市有3110家門店。門店數量增加的同時,門店飲品的銷售杯數也保持着增長,2024年,霸王茶姬中國市場(含中國香港)單店的月均銷售杯數超過2.5萬杯。
近兩年,新茶飲行業從「野蠻生長」轉向存量競爭階段,閉店潮成為每個入局者躲不過的話題。窄門餐眼統計的數據顯示,截至1月15日,全國共有約39.32萬家奶茶店,最近一年新開的奶茶店約有11.14萬家,而門店總數卻減少了3.87萬家。換言之,去年一年內有近15萬家奶茶店閉店。
但面對如此現實,在高速擴張的霸王茶姬,亦保持了極低的閉店率,2023年和2024年,閉店率僅為0.5%和1.5%。
領先的國際化視野
如今,茶飲行業最熱的話題,當屬「行至下半場,品牌的下一步棋該如何落子?」答案已然浮現——出海。
出海,是品牌在存量市場競爭中尋找新增長點、拓展生存空間的不二法門,更是茶飲行業在跨越成長階段后,打破天花板、邁向新高度的破局關鍵。只是,當國內新式茶飲品牌近年來纔將"出海"視作第二增長曲線時,霸王茶姬從2017年創立之初便以"東方星巴克"的全球化野心打破行業慣性,探索出海的步伐。
2018年,即其創立的第二年,霸王茶姬成立了海外部,隔年,霸王茶姬便早於同行,率先登陸馬來西亞市場,並於10月進入泰國市場。而彼時同行還只是在「試水海外」。
如今,霸王茶姬以「現代茶」為座標重構世界飲品版圖之路,已駕輕就熟。2024年8月,霸王茶姬在新加坡三店齊開。據悉,首店開業當天,霸王茶姬門店外排起了長龍,開業前三天累計接待人數破萬。該消息也成為當地社交媒體上的熱門話題。
截至目前,霸王茶姬的海外門店已拓展至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據瞭解,美國首店也即將在洛杉磯落地,印尼首店也將於近期開業。
從海外佈局到國內擴張,霸王茶姬的版圖正在迅速鋪開。招股書顯示,從2024年12月31日至招股書提交時截止,有207家新的霸王茶姬門店在中國及全球開業,另有442家門店正在籌備中。2025年,霸王茶姬計劃在中國和全球範圍內新開1000至1500家門店。
而霸王茶姬此次赴美上市募資的資金,主要用於擴大中國及海外門店規模、開發和創新產品、構建海外供應鏈網絡、加強科技投入以支持業務發展和運營、滿足公司一般用途和運營資金需求。
如若順利上市,霸王茶姬將順利拿下「新茶飲美股第一股」的桂冠。這場IPO的意義從不侷限於資本敍事,而是第一次向全球市場證明,中國的新式茶飲品牌,在凝聚起自身的文化符號時,有能夠通過現代化的改造,實現供應鏈標準化,從中國邁向全球的可能性,也在「coffee or tea」的商業選擇中,為中國茶在全球飲品市場中開闢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道路,讓世界看到了中國茶飲的無限可能。
在全球化佈局的資本敍事之外,霸王茶姬還有更深層的戰略意圖——用產品迭代重構茶飲價值座標系。近期,在原葉鮮奶茶品類外,霸王茶姬開始在上海推出全新品類「CHAGEE NOW茶姬現萃」,主打現萃茶,根據萃取程度分為濃萃和輕萃,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加之,此番選定CHA作為其股票代碼,都表明了霸王茶姬在茶領域也有着清晰的規劃和長遠的發展戰略,鞏固了消費者對於霸王茶姬在做「茶」而非「奶茶」的認知心智。
看一家企業要回溯其來時的路。覆盤「東方星巴克」的成長史,其崛起路徑與上世紀70年代現制咖啡的全球化進程有着異曲同工之妙。霸王茶姬對於茶的現代化演繹,無疑將再次助推東方茶從中國走向世界。
徐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