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城建設計(1599.HK):逆風前行,穩中求進,在行業變局中夯實根基,以創新與韌性蓄力新增長

2025-04-01 09:30

2025326日,城建設計(1599.HK)發佈2024年度財報。這份財報呈現了行業轉型壓力下,城建設計的破局之道:傳統業務承壓,新興領域突破,企業降本增效,戰略調整初顯成效。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基建投資政策調整的背景下,城建設計以穩健的財務策略和前瞻性的市場佈局,展現了國有基建龍頭企業的韌性與潛力。

行業結構性調整設計業務基本盤穩固

2024全球經濟復甦乏力地方政府財政承壓,國內基建投資增速放緩至5.2%。作為公司核心業務的城市軌道交通設計,直接受到新建項目審批趨嚴的影響。此外,房地產行業深度調整波及市政工程業務,工業與民用建築板塊收入收縮。

在此背景下,2024年城建設計實現營業收入86.58億元,同比減少16.44%;歸屬母公司股東淨利潤5.17億元,同比下降40.78%,每股收益0.38元。儘管業績數據整體下滑,公司仍宣佈派發末期股息每股0.1077元,股息率約8%,體現了對股東回報的重視。

從業務板塊看,核心業務收入分化顯著:

設計、勘察及諮詢板塊收入43.83億元,同比減少9.94%,主要因合同執行周期延長其中,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板塊收入31.24億元,同比下降10.97%,反映出地方基建投資節奏的調整工業與民用建築及市政工程收入12.59億元,降幅7.29%,顯示房地產行業波動對關聯業務的傳導效應。

工程承包業務板塊實現收入42.75億元,中標項目覆蓋北京、廣州、重慶等核心城市,包括北京1號線支線、南京5號線維保等標誌性工程,印證了公司在施工領域的綜合實力。

值得留意的是,公司在軌道交通設計行業地位繼續穩固,2024年中標北京、深圳共6條軌道交通設計總體項目,蟬聯行業榜首地位,2025年公司將重點跟蹤成都、南京、紹興、西安、福州、廈門、蘇州等城市的總體設計項目。

城建設計的業績波動,本質上是基建行業周期性與結構性矛盾的集中體現。面對市場整體挑戰,城建設計利用業務優勢和技術實力,積極拓展市場,截止20241231日,公司中標金額78.24億元,在手合同額249.47億元。

創新驅動與市場拓展雙向發力存量尋找新增長點

儘管面臨短期壓力,城建設計通過技術創新、市場開拓與管理模式升級,展現了逆周期佈局的前瞻性2024年公司在數字化與新興業務不斷實現突破全國化佈局與業務多元化也取得積極成果。

1. 全國首例既有線停運改造項目成功承接長春軌道交通3號線擴能改造工程,該項目是國內首個對既有運營線路進行系統性停運改造的示範性工程,標誌着企業在存量軌道交通更新領域的領先地位。

2. 區域一體化基建標杆中標關中城市羣富平至咸陽機場鐵路項目,該線路作為西安都市圈北部核心交通走廊,將推動關中城市羣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3. 數字化技術商業化落地自主研發的「城市仿真」大數據平臺首次實現市場化應用,為城市規劃提供動態模擬支持,驗證了智慧城市解決方案的商業價值。

4. 智能交通新賽道突破斬獲北京地區最大單體自動駕駛基礎設施設計合同(金額6597萬元),鞏固在智能交通領域的先發優勢。

5. 前瞻性市場佈局深化持續拓展前期規劃項目,成功承接北京、杭州、金華等城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及可行性研究任務,通過頂層設計鎖定后續工程招標主動權,實現區域市場拓展

公司項目承接與市場突破所獲成效為未來持續增長奠定良好基礎上述項目體現了企業三大核心能力升級

1.技術壁壘構建:通過長春3號線改造積累的既有線升級技術標準,形成可複製的存量市場開發模式;

2. 業務邊界拓展:自動駕駛設計合同的獲取,標誌着從傳統基建向新基建的技術遷移能力;

3. 區域滲透強化:關中城市羣項目與長三角規劃任務的協同,實現國家級城市羣市場的全覆蓋佈局。

此類項目儲備將有效對衝傳統基建周期波動風險,為未來業績增長提供支撐。此外,面對行業人工成本上升與項目周期延長的情況,公司採取降本增效措施,整合營銷資源成立十大營銷中心,2024年營銷開支6300萬元,同比下降23.17%降本增效初成效。

從行業機遇看,隨着中國城市化進程進入存量優化階段,城市軌道交通市場正經歷從"增量擴張""存量提質"的轉型。截至2024年底,全國運營15年以上的城軌線路達30余條,運營10-15年的線路達50主要集中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這些線路面臨設備老化、安全隱患和服務效能下降等問題。據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測算,未來五年既有線改造資金需求年均達154億元,形成千億級市場空間,既有線改造已成為城軌行業"二次增長曲線"

城建設計作為國內城市軌道交通設計諮詢龍頭企業,擁有勘察設計行業最高綜合甲級資質,並主導制定多項行業技術規範。隨着智能化改造技術成熟度提升,為具備技術儲備和區域深耕能力的企業創造結構性機遇。城建設計有望通過"技術+資本+模式"三重優勢,在行業存量競爭優化中,進一步確立行業競爭優勢

積極財政政策發力低估值下的修復預期

作為逆周期調節重要工具之一,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的發行近年來備受關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批准了《關於2024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5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其中2025年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務限額44000億元,比上年增加5000億元,增長12.8%。新增專項債額度首次突破4萬億元,且今年新增專項債增速明顯高於2025年地方政府財政收入預計增速,創下2021年以來增速新高,成為今年積極財政政策發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2025年專項債政策通過「規模擴張+機制改革」雙輪驅動,國泰君安證券預測2025年廣義基建資金同比增長7.3%,增速提高14個百分點。受益地方化債節奏前置,2025年基建有望提早發力。隨着「自審自發」試點深化和負面清單制度落地,資金使用效率有望提升,為新型城鎮化、城市更新等戰略提供核心資金支持

隨着政策邊際寬松與公司轉型成效顯現,城建設計2025年淨利潤有望實現修復性增長。截至2025331日,城建設計市盈率僅3.4倍,市淨率0.23倍,顯著低於行業平均水平當前8%的股息率具備較強防禦屬性。

結語

城建設計的2024年財報,既是一份反映行業陣痛的「體檢報告」,更是一張彰顯戰略定力的「行軍圖」。在傳統基建向新基建跨越的歷史關口,公司通過技術創新築牢護城河,憑藉全國化佈局打開成長空間,以國企改革激發組織活力。對於投資者而言,當下的低估值窗口或許正是一次「逆向佈局」的良機——正如軌道交通建設需要穿越黑暗的隧道才能抵達光明站臺,企業的價值重構同樣需要時間與信念的沉澱。城建設計的未來,值得期待。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