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4-01 07:20
不確定性似乎在加劇,風險中藴含着機會。
一、投資成績
1月先跌后漲,2月持續攀升,3月衝高回落。
截至Q1收盤,個人業績+3.7%,滬深300是又轉負了目前-1.2%,上證綜指-0.5%,深證成指+0.9%。倒還是明顯贏大盤的。
恆生指數+15.3%,國企指數+16.8%。這是我贏A股大盤的主要原因,畢竟配置了一大半的港股。但這也沒啥,畢竟過去三年港股都是拖累的。
拉長時間看,似乎確實像是觸底回升的狀態,説是醖釀一波牛市也完全可能。但感覺更像會繼續波動。
看近3年,輸大盤,負收益。
看近5年,贏大盤,負收益。
看10年,贏大盤,正收益。
再多看幾年,就拉開差距了。
但歷史經驗確實也不代表未來,還是得邊走邊看。複利這玩意兒,一不小心就很難了。
二、持倉情況
先看大類資產:權益類資產佔93.7%↗,其中個股大概佔87.8%↗,指數基金5.9%↗;債券類4.6%↘;REITs類0↓;現金類1.7%↘。
A股持倉35.5%↗,港股56.5%↘,美股1.0%↗,日股0.7%→。
3月最大的變化是清倉了REITs,實在看不懂國內的REITs。按季度來看,整體是減持港股,增持債券類資產。
重倉股Top5合計佔31.6%,Top10佔52.9%,跟上月差不太多。比上個季度的話,是明顯更分散了一點。
個股分行業板塊跟上個季度比:地產物業佔20.7%↘,保險10.8%↘,科技傳媒10.8%↘,銀行9.5%↘。
如果跟上個月比:地產物業↗,保險→,科技傳媒↘,銀行↗。
Q1主要增持:福耀玻璃A、中國金茂、藥明康德A、易方達新綜債LOF、招商雙債LOF、成都銀行、新奧能源、中國鐵建H、中國中鐵H、江蘇銀行、美的集團A、石藥集團、長和、現金流ETF、雅生活服務。
Q1主要減持:頤海國際、招商銀行A、寶龍地產、中國人民保險集團H、環球醫療、榮晟環保、日經ETF、新城發展、分眾傳媒、中國太保H、紅利低波ETF。
3月主要增持:成都銀行、新奧能源、江蘇銀行、新城發展、長和、現金流ETF。
3月主要減持:頤海國際、環球醫療、中國太保、寶龍地產。
三、一點思考
我希望逐漸將投資風格轉向更穩健的配置風格,讓自己在長期更遊刃有余一些。
首先,我設置了一部分準備長期持股的倉位,都是我覺得相對比較好的公司和股票,只要不是漲到誇張,準備一直拿着,少折騰。
順便盤點下它們今年的表現吧:
- 騰訊控股:目標倉位8%,今年漲幅+19.2%
- 邁瑞醫療:目標倉位5%,今年漲幅-8.2%
- 福耀玻璃A:目標倉位5%,今年漲幅-6.1%
- 海底撈:目標倉位5%,今年漲幅+10.4%
- 春秋航空:目標倉位4%,今年漲幅-9.9%
- 美的集團A:目標倉位4%,今年漲幅+4.4%
- 招商銀行A:目標倉位3%,今年漲幅+10.2%
- 分眾傳媒:目標倉位3%,今年漲幅-0.1%
- 藥明康德A:目標倉位3%,今年漲幅+22.3%
其中,美的集團和藥明康德是3月新增加進來的,而原本還有一隻頤海國際,在年報之后我決定給它剔除。
可見,説是計劃長期持股,其實隨着認知的變化,還是會有些波動。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相比較之下,我其他的持股,更多是一直以來做得比較久的策略,尋找低估值的便宜貨——但過去三五年效果並不好,中了一些價值陷阱。
於是我開始又嘗試幾個改變:
第一,試着配置一些境外資產,主要是美股和日股,但是礙於買之前已經漲了不少,估值也不低,所以暫時投的不多。
第二,試着投一些ETF,A股和港股都有紅利低波策略的ETF我比較喜歡,今年新出的自由現金流策略ETF也深得我意,此外通過ETF配置港股互聯網和港股科技也是比較方便的操作。
第三,試着買一些固定收益資產,也就是債券,但是債券還是挺需要分散和專業操作的,於是我用債券基金LOF來替代,選的是場內交易量流動性比較好且歷史表現不錯的161716和161119。
第四,試着搞一些REITs創新品類,畢竟大衞·斯文森還是比較推崇另類資產的配置的,其中很重要的就是REITs,但是我在最近又仔細看了下決定放棄,因為根本搞不清楚國內這些REITs背后資產的收益率,目前分紅都是遠大於資產所產生的淨利潤的——你也不能説不合理,這玩意兒確實也不能只按淨利潤分,但確實讓人算不清。假如那天開放港股通買領展房產基金,我會重新嚴重考慮進入,那纔是真正的REITs。
其實,債券基金LOF這樣固定收益的品類還是很不錯的,一般人真的推薦要配置一些。我之所以現在配置的比例也還不算高,主要還是因為貪心,寄希望權益類資產有更高的收益率。另外,其實紅利類ETF也多少有點固收的意思,但顯然潛在的獲利空間會更大(當然也可能正相反)。
希望自己未來投資能逐漸更從容,漲跌皆喜,寵辱不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