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產業轉折兼併重組在即,誰是下一個顛覆者

2025-03-31 20:39

作者

 | 楊 璐

出品 | 幫寧工作室(gbngzs)

3月29日,2025年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迎來戰略級研討環節——高層論壇。

作為本屆大會的學術制高點與決策風向標,高層論壇首次升級為全天議程,上半場以「夯實電動化 推進智能化」為主題,下半場以「實現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構建起政策、技術、產業三方深度對話思想風暴。

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以86歲高齡作主旨報告,引發全場關注。他表示,2024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年產銷量已突破千萬輛,行業已經進入市場驅動的穩定發展階段。為繼續鞏固和發展這一成就,他提出了5點建議。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指出,中國汽車下一步重點,將是推進產品智能化到產業智能化,尤其是在智能網聯化建設方面,要繼續以深層化的人工智能發展來構建雲端計算平臺,使雲端計算平臺與車端實現協同,實現智能網聯汽車的具身智能。

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苟坪在發言中直擊產業痛點,提出「三不三拼」發展準則:反對價格戰、參數戰、噱頭戰,倡導以品質、體驗、服務構建健康產業生態。針對當前產業重組窗口期,他提出三大戰略方向:加速央企戰略性重組以打造世界級汽車集團,推進企業內部專業化整合,支持自主品牌構建全球化運營體系。

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披露三大標誌性成果:新能源汽車年產量首破千萬輛大關,L2級智能駕駛新車滲透率達57.3%,全年出口量躍升至128.4萬輛。這組數據勾勒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研」全鏈條的爆發式增長軌跡,印證其作為全球汽車產業綠色轉型核心驅動力的戰略地位。

在技術前瞻環節,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將2025年定義為「整車智能化爆發元年」,但認為暫不宜提「全民自動駕駛」。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AIR)院長張亞勤揭示了無人駕駛技術兩大底層邏輯:安全效能指數級提升與出行成本結構性下降。

在高層論壇上,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奇瑞控股集團董事長尹同躍,長安汽車副總裁、深藍汽車CEO鄧承浩,吉利汽車集團CEO淦家閲,廣汽集團副總經理高鋭,蔚來董事長兼CEO李斌,理想汽車董事長兼CEO李想,小鵬汽車董事長兼CEO何小鵬,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寶馬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高翔,奧迪中國總裁羅英瀚等,紛紛為如何推進中國汽車產業現代化建言獻策。

從企業層面來看,新能源汽車發展至今,有新勢力車企的分化,有傳統車企的革新,也有汽車產業鏈的煥新。

在這些過程中,死里逃生者、轉危為安者還有努力破局者,構成了今天的產業版圖——今年的百人會論壇可見其縮影。

雷軍硬控全場

今年是雷軍第一次參加百人會論壇。自從在去年北京車展上成為流量霸主之后,他每一次出場都自帶引力,哪里有人潮旋風,雷軍就在哪里。這一次也不例外,甚至他在上個洗手間時,門口都被人羣層層包圍,紛紛舉着手機等候。

小米第一輛車SU7上市僅一年,但雷軍和小米卻為汽車產業帶來了火星撞地球般的效應,引發其它車企追隨效仿,甚至是全行業的探討和思考。在本次論壇上,這一現象有增無減。

原本議程表上,雷軍發言是在29日上午,但臨時換到了下午。不過,在上午的論壇中,雷軍的名字無處不在。

鄧承浩笑稱:「我們上個熱搜像過年一樣,結果小米、雷總天天在過年,有時還過好幾個年,對我們挑戰蠻大的。」

「原來我們認為有好的產品就可以了,但是現在,一個好的產品跟好的流量結合非常重要。」鄧承浩接着説,汽車銷售原是先面向B端的經銷商,再走向C端的消費者,而今主機廠和用户直通、直聯,傳統的分銷範式已轉向智慧營銷模式,長安汽車也正在探索。

張亞勤甚至專門為雷軍準備了一張PPT,談及AIR與小米在機器人及自動駕駛領域的合作。

下午,尹同躍演講時,他更是幽默開場,説和雷軍坐在一起,享受到了最大年齡的雷軍粉絲的好處。

雷軍不僅被臺上嘉賓頻頻提及,在臺下也被參會者「圍追堵截」。以一己之力攪動汽車圈風雲,是雷軍的魅力,也是小米的實力。

小米SU7 ultra於2月27日上市,3天訂單即達1萬輛,而這是原定的全年目標。雷軍在會上解釋:「都説我們的目標定低了,事實上,2024年50萬元以上的豪華轎車全年才賣12.1萬輛。」

成功的小米汽車成了車圈的「團寵」,小米在營銷模式、智能技術等方面為產業帶來一些啟示。「小米作為一家科技企業,把智能化做好是我們的本分。」雷軍説。

「蔚小理」同台不同命

這一次,「蔚小理」的3位掌門人亮相高層論壇,並再度合影,復刻過往。不過,此時3家公司已經出現了分化。幸運的是都還活着,不同的是命運軌跡發生偏移。

近來,業界對蔚來汽車的熱議最多,李斌正在揮刀向內,進行降本增效的改革,爭取今年四季度實現盈利。這次在百人會論壇上,他也成了最忙碌者之一。

相比之下,何小鵬有種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感覺,過去兩年他對公司做了一系列改革,在摸爬滾打之后,迎來銷量上的突破。而李想顯然淡定一些,在百人會論壇上,談起了活過來甚至活得好的經驗。

3月29日上午10點,對李斌的採訪時間還不到,採訪間的人已經擠到了門口。按照接下來的行程,李斌還要去展車區介紹自家產品、跟王傳福同乘ET9、與大佬們社交,下午5點上臺演講,密集的行程中可見李斌的拼。

李斌是唯一被論壇安排媒體採訪的新勢力車企CEO。在演講中,他就近期的動態做了一些迴應,承認蔚來在管理、經營方面交了很多學費,不可避免地浪費了很多錢,但表示在研發方面,不會降低要求。

過去3年,蔚來的研發投入持續高企,2022-2024年分別是108億元、134億元、130億元。特別是在底層研發的投入巨大,其操作系統研發就花費了2.4萬元每人每月,而自研的芯片費用更高,一顆芯片和1000座換電站的投資金額旗鼓相當。

「蔚來今年確實壓力比較大,我們會全面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全面提升自己的運營質量,爭取早日盈利。」李斌説。

理想汽車作為為數不多的盈利新勢力車企,李想交出了「武功祕籍」。他説:「當初理想為什麼覺得自己能夠脫穎而出?我的回答是,我們會比所有傳統汽車廠商更懂得如何去做大型軟件,我們又比所有互聯網公司更懂得怎麼造一輛車。這是過去十年,我們能夠存活下來並表現不一樣的原因。」

就在3月27日,理想汽車宣佈星環操作系統開源,這是理想投入4年時間、200人團隊和超過10億元研發費用打造的。本次論壇上,李想的演講聚焦於此。

星環操作系統開源包含三部分——車控OS、智能駕駛OS以及通信中間件,開源以后可以全面替代AUTOSAR操作系統相應的功能。此外,無論是芯片生態、應用生態、工具生態,還是用户賬號生態,都屬於使用者,理想不會介入。

「今天我跟李想講的一樣,都不是純粹的智能化和電動化,我今天講講飛行汽車。」何小鵬也沒有按常理出牌。儘管大會的論壇主題是「夯實電動化,推動智能化」,但他專門講了飛行汽車這顆未來之星。

他認為,未來10-20年,飛行汽車的銷量規模將是汽車的20%左右,而今天這一數據是3%-5%。所以,當全球汽車一年有10萬億美元市場時,飛行汽車市場規模將達到2萬億美元。

不過,飛行汽車到底是汽車的升級版還是降級版,目前還有爭議。何小鵬呼籲,爲了讓飛行汽車更安全、更具規模,期望國家層面能統籌飛行汽車,在未來對飛行汽車或無人機的升級版本,進行彈性監督和建設,讓低空經濟重現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雄風,實現從小到大、從弱變強的正向循環。

鄧承浩也提出,長安汽車在推進飛行汽車、具身智能等產業,但飛行汽車面臨着汽車和航空法規銜接不足的瓶頸。「我們做測試時還要做很多申請。例如L3的冗余邊界在哪,相關等法規都沒有明確。」

在底層技術的研發上,3家都無愧於新勢力的稱號。本次百人會論壇上,李想、何小鵬已經不單單説車了,不過,李斌在演講中,介紹ET9的內容佔據了大量篇幅,畢竟這是一輛集蔚來技術之成的作品,也是李斌努力的結果。李斌説「想讓2025年的自己成為最努力的人」。

傳統車企力推AI

傳統車企正在極力拋棄「傳統」,不余遺力地向AI轉型。2025年以來,智駕、AI等要素充斥於車企的傳播聲中。

作為一個85后的車企CEO,鄧承浩敢説敢為。當前汽車產業在智能網聯變革推動下,跨界合作、跨界傳播成為產業新常態。他坦言,對長安汽車來説,智能化還需要補課。

過去幾年,長安在迭代戰略時,先是把效率作為核心競爭力,后來又加入軟件,最近的更新則是效率、軟件和AI,把AI列入核心競爭力,致力於在AI賽道加速趕超。

「沒有智駕能力就沒有參與未來競爭的入場券。」廣汽集團副總經理高鋭則認為,當下,立體出行正逐步打破傳統產業生態邊界。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低空飛行器、人形機器人等新興領域備受關注,它們與智能新能源汽車在技術上互通、供應鏈共享、生產工藝複用,融合趨勢下正形成海陸空一體化新生態,有望釋放超過10萬億元的市場空間。

尹同躍在演講中也多次提及智能化佈局:「智能化方面,余凱(地平線創始人兼CEO)給我們賦能很大,我在北京專門看了地平線的智駕水平,車子很聰明、能搶道。」

3月18日,奇瑞汽車在蕪湖舉辦「智能之夜」活動,一口氣發佈了獵鷹智駕、人形機器人、智艙大模型等一系列智能化成果,並向着智駕平權進發。

而比亞迪無疑把智駕平權的聲音喊到最大。王傳福在演講中指出,比亞迪以技術開年,2月全系搭載天神之眼、開啟全民智駕,3月又推出車載無人機、發佈超級E平臺,明年還將構建全新的出行生態。

淦家閲在受訪中迴應什麼是智駕平權。他強調,在推出智駕功能時,一定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安全需要基礎技術底座來支撐,包括大算力、大模型、大數據。

「想一夜之間把智駕做到很安全是不可能的,因為這違背了事物發展規律,我們一定要按照事物發展規律來推動智能駕駛的發展。安全不平權的智駕,是一個基座不穩的空中樓閣。」

新汽車上半場焦點是電動化,下半場是智能化,而吉利是上下半場一起打,在三電轉型之際就已經佈局智能化。

在雷軍之后發言的余凱不禁感慨:「我被雷總的發言深深感染:他的企業家精神、他怎麼去創造完美的產品……」

「這是一個新能源汽車的時代,也是國產品牌全面崛起的時代。」雷軍這句話表達了中國汽車品牌的自信,自主品牌的勃勃生氣也帶動了國產供應鏈爆發與崛起。

上半場格局已定。

「新造車勢力大量湧入的階段即將過去,在智能化變革階段,競爭會更加白熱化,大家要做好準備進入產業模式變革的轉折階段和兼併重組的預備階段。」歐陽明高的觀點,指引車企及時應對行業之變。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