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氣候資訊|3月全球前沿氣候科學研究&極端天氣氣候事件

2025-03-31 09:59

  1.首個「世界冰川日」

  2025年起每年的3月21日被定為世界冰川日,旨在提高人們對冰川在氣候系統和水文循環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冰川快速融化影響的認識。

  當地時間2025年3月21日,在丹麥自治領地格陵蘭島南斯特倫菲尤爾附近拍攝的冰蓋(無人機照片)。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奧德蕾·阿祖萊介紹,該紀念日的設立基於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最新報告數據:全球冰川正以年均2670億噸的速度消融,若延續當前碳排放軌跡,到210年將有80%中小型冰川徹底消失。冰川作為「地球固體水庫」,儲存着全球69%的淡水資源,其加速消融已導致海平面上升貢獻率超30%,威脅全球20億人飲用水安全。

  紀念日期間,全球聯動開展三大核心行動:在喜馬拉雅山脈,尼泊爾旅遊局聯合國際登山協會開展‘珠峰清掃行動’,據該局2024年白皮書披露,截至2023年底,已從南坡海拔6000米以上區域回收1980-2020年間遺留的1.2噸廢棄氧氣罐及營地設施;瑞士阿爾卑斯山區設立冰川教育營地,通過AR技術向青少年展示過去40年阿萊奇冰川退縮2公里的實景對比;智利與阿根廷聯合啟動巴塔哥尼亞冰原監測計劃,部署200個物聯網傳感器實時追蹤冰川動態。

  聯合國祕書長古特雷斯在視頻致辭中強調:「冰川是地球氣候系統的‘體温計’,其消融速度遠超預期。我們呼籲各國將《巴黎協定》温控目標納入法律體系,要求發達國家在2030年前將碳排放量減至1990年水平的45%。」世界氣象組織同步發佈《冰川保護技術路線圖》,提出建立全球冰川數據庫、推廣冰川友好型可再生能源等七大解決方案。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團隊在預印本平臺發佈論文,顯示2023年通過無人機實施的人工降雪使達索普冰川消融量同比減少12%,該成果預計於2024年第三季度完成同行評審。這項由中科院主導的「亞洲水塔守護計劃」,為全球冰川生態修復提供了新範式。正如冰川學家康世昌所言:「每延緩1釐米的海平面上升,就能為沿海城市爭取10年的適應時間。守護冰川,就是守護人類文明的未來。」

  當地時間2025年3月21日,在丹麥自治領地格陵蘭島康克魯斯瓦格附近拍攝的冰蓋邊緣的一處冰川。

  當地時間2025年3月21日,,在丹麥自治領地格陵蘭島康克魯斯瓦格附近,人們在冰蓋上行走。

  當地時間2025年3月10日,格陵蘭伊盧利薩特,一艘漁船在冰山周圍航行。

  當地時間2025年3月4日,格林蘭努克,海面漂浮着冰塊。

  2.法國公共衞生署:2024年夏季高温致法國逾3700人死亡

  法國公共衞生署3月11日發佈報告説,2024年該國本土夏季高温導致的死亡人數超過3700人,佔同期全因死亡人數的2%以上,其中四分之三以上是7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報告覆蓋了2024年6月1日至9月15日法國本土的氣象與衞生狀況,發現當年夏季平均氣温比正常值高出約0.7攝氏度,為自1900年以來第8個最炎熱的夏天。報告説,對2024年夏季期間發生的高熱、脱水、低鈉血癥等與高温相關健康指標的統計顯示,有超過17000人次因該類症狀前往醫院急診就診,其中52%是75歲及以上的老人;在高温熱浪時段,因暴露在高温中而導致的死亡病例超過600例,佔當期全因死亡人數的10%以上。 法國公共衞生署介紹,2014年至2023年間,夏季因高温導致的各年齡段死亡人數估計為37825人,其中75歲及以上者為24603人,佔總數的三分之二。

  當地時間2024年8月12日,法國圖盧茲,一對夫婦邊走邊吃冰淇淋。法國正在經歷2024年的第二次熱浪,法國氣象局呼籲40個處於橙色警戒狀態的部門的居民保護自己。

  3.日本巖手縣火勢兇猛:過火面積已達2100公頃

  當地時間2月26日下午,日本巖手縣大船渡市發生多起山林火災。當地政府此前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這場山火的過火面積已經達到了大約2900公頃,造成1人死亡,78處房屋受損。直到3月9日,大船渡市連日來的山林火災纔得到控制。

  據央視新聞報道,10日,在山林火災發生13天后,當地政府當天正式解除對居民發佈的避難指示。據當地政府公佈的信息,火災期間避難指示涉及人數最多時達4596人,約佔當地總人口的14%。報道稱,本次大火造成102棟房屋受損,其中76棟被完全燒燬。

  當地時間2025年3月10日,日本巖手縣大船渡,航拍照片顯示因大火而受損的森林。

  4.熱帶氣旋「洪德」襲擊馬達加斯加

  馬達加斯加國家風險和災害管理辦公室3日發佈的統計數據顯示,近日襲擊該國南部海域的熱帶氣旋「洪德」已造成該國8人死亡、88人受傷,另有一人失蹤。數據同時顯示,馬達加斯加西南部和南部五個大區受災嚴重,受災總人數已超過8.8萬,其中約2.8萬人被轉移至臨時安置點。同時,「洪德」帶來的暴雨及洪水已毀損房屋1.3萬棟,另有超過6000公頃稻田被洪水淹沒。馬達加斯加位於西印度洋海域,每年12月至次年3月是雨季和熱帶氣旋多發季。2022年2月,強熱帶氣旋「巴齊雷」襲擊馬達加斯加,造成百余人死亡。

  當地時間2025年3月1日,馬達加斯加馬哈贊加遭到暴雨襲擊,城市街道被洪水被淹。

  當地時間2025年3月1日,馬達加斯加馬哈贊加,暴雨引發洪水,街道被水淹沒,民眾在洪水中行走。

  5.美國多地遭遇龍捲風天氣 已致36人死亡

  截至美國東部時間3月16日下午,美國南部和中西部部分地區遭遇的大規模龍捲風天氣已造成至少36人死亡。美國國家氣象局表示,隨着風暴向美國東海岸移動,紐約西部地區當天將出現雷暴、破壞性大風,局部地區會出現龍捲風。美國總統特朗普當天在社交平臺上表示,他已向受災嚴重的阿肯色州部署了國民警衞隊隊員。

  當地時間2025年3月17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瑞奇蘭鎮,大樹被龍捲風颳倒。

  6.危地馬拉火山噴發:灰柱高達七千米,數萬人需撤離

  據新華社報道,3月10日早些時候,位於危地馬拉城西南的富埃戈火山開始噴發,噴出的氣體和火山灰柱高達7000米,熾熱的火山碎屑流從山上快速落下,並向西北和西南等方向擴散50公里。當地政府已啟動受影響兩個省份埃斯昆特拉省和薩卡特佩克斯省的警戒狀態,暫無人員傷亡報告,但周邊地區約3萬居民需撤離。危地馬拉國家減災協調委員會表示,此次火山爆發活動將導致附近社區出現「火山碎屑流」。作為預防措施,火山附近村莊已撤離約125户家庭近900人。有關部門密切監測火山碎屑流的情況。火山碎屑流是指火山噴出的氣體和碎屑的混合物,常橫掃地面,極具破壞性。救災部門10日稍早時評估,火山碎屑流為弱至中等級別。

  當地時間2025年3月10日,危地馬拉阿洛特南戈,富埃戈火山噴發。

  7.韓國多地發生大規模山火,受災森林面積創下歷史新高

  當地時間23日,韓國中央災難安全對策本部發布報告稱,21日至23日在慶尚道等地發生的森林火災導致近8000公頃森林被燒燬。據報道,截至當晚9點,慶尚南道山清、慶尚北道義城、蔚山市蔚州、慶尚南道金海、忠清北道沃川共五個地區發生大規模森林火災,韓消防部門正在展開撲滅工作。此次發生的火災已造成4人遇難,6人受傷,1988人緊急疏散避險,90棟房屋被全部燒燬,20棟房屋部分受損。過火面積持續增加,當晚9點已有7778.6公頃森林被燒燬,其中義城6078公頃、山清1379公頃。由於強風來襲,天氣持續乾燥,韓消防部門的滅火工作面臨困難。山清地區山火撲滅率為71%,義城、蔚州、金海分別為60%、72%、96%。沃川地區明火當晚8時許得到控制,撲滅率為100%。

  據韓聯社27日報道,韓國中央災難安全對策本部當天通報,韓國多地森林火災已造成26人死亡,30人受傷。受災森林面積達3.6萬公頃,創下歷史新高。

  當地時間2025年3月23日,韓國慶尚北道,義城郡山火仍在持續蔓延。

  當地時間2025年3月24日,韓國蔚松,野火導致村莊房屋燃燒。

  8.風暴帶來強降雨,致使西班牙部分地區處於警戒狀態

  據新華社報道,由風暴「勞倫斯」引發的強降雨導致西班牙南部地區洪水氾濫,目前已造成3人遇難。在安達盧西亞自治區,強降雨導致兩條河流洪水氾濫,一對夫婦和一名約70歲男子在洪水中遇難,數十名民眾一度被困。當地政府已疏散受影響較嚴重的部分街區民眾。報道説,該自治區目前仍有多條河流處於紅色警戒水位,數條公路被關閉,部分鐵路線中斷。此外,本次強降雨還影響到西班牙東南部的穆爾西亞、西部的埃斯特雷馬杜拉等多個自治區,全國多座大壩開閘泄洪。

  當地時間2025年3月17日,西班牙南部韋爾瓦省吉布拉隆,風暴「勞倫斯」引發的強降雨,一輛汽車沉沒洪水中。

  9.喜馬拉雅山雪線升高引擔憂

  研究人員發現,由於氣候變暖、降水減少,喜馬拉雅山的雪線正在逐年升高,這可能導致更頻繁的野火災害和水資源緊缺問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地球觀測站衞星圖像顯示,喜馬拉雅山雪線的高度正在以異常速度上移。2024年12月11日和今年1月28日的衞星圖像對比顯示,在不到兩個月時間內,雪線上移超過150米。美國尼科爾斯學院冰川學家毛里·佩爾託説,2021年至2025年期間,高雪線現象屢見不鮮,只有2022年的雪線高度接近往年平均水平。令人關注的是,研究人員懷疑大部分積雪消失的原因是雪昇華,而不是融化。雪昇華指的是雪直接氣化,而非人們習慣性認為的那樣融化成水后流走。就如地球觀測站所描述的,積雪「消失在空氣里」。雪線升高可能導致火災風險加大並影響附近地區水源供應。

  航拍喜馬拉雅山脈

  10.氣候變化將導致近地軌道承載衞星能力下降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10日在其官網上發佈公報説,該校研究人員領銜的一項新研究顯示,温室氣體排放增加將削弱大氣層清理太空垃圾的能力,隨着時間推移,近地軌道承載衞星等飛行器的能力將會下降。這項由麻省理工學院和英國伯明翰大學研究人員聯合開展的研究説,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氣體增加會導致更多熱量以紅外輻射形式釋放到太空,這會造成高層大氣冷卻和收縮。這種收縮會使近地軌道區域的大氣密度降低,從而減小大氣對廢棄衞星碎片的阻力。大氣阻力原本可以使太空垃圾因摩擦而燃燒殆盡。空氣阻力減小會延長衞星碎片在軌壽命,並增加與其他衞星碰撞的風險。相關論文10日在線發表於英國《自然-可持續發展》雜誌上。論文第一作者、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威廉·帕克指出,未來的在軌衞星碎片情況與人類能否有效遏制温室氣體排放密切相關。人類依靠大氣層來清理衞星碎片,如果大氣層在變化,那麼衞星碎片環境也會發生變化。

  當地時間2025年1月6日,美國佛羅里達州,SpaceX獵鷹9號火箭成功發射了24顆星鏈衞星。

  澎湃新聞記者 張穎

責任編輯:蔣露瑤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