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DeepSeek的順風車,為何只有騰訊元寶成功「上車」?

2025-03-30 08:10

騰訊元寶的大模型超車,是開年以來業內最津津樂道的話題。

元寶從百模大戰小透明,一度躍升至中國區蘋果免費App下載排行榜第一。更讓人欣慰的是,自微信搜一搜開啟DeepSeek-R1灰度測試以來,騰訊全產品生態在對待新質生產力上的整齊劃一和高效執行力,絲滑的一塌糊塗。

那個能打硬仗,又善出奇招,敢於在關鍵時刻梭哈的鵝廠又回來了。

DeepSeek紅利,機會屬於有準備的人

互聯網產品圈有個很有意思的地方,能夠跟隨熱點吃上紅利的,往往都是「小廠」。比如更早一點的大模型網紅Kimi,在大廠們還在講多模態故事時劍走偏鋒,憑藉長文本處理能力迅速出圈。

這其實是一種賭性的表現,但並非貶義詞。就連高端製造業巨頭寧德時代,早期也是賭贏了三元鋰電的技術路徑,纔有一飛沖天的第一桶金。但「賭」恰恰是大廠們所忌諱的。他們的目標都是成為六邊形戰士,不太能允許產品過於偏科,以免在新的技術浪潮中掉隊。

再加上,大廠的產品有着龐大的用户基數,稍有不慎就會弄巧成拙。以至於,在擁抱新鮮事物時,難免會被內部複雜的流程和決策鏈條所制約,甚至被戲謔稱為「大廠病」。正是這些難以處理的底層問題,才更凸顯出騰訊元寶作為這屆大模型MVP的含金量。

一種吃瓜視角認為,元寶的出圈,要歸功於騰訊自家的混元大模型之前表現不盡如人意,所以纔在DeepSeek上借坡下驢,結果意外的爆了。

這當然是經不起推敲的。對大廠來説,產品層面的蹭熱點是非常危險的營銷動作。一旦用户發現產品體驗與預期落差太大,就會加速逃離,甚至引發輿論危機。

結合騰訊財報最新數據來看,元寶日活躍用户在2-3月增長超20倍,目前是中國 DAU 排名第三的 AI 原生移動應用。換句話説,這不是一場沒有準備的仗,DeepSeek的角色也並非「大腿」,而更像是一陣情理之中,但意料之外的東風。

客觀來説,外界會有這樣的錯判非常正常。因為從技術廠牌角度看,騰訊混元大模型過去一年的宣發肯定是太保守了。尤其是在隔壁豆包、文心、通義千問百花齊放的背景下,混元和元寶的存在感是在太弱了。

但有沒有一種可能,混元的「隱身」是一種主動選擇?

在更早的時候,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湯道生就在專訪中為騰訊的大模型思考定了調——比起孵化新產品,騰訊更傾向於讓已有業務先擁抱AI,先讓客户用起來。他的原話是,「未來五年或者十年后,我最為看重的,可能還不是我們的整體規模能到多大,而是會把每個產品的細分賽道都拆出來,看看是不是在每個賽道做到最好。」

這也是騰訊混元大模型過去主要在做的事情,不着急打響招牌做心智破圈,而是化整為零沉澱到各個業務場景當中。

比如在學生、投資者、律師、醫生、會計圈里,騰訊有一個叫做ima工作臺的AI助手就吃得很開。它能導入公開文章鏈接或文檔自建專屬知識庫,同時支持智能搜索、AI寫作等,讓很多專業、學術場景提速不少。

還有春節以來騰訊雲、騰訊文檔、QQ瀏覽器、騰訊地圖、QQ音樂、騰訊理財通、搜狗瀏覽器等一系列產品,其實都在低調探索與自研大模型的耦合。據不完全統計,騰訊已經有700多個內部業務接入混元。

只不過,騰訊宣傳口徑上都沒有過多強調這些業務與混元大模型的從屬關係。這纔出現了混元、元寶的PR失聲,但在場景中「真香」的反差。但前期積累的練兵經驗和試錯是一筆無形資產,這才大幅度降低了接入DeepSeek的決策成本,取得先發優勢。

騰訊一直是一家重視數據、量化的公司,無論是在上一輪百模大戰中表現出的戰略定力,還是接入DeepSeek時集團上下的戰略果斷,背后都有清晰的思考。這才促成了這場,堪比當年紅包大戰「偷襲珍珠港」的大模型超車。

AI戰略提速,從幕后轉向臺前

在最新財報中,騰訊的很多跡象表明出對AI戰略的高度重視。

先來看市場關注的資本開始數據,2022、2023兩年騰訊降本提效,資本開支降低到180億元、239億元。然而2024年開始,騰訊資本開支重新開閘防水,Q1就恢復到143.59億元,同比增長226%,環比增長91%,Q2、Q3資本開始同比增長也分別達到121%、113%。Q4騰訊資本開支同比增長386%至365.8億元,其全年資本開支767.6億元創歷史新高,佔總營收的11.6%。

而這輪鈔能力不為別的,正是在積極推動AI戰略。

也有投資者認為,騰訊與阿里不同,其AI更多是應用層面的投入,過高的基礎設施算力投入會在短期內因為折舊減值等會計處理影響短期業績。

騰訊高管在財報后的電話會上回應表示,DeepSeek 問世之后現有的GPU可以釋放出更多的生產效率,更加有效的去進行大語言模型的訓練,而騰訊增加的算力一部分用於支持廣告、遊戲以及其他的業務提效,一部分跟雲業務相關,后者直接產生回報。

AI提效已經表現在騰訊的業績上。除了海量業務單元的「投喂」以外,騰訊「現金牛」業務之一——營銷服務板塊,是其AI戰略最好的練兵場。2020年騰訊就開始重塑以大模型為基礎的廣告技術平臺,2023年加強大語言模型能力,AI廣告創意平臺妙思和廣告3.0系統實現了AI內容生成和廣告定向的突破,顯著提升投放效果與用户匹配精準度。這相當於讓自己最嚴苛的客户,參與到AI調優當中。

就連騰訊的「大動脈」微信,也為AI戰略大開綠燈。今年2月上線的微信AI搜索,用户的海量問題搜索,90%由騰訊自有模型來參與交互。年初以來吸睛無數的微信小店,「低調巨人」視頻號,也都得到了AI加持。在內容生成、客户服務等方面,開展了AI創新,嘗試讓微信在用户心智中的功能權重進一步提升。

截止2024年12月31日,微信及Wechat合併月活達到13.85億。財報還顯示,騰訊會議收入同比增長超40%,其中騰訊會議AI相關功能的1500萬月活顯然功不可沒。騰訊文檔月活超2億、企業微信收入同比翻倍、搜一搜廣告收入翻倍等亮眼表現......樁樁件件,都佐證了AI戰略的方向正確性和內涵價值。

在自研能力方面,經過業務層面的探索后,騰訊自研深度思考模型混元T1和快思考模型混元Turbo S已經接連推出,覆蓋文本、圖像、視頻和3D生成等的多模態戰略,也絲毫沒有動搖。相信在與DeepSeek協同后,版本迭代和功能創新將會更加頻繁。

當然,這些蛛絲馬跡無論再多,都不如「搞個大新聞」引人注目。騰訊元寶這次的大手筆營銷,就是一例。內部的AI場景整合,疊加DeepSeek引爆的全民AI浪潮,讓騰訊元寶迎來了自己的「微信紅包時刻」。

接入DeepSeek后,抽象的資本投入,才以大眾能夠理解的方式出現在臺前。作為新晉的大模型頂流,騰訊元寶甚至下鄉走到田間地頭,其出圈增加了團隊的對外分享積極性。

AppGrowing數據顯示,2025年2月18日開始,騰訊元寶的廣告投放突然爆量,從原本的低位投放一躍超過豆包和Kimi的總和。一時間,從微信服務欄目、騰訊全產品矩陣,到B站知名UP主,全網頭部應用,都隨處可見騰訊元寶的推廣信息。就連海外營銷渠道,騰訊元寶也開始霸屏。

騰訊AI戰略從幕后轉向臺前的時點,遇見DeepSeek的科技之光故事。這個恰到好處的加速BUFF落到騰出頭上,既有偶然,又有必然。

找搭子,開新篇,佈局下一代超級入口

DeepSeek之父梁文鋒曾説,在顛覆性的技術面前,閉源形成的護城河是短暫的。中國AI發展不能只有第二手消息,需要有人站到技術的前沿。

同理,互聯網上看似穩如泰山的超級入口,其護城河也沒有想象中強大。每隔十來年,互聯網上的超級入口就會迎來一次換代,手握「入口」的大佬們也會產生對應的入口焦慮。要麼鼓勵內部顛覆性創業,要麼就對有潛力的新產品和技術團隊開啟「買買買」模式。

以前有句話叫做「中國互聯網看美國」,但當下的中國互聯網生態,已經從追隨者逐漸向引領者切換。也就意味着,再沒有什麼產品可以通過效仿,來提高成功率。於是,大廠們迫切希望通過眼下的大模型之爭,在技術角力中找到下一代超級入口的靈感。

而DeepSeek,顯然就是騰訊佈局下一代超級入口的「技術搭子」。梁文鋒曾在採訪中表示,團隊的目標是專注研究和探索,而不是做具體的應用。但研究和探索,終究不能是「空中樓閣」,還是需要和具體業務和產品發生聯繫,在真實應用中碰撞出靈感。

騰訊的產品理念和全生態覆蓋優勢,剛好能與DeepSeek的定位起到互補。再加上騰訊是大廠當中少有的,對開放包容有深刻理解的一極,對雙方加深合作有着天然優勢。

長期以來,坊間就有「騰訊的產品,阿里的運營」一説。而騰訊的產品理念,可以在張小龍的很多發言中得到概括:極簡的產品、極致的功能,以及始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一絲藝術性。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對外的開放性,亦如當年大名鼎鼎的「微信九宮格」,那里為無數超級產品提供過加速服務,並長期保持着互利共贏的關係。

ChatGPT也好,DeepSeek也罷,都只是AGI路上的一個節點。 馮·諾依曼架構的算存分離法則,到目前為止還是難以撼動的柏林牆。但只有敢於在中場以身入局,纔可能有機會親手參與終局的建設。

所以很難説,下一代超級入口會不會在這里,由DeepSeek與元寶共同孕育而生。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