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上海國資投了一家獨角獸

2025-03-28 15:19

(來源:投資界)

上海AI產業版圖。

作者 | 劉博

報道 | 投資界PEdaily

這是一筆鮮少被關注到的融資。

投資界獲悉,近日上海國投先導人工智能產業母基金聯合領投壁仞科技,數家知名投資機構及產業資本跟投。值得一提的是,這是上海國投先導人工智能產業母基金首個直投項目。

壁仞科技,創投圈並不陌生——身后掌舵者是哈佛博士張文,他職業生涯始於華爾街,后來回國連續創業,於2019年創立壁仞科技,闖入AI芯片賽道。走過五年曆程,壁仞科技經歷着種種風波,至今已融資超50億元。

由此望去,上海AI產業版圖一一浮現。

張文帶隊

壁仞要去IPO了

張文,無疑是壁仞科技的靈魂人物。

他擁有哈佛大學法學博士學位,早年前曾是華爾街一名資深投資人。2011年,中芯國際創始人張汝京再度創業,張文受邀回國出任公司CEO。隨后在2018年,他又擔任商湯科技總裁,主導商湯科技總部落地上海。

目睹着AI芯片的發展大勢,張文心中也萌生創業的念頭。在他看來,每一個AI應用的底層硬件都是GPU,GPU會成為像水電煤一樣,成為無處不在的基礎設施。而中國最大的優勢之一是數據,AI芯片恰恰最需要場景和數據迭代。在《澎湃新聞》的採訪中,張文曾透露,準備創業時無數人都勸他別做,「我是抱着只拿一塊錢薪水的心態來創業,就是希望能把這個賽道做好。」

但張文還是下定決心,在2019年創立壁仞科技,這一名字源自武夷山的一幅摩崖石刻——「壁立萬仞」。儘管他管理經驗豐富,但對GPU並不擅長。為此,他請一位哈佛師弟列了一張芯片技術大牛名單,自己再一個一個去談。

2022年3月,壁仞科技第一款通用GPU芯片BR100系列成功點亮。同年8月,壁仞科技發佈BR100 系列 GPU,宣稱BR100單芯片峰值算力可達每秒千萬億次浮點運算,對標英偉達的旗艦產品。

此時的壁仞科技風光無限,在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BR100還獲得大會最高獎SAIL獎。但BR100當時尚未量產,能耗和行業實用性也未得到驗證,再加上公開叫板英偉達,一度引發外界質疑。

官網顯示,壁仞科技首款國產高端通用GPU壁礪系列已量產落地,目前展示了四款硬件產品,分別為壁礪™106M、壁礪™106B、壁礪™106C和壁礪™110E,主要針對人工智能訓練及推理應用。

與此同時,壁仞科技也向IPO發起衝刺。去年9月,壁仞科技在上海證監局辦理輔導備案登記,擬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今年2月傳出消息,壁仞科技考慮在香港進行IPO。對此,壁仞科技方面迴應不予置評。

崛起於上海,身后VC/PE雲集

在壁仞科技的身后,集結一支長長的投資人隊伍。

時間回到2020年6月,成立僅9個月的壁仞科技,宣佈完成總額11億元人民幣的A輪融資,創下當時國內同行業A輪融資最高紀錄。本輪融資由啟明創投、IDG資本及華登國際中國基金領投,格力創投、松禾資本、雲暉資本、國開裝備基金、華映資本、廣微控股、耀途資本等知名投資機構和產業方聯合參投。

張文曾透露,首輪融資算是他人生最困難的時刻之一。時隔一個月,壁仞科技又獲得了中芯聚源的戰略投資;緊接着完成了Pre-B輪融資,由高瓴創投領投,雲九資本、高榕資本、金浦科技基金、基石資本、海創母基金等跟投,老股東松禾資本、IDG資本、雲暉資本、珠海大橫琴集團繼續追加投資。

隨后在2021年,壁仞科技宣佈完成B輪融資,由中國平安新世界集團、碧桂園創投聯合領投,源碼資本、國盛集團國改基金、嘉實資本、招商局資本、BAI(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中信證券投資、沂景資本、大灣區共同家園發展基金、中俄投資基金、和玉資本(MSA Capital)、華創資本等跟投,現有投資方IDG資本、雲暉資本、珠海大橫琴集團等繼續追加投資。

此后一段時間,壁仞科技經歷種種風波陷入沉寂,直至最新上海國資入局。

據悉,壁仞科技作為上海國投先導人工智能產業母基金首個直投項目,也是上海國資在AI生態佈局中的重要一子。

在上海國投先導基金看來,本次聯合領投壁仞科技,不僅在資本層面耐心加持,未來將在技術攻關、產業賦能、生態鏈接等方面深化資源協同,彰顯了上海加速構建全國產自主可控智能算力體系的決心,以國芯國用夯實AI產業根基,以生態協同打造全球競爭力。

上海另一面

今年以來, DeepSeek爆紅,宇樹機器人出圈。「杭州六小龍」如同一面鏡子,引發眾多城市反思。在這當中,上海也不例外。

歷史總是在上演相似一幕。回想十幾年前,上海曾發問「為什麼出不了BAT」,后來積極實施「互聯網+」行動,涌現出拼多多、小紅書、B站等一大批互聯網新貴。實際上,身處AI大時代之中,上海並未掉隊。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上海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突破4500億元,累計完成60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大模型備案,數量位居全國第二。

在產業集羣建設上,上海大模型產業在徐匯西岸國際人工智能中心、浦東張江人工智能島、閔行馬橋人工智能創新試驗區已頗具規模 。徐匯區側重推動大模型企業集聚式創新,浦東新區和閔行區聚焦於智算芯片、人形機器人等領域的融合發展,楊浦則重點佈局數字經濟領域的垂類大模型。

《新華財經》一組數據顯示:2024年上海人工智能(含大模型)企業達到24733家,較上年增長5.1%,新增註冊資本1000萬及以上的人工智能企業有104家 。這當中,既有大模型獨角獸MiniMax、無問芯穹,還有智元機器人、傅利葉智能,AI芯片企業更是一舉囊括了摩爾線程、燧原科技、沐曦集成電路……

正所謂「母基金興,則產業興」。上海通過引導基金為AI產業發展提供活水。早在2019年,上海發起設立了上海人工智能產業投資基金,首期目標規模人民幣100億元,並最終形成1000億級基金羣。

印象深刻的是去年7月,上海簽約發佈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母基金。這是由上海市國資委推動設立的產業投資母基金,總規模約890億元,上海國投公司為母基金管理人,成為2024年創投圈最大活水。

其中,人工智能母基金正式落地徐匯區,規模為225.01億元,重點投向包括但不限於智能芯片、智能軟件、自動駕駛、智能機器人等人工智能相關領域。

放眼望去,從自動駕駛到大語言模型再到具身智能,GPU已不是個人PC時代一張簡單的「顯卡」,而是實現人工通用智能最底層的燃料,已成為AI時代的算力核心,重要性不言而喻。

正如上海國投先導在投資壁仞科技時所言,從算法到芯片體現單點突破,從芯片到集羣實現生態崛起,人工智能的發展離不開算力築基,「智算贏未來,國產當自強。」

「投出我們自己的英偉達」,同樣也是無數風險投資人孜孜奮鬥的夢想。不少已經實現財富自由的技術大牛投身於此,眾多投資機構頂着「人傻錢多」的壓力也要毅然出手。

這是一場艱難且無法缺席的征途。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