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3-28 11:47
轉自:網絡
3月22日,亞太眼底研究領袖學術峰會暨諾華中國眼科高峰論壇於北京隆重啟幕,匯聚亞太頂尖眼科專家、學者,共探眼底病診療前沿成果。會議聚焦人種差異對治療策略的影響、新一代抗VEGF藥物布西珠單抗的革新價值、全病程管理體系的優化路徑等核心議題,為亞太眼底病防治注入強勁動能,擘畫「以患者為中心」的精準醫療新藍圖。
廈門大學附屬廈門眼科中心黎曉新教授作為大會主席進行了致辭,她強調了面對難治性DME治療挑戰,新的藥物如超小分子布西珠單抗帶來了新的治療希望。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馬志中教授作為大會主席進行致辭,他對本次會議高度讚賞,並預祝大會圓滿成功。
諾華公司李春燕女士進行致辭。她提到,諾華公司在眼底病領域三十年來不斷創新,通過提供專業學術服務、推動產品更新和滿足患者需求,與眼科專家們攜手為患者光明服務,期待未來繼續引領行業發展並共創美好未來。
印度新德里視光中心Lalit Verma教授分享了他在臨牀上使用布西珠單抗的經驗。他指出,布西珠單抗作為一種新一代抗VEGF藥物,具有顯著的消腫效果和良好的療效持久性,尤其在治療DME、息肉狀脈絡膜血管病變(PCV)和AMD等疾病方面表現出色。其小分子結構使其具有更強的穿透力和更快的起效速度,能夠有效清除視網膜下積液並顯著改善視力。此外,布西珠單抗的注射間隔較長,可減少患者頻繁隨訪的負擔,提高依從性。在印度的真實世界研究中,布西珠單抗安全性良好,且患者普遍對治療效果感到滿意。Lalit Verma教授強調,布西珠單抗不僅為亞洲患者提供了更適合的治療選擇,也為全球眼科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未來有望在更多疾病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在互動環節,寧波市第一醫院施彥教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董楓教授針對Lalit Verma教授分享的病例進行了討論。Lalit Verma教授指出,對於初治患者,布西珠單抗也被推薦使用,因為它可能減少注射次數並延長治療效果的持續時間。對於經治患者,如果之前的治療效果不佳,會考慮換用布西珠單抗。
日本糖尿病眼科學會Toshinori Murata教授分享了他在治療DME方面的臨牀經驗。他指出,早期使用布西珠單抗治療DME可以在感光細胞受損之前恢復視力,並有望最終停止抗VEGF注射。他強調了保護橢圓體區的重要性,認為即使一次或兩次注射布西珠單抗也可能實現20/20的視力。此外,他提出了持續性黃斑乾燥的概念,認為保持黃斑乾燥有助於停止抗VEGF治療。通過臨牀試驗和真實世界數據,他展示了布西珠單抗在減少黃斑水腫和改善視力方面的顯著效果,並指出在亞洲人羣中,尤其是日本患者中,布西珠單抗的效果尤為顯著。
在互動環節,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萬光明教授、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孫雅彬教授、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孟曉紅教授圍繞Murata教授的研究及其在抗VEGF治療DME方面的經驗展開討論。Murata教授提到換藥的決策還受到藥物成本和患者依從性的影響,布西珠單抗在清除積液方面藥效最強,是換藥時的重要選擇之一。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孫大衞教授通過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亞洲人羣與歐美人羣在眼底結構厚度及血流動力學特徵方面存在顯著異質性差異,這一解剖學特徵對眼科疾病治療策略的選擇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作為首個獲批眼科適應症的scFv藥物,布西珠單抗通過26kDa的超小分子結構設計實現全層視網膜穿透,其獨特的藥物分佈特性使脈絡膜層藥物暴露量仍達18%,形成「表層-深層」立體治療網絡。全球Ⅲ期臨牀試驗KK研究數據顯示,該研究亞洲人羣入組比例創同類抗VEGF藥物新高,其療效表現尤為亮眼:布西珠單抗是首年和次年無IRF比例最高的抗VEGF,也是較融合蛋白唯一實現首年和次年CST有顯著差異的抗VEGF藥物。此外,布西珠單抗是唯一實現q6w loading的抗VEGF藥物,也是首年針數最少的抗VEGF藥物。
廣東省人民醫院余洪華教授匯報了在中國人羣真實世界中新一代小分子抗VEGF藥物布西珠單抗治療DME和AMD的療效觀察。他指出,在臨牀和真實世界研究中,相當一部分患者在抗VEGF治療后仍存在持續性水腫,這種難治性DME的比例較高,可能與全身因素和眼部炎症、VEGF水平密切相關。布西珠單抗是一種小分子、高穿透力的單鏈抗體片段,已在85個國家和地區上市。布西珠單抗在中國大陸的引入得益於粵港澳大灣區的政策支持,廣東省人民醫院作為首批獲批的公立醫院,於2024年1月啟動了BEST研究,旨在觀察布西珠單抗對持續性DME患者的療效和安全性。研究結果顯示,經過三針布西珠單抗治療后,約46%的患者黃斑水腫消退,92%以上的患者視力得到明顯改善,84%的患者最佳矯正視力提高5個字母以上,53%的患者提高10個字母以上。此外,大多數患者在12周的間隔內能夠維持良好的視力和解剖結構,無需頻繁注射。余教授還展示了幾個典型的病例,包括伴有腎病的DME患者和難治性AMD患者,布西珠單抗均顯示出良好的療效和持久性。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苗恆教授指出,亞洲人羣在視網膜靜脈阻塞(RVO)的發病率、解剖結構特點以及藥物選擇上具有獨特性。亞洲人的RVO發病率高於西方人羣,且視網膜血流速度較慢、血管密度較低,導致疾病早期視力和解剖結構狀態更差。此外,亞洲人羣的青光眼風險更高,且就診延迟現象普遍,這些因素都使得RVO的治療更具挑戰性。雷珠單抗在治療RVO方面表現出顯著優勢。其小分子特性使其起效速度快,能夠快速改善視力和解剖結構。臨牀數據顯示,雷珠單抗在治療RVO引起的黃斑水腫方面,起效速度遠快於其他藥物,且在長期治療中也能帶來更大的視力提升和更好的解剖改善。此外,雷珠單抗的安全性較高,尤其是在亞洲人羣中,其引發高血壓、心腦血管事件等不良事件的發生率低於其他抗VEGF藥物。因此,雷珠單抗是亞洲人羣中治療RVO的首選藥物,尤其適合那些對視功能有高期待且希望快速改善的患者。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徐築萍教授介紹了DR和DME的全病程管理。她指出,中國目前存在公眾知曉度低、篩查意識不足、醫療資源分佈不均等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徐教授團隊與四川大學計算機學院合作,自2021年起建立了DR篩防治管理平臺。該平臺基於國際分級標準和中國DR指南,通過人工智能卷積神經網絡研發智能產品,對眼底圖像進行病變特徵分析和標準化。在治療方面,DR和DME的治療需遵循指南,結合患者個體情況。輕中度DR可選擇激光治療,累及中心凹的DME需抗VEGF治療。對於PDR,可選擇全視網膜光凝(PRP)或抗VEGF治療,需結合患者依從性和經濟能力。抗VEGF治療是中心凹受累DME的一線治療,早期強化足量治療至關重要。部分患者對治療應答不佳,可能與醫囑依從性差、注射頻次不足或藥物耐藥性有關。對於此類患者,可考慮換用其他抗VEGF藥物或聯合激素治療。對於頑固性DME,需重新評估全身情況,包括血糖、血壓、血脂和腎功能,並考慮補充激光治療。雷珠單抗為DME的初治和經治以及PDR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
本次峰會以「創新·協作·共愈」為內核,不僅展現了亞太眼科領域的前沿突破,更彰顯了跨地域、跨學科合作的深遠意義。活動最后,專家和媒體圍繞眼底病領域的最新進展、回顧與展望、亞太地區的交流與合作、創新葯物的影響以及慢病管理等方面進行了深入討論。專家們分享了豐富的經驗和見解,強調了創新葯物的重要性以及中國在全球眼底病研究中的潛力和貢獻,呼籲大家共同努力,推動眼底病領域的發展,為患者帶來更多的光明和希望。展望未來,全球眼底病防治仍需以科學為帆、以合作為槳——深化真實世界研究、優化診療路徑、推動技術普惠,方能實現「視界無界」的終極願景。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繫。版權侵權聯繫電話: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