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港股「AI+醫療」爆火,恆生醫療ETF(513060)大漲超3%

2025-03-28 10:50

2025年3月28日開盤,港股指數集體高開,恆生指數漲0.38%,恆生科技指數漲0.31%,恆生國企指數漲0.25%,創新葯概念股反覆活躍。

相關ETF方面,恆生醫療ETF(513060)高開高走,盤中大漲超3%,成交額已超16億元,交投活躍。

成分股中多數上漲,樂普生物-B漲超16%,再鼎醫藥漲超13%,亞盛醫藥-B、三生製藥、諾誠健華、和黃醫藥等股票跟漲。

消息面上,近期港股「AI+醫療」板塊,以亮眼的業績表現成為市場焦點。在政策支持、技術突破、國際化合作等多重因素驅動下,行業整體呈現「業績反轉、估值修復、長期潛力釋放」的特徵。

政策層面,《全鏈條支持創新葯發展實施方案》於2024年落地,醫保談判、商保政策等后續支持措施或超預期。中郵證券團隊表示,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支持創新葯全鏈條升級,AI輔助研發、ADC等技術成熟將推動行業降本增效。此外,中國創新葯對外授權交易佔比從2020年不足5%升至2024年的30%,2025年前兩個月已達成16項授權合作,覆蓋腫瘤、自免等領域。

(資料來源:《機構看好!港股創新葯有望持續走強》,環球網,2025年3月26日)

技術層面,人工智能技術為行業注入新動能。研究顯示,AI可將藥物分子發現周期從傳統2年縮短至11個月,研發成本降低超90%。部分企業通過AI技術篩選靶點,效率提升80%,加速創新葯從實驗室到臨牀的轉化進程。

(資料來源:《康弘藥業漲停背后:創新葯政策紅利加速釋放》,金融街,2025年3月10日)

出海層面,2024年國外大型跨國藥企引進的創新葯候選分子31%來自中國,而在5年之前這一數字還是零。出海,也成為我國創新葯行業的關鍵詞之一。從為大家熟知的「License-out(對外授權)」交易,到新興的「NewCo」(全稱為「New Company」,指一種新興出海方式),國產創新葯走出去呈現「八仙過海」之勢。「License-out」也成為不少創新葯企盈利的關鍵。

(資料來源:《多家藥企扭虧為盈,中國創新葯迎來「拐點時刻」?》,新華財經,2025年3月24日)

興業證券表示,板塊策略方面,繼續建議重點關注具備較好成長性和產業邏輯的細分領域。創新+國際化仍是核心關鍵詞,重點關注創新葯以及基本面開始改善的創新葯產業鏈。同時,隨着deepseek等技術發展,我們認為AI醫療有望成為2025年醫藥板塊重要方向之一。

中泰證券指出,AI在醫學影像、病理診斷等領域的應用已進入規模化落地階段。AI影像輔助診斷市場規模預計從2020年的不足10億元增長至2025年的442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135%。DeepSeek-R1等國產大模型通過混合專家架構(MoE)優化,顯著降低數據標註需求,提升疾病風險預測和影像分析的準確性,部分場景下醫生效率提升40%以上。AI病理診斷通過自動勾畫切片、結構化輸出結果,可將初篩效率提升5倍,有效緩解病理醫生短缺問題。

財信證券指出,未來行業有望依託企業技術平臺化、AI診療拓展、消費醫療延伸突破等實現多維發展,行業將從規模擴張轉向更高層次的發展階段,看好行業高質量發展及長期投資機遇。我們看好具備自主創新能力與出海能力的醫療器械研發平臺化廠家;DeepSeek等大模型助力醫療效率提升與資源優化,未來AI醫療領域有望持續擴容;在全民健康意識增強、消費刺激政策持續發力背景下,建議關注受益於集採和國產替代的企業;集採影響逐步消化,骨科耗材、電生理行業的國產份額穩步提升,建議關注國內企業。

綜上所述,2025年港股創新葯行業已形成「政策改革—技術突破—全球化拓展」的正向循環:短期:政策紅利與美聯儲降息預期支撐估值修復;中期:AI+醫藥/醫療等技術迭代推動管線價值重估;長期:出海深化打開全球市場天花板,頭部企業有望躋身國際一線梯隊。恆生醫療ETF(代碼 513060,中高風險基金)值得關注。

以上產品風險等級為管理人評級,具體銷售以各代銷機構評級爲準。

風險提示:

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基金不同於銀行儲蓄和債券等固定收益預期的金融工具,不同類型的基金風險收益情況不同,投資人既可能分享基金投資所產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擔基金投資所帶來的損失。基金管理人承諾以誠實信用、勤勉盡責的原則管理和運用基金資產,但不保證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證收益,基金淨值存在波動風險,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業績不構成對本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基金的過往業績並不預示其未來表現。投資者應認真閲讀《基金合同》、《招募説明書》及《產品概要》等法律文件,及時關注本公司出具的適當性意見,各銷售機構關於適當性的意見不必然一致,本公司的適當性匹配意見並不表明對基金的風險和收益做出實質性判斷或者保證。基金合同中關於基金風險收益特徵與基金風險等級因考慮因素不同而存在差異。投資者應瞭解基金的風險收益情況,結合自身投資目的、期限、投資經驗及風險承受能力謹慎決策並自行承擔風險,不應採信不符合法律法規要求的銷售行為及違規宣傳推介材料。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