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六年淬鍊,洲際航天科技從香港實驗室走向全球星空 ——百顆衞星背后的技術突圍與製造革命

2025-03-26 16:15

  2025年3月,香港科學園的展廳內,100顆銀灰色衞星靜默陳列,如同一支待命的艦隊。這是洲際航天科技集團成立六周年的答卷——從2019年僅有12人的初創團隊,到如今躋身全球商業航天頭部陣營,其六年曆程不僅是技術的突圍,更是一場對傳統航天製造邏輯的顛覆。

從零起步:在疫情與質疑中「造衞星」

  2019年,當創始人文壹川在香港註冊公司時,全球商業航天賽道已被SpaceX、OneWeb等巨頭佔據。初創團隊擠在40平方米的辦公室,用3D打印機制作衞星模型,向投資人解釋「香港也能造衞星」。

  轉機出現在2020年。新冠疫情導致國際供應鏈中斷,卻讓洲際航天抓住「逆向機遇」:與中國長城工業集團合作,引入香港首條衞星AIT(裝配、集成、測試)生產線,並頂住防疫壓力完成設備跨境運輸。「一臺歐洲精密機牀到港時,包裝箱上貼着5國海關的封條。」一名親歷者回憶。

  真正的考驗在2022年。香港衞星製造中心動工時,建材價格暴漲30%,颱風「馬鞍」更讓工地停工兩周。團隊用「三班倒」搶回進度,最終在2023年建成20萬平方英尺的製造基地,其10萬級潔淨室的塵埃控制水平比醫院手術室嚴格百倍。

成本砍八成:AI與規模化「掀桌子」

  「傳統衞星是奢侈品,我們要把它變成消費品。」2023年,洲際航天啟動「垂直整合計劃」:自主設計80%的零部件,用AI重構生產流程。

  相控陣天線曾是成本「黑洞」,單組採購價超20萬美元。工程師引入生成式AI,在3個月內輸出5萬組設計參數,最終將成本壓至3萬美元。AI的深度應用不止於此——衞星熱控系統設計周期從6個月縮至27天;AI質檢將零部件良品率提升至99.8%;數字孿生技術讓衞星測試效率提高15倍。

  2025年,當100顆衞星批量下線時,洲際航天單星成本較傳統模式降低80%,年產能躍升至500顆。這意味着,一顆200公斤級遙感衞星的製造成本僅需200萬美元,逼近SpaceX「星鏈」衞星的造價水平。

全球織網:在泰國改機牀,在西班牙「種」供應鏈

  「國際化不是簡單建廠,而是重構產業鏈。」2024年起,洲際航天啟動三大海外基地:

- 泰國「結構件心臟」:在曼谷東部經濟走廊,傳統汽車工廠的機牀被改造為衞星框架生產線。當地工人經培訓后,可用AI系統將鋁合金構件誤差控制在0.02毫米內,成本僅為歐洲同類產品的40%。

- 馬來西亞「電子神經」:依託檳城的半導體產業基礎,洲際航天研發出全球首款兼容4G/5G的衞星通信模塊,讓普通手機直連衞星成為可能。馬來西亞基地生產的星載計算機,體積比傳統型號縮小60%,功耗降低35%。

- 西班牙「總裝堡壘」:在歐盟環保標準最嚴苛的地區,洲際航天用氫能源物流、可降解包裝拿下「綠色航天」認證。其柔性生產線可同時裝配20顆衞星,併爲歐洲客户提供「72小時緊急交付」服務。

  這三大基地與香港總部形成「24小時製造環」——泰國結構件上午下線,當晚運抵馬來西亞裝配電子系統,次日凌晨飛往西班牙總裝,一周內即可發往全球發射場。

6000顆衞星的「技術外交」

  2025年,洲際航天與阿拉伯信息通信組織簽署的6000顆衞星星座協議,被視為「技術換市場」的經典案例:

  針對中東沙漠環境,開發沙塵自適應光學鏡頭,在能見度不足1公里時仍可識別30釐米的地表物體;

  為非洲農業定製AI算法,用衞星遙感數據預警病蟲害,使肯尼亞咖啡種植戶減產率下降22%;

  首創「帶寬共享」模式,讓尼日利亞漁民以每日0.1美元價格接入衞星網絡,資費僅為星鏈的1/7。

  為確保頻段資源,洲際航天法務團隊在日內瓦ITU(國際電信聯盟)展開拉鋸戰,最終以「為30國免費建設地面站」為條件,鎖定Q/V頻段優先使用權。

實驗室里的「星辰經濟學」

  六年19億港元的投入中,有超5億元用於「看不見」的底層創新:

  在香港建成佔地2000平方米的「太空環境模擬艙」,可重現從零下180℃到太陽輻射的極端條件;

  為東南亞職業院校開發AR衞星裝配課程,在泰國培養出首批能獨立操作AI質檢系統的技術工人;

  開源12個衞星AI算法模型,吸引全球4500名開發者參與生態建設,其中一位肯尼亞大學生開發的「衞星找水算法」已被納入集團技術庫。

  「航天企業的真正壁壘,不是發射了多少衞星,而是讓多少人用得起衞星。」文壹川表示。如今,洲際航天的技術已滲入多個民生領域:馬來西亞棕櫚油種植園用衞星監測土壤濕度,西班牙消防隊通過實時熱力圖追蹤山火,香港機場借衞星數據優化航班航線……

下一站:太空製造2.0時代

  站在百顆衞星的展臺前,洲際航天已規劃新目標:2026年啟動「太空工廠」計劃,利用自主發射的衞星搭載3D打印設備,嘗試在近地軌道製造太陽能電池板。與此同時,其位於阿聯酋的測控中心正在建設,未來將形成覆蓋全球的「衞星雲服務網絡」。

  六年前,香港的實驗室里,一羣工程師用模型衞星講述夢想;六年后,這顆「東方衞星」的軌跡已劃過三大洲。從成本破局到技術普惠,洲際航天的故事,或許正重新定義中國航天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座標。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