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李嘉誠「滑鐵盧」:781億打水漂!「你永遠賺不到認知之外的錢」

2025-03-25 13:13

近日,李嘉誠旗下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以228億美元向美國貝萊德財團出售全球43個港口的交易引發巨大爭議。

對此,中國強勢回擊。

其一,強烈抨擊。

國務院港澳辦罕見轉發《大公報》三篇社論,直指交易「罔顧國家利益」;香港《大公報》發飆質問:「這究竟是普通商業行為,還是政治投名狀?」

香港特區前特首、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在社交媒體上痛斥「商人無祖國」:只會淪為被人欺凌的孩子。

其二,合規審查。

3月18日,香港特首李家超關於李嘉誠賣巴拿馬運河事件提出,任何交易須符合法律法規要求,港府會依法依規處理。

其三,外交斡旋。

3月14日,中聯部代表團訪問巴拿馬。

最新消息顯示,巴拿馬港口交易似乎要停滯了。

資本市場也做出了迴應。短短十幾天,李嘉誠家族旗下長和、長江基建集團、電能實業、長實集團這四家公司市值蒸發超過781億港元。

在此事件中,有兩點值得關注:

第一個問題:李嘉誠為何如此操作,只是「在商言商」?

要分析這個問題,還要看李嘉誠的發家史。

李嘉誠這隻「屋頂上指明風向的鐵公雞」誕生於「造神運動」,但實際上,風並不是他帶來的。「造神者」只盯住個人成就,而忽略了時代背景、格局、歷史條件的影響,自然找不到「風源」。論及時代背景、格局、歷史條件,李嘉誠的成功即起於此。

第一,特定時空背景成就了房地產經濟。

自上世紀50年代始,香港自由市場制度對人口、資金的「虹吸效應」愈加凸顯,人口從1950年的186萬攀升到2010年的718萬,房屋需求激增;但填海造地而起的香港卻僅有1104平方公里「彈丸之地」,房地產需求與土地供應之間強烈的反差刺激房價一路瘋漲(均價由500元人民幣漲到16125美元),香港房地產由「處女地」走向泡沫化,踩準房地產上升波浪的李嘉誠毫無疑問地食利泡沫經濟。

第二,政商關係「蜜月期」使其在華版圖急劇擴張。

改革開放后20年內,非均衡國策助推市場化進程,政府對港資、港企鼓勵、扶持,使之享受超國民待遇,如對港企投資項目經營期多於五年的,退還其已繳納所得税40%税款,即便接下來十年的均衡國策下,基於GDP、税收的考量,財力雄厚的香港首富也是地方政府的「座上賓」,由此促成合作開發,如深汕高速公路、鹽田深海港、重慶大都會地產等;而作為回報,李氏商業在內地熱衷於教育、醫療、養老慈善事業,李氏父子被戴上「紅頂商人」的大紅花,獵取更多資源。依靠「水乳交融」的政商關係讓李嘉誠長袖善舞。

第三,壟斷的存在使其享受不公平競爭利益。

大陸「行政保護」、香港本土自由市場,兩種截然不同的制度卻指向一種結果,即強者恆強、走向壟斷。這不僅體現在大陸集中囤地、每開發一處就控制龐大的資產組合,更體現在主宰香港幾乎所有經濟與民生,香港電力、燃氣、港口、公共交通以及超市等無一不納入李氏商業王國,「亞洲一哥」坐享「莊主」利益。

只不過,背景、格局、條件有其特定性、時代性,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一旦隨時勢發生變化,依附於其上的運勢就不得不出現轉折。

於是,李嘉誠出走香港、離開大陸,甚至和美國「勾搭」。

從其發家史和隨后種種舉動來看,李嘉誠「層次太低」。在企業家的五個層次中,他最多到了第三個層次,自然做出的決策失了遠見。

那麼,第二大問題就是,百年大變局下,中國需要什麼樣的企業家?什麼樣的企業家又會脫穎而出成為時代的引領者?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