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傳統茶企上市為何這麼難

2025-03-26 06:57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羊城晚報記者 程行歡

  今年年初,中國茶葉企業衝擊IPO的歷程再次泛起波瀾。那邊廂,新茶飲誕生了兩家新的港股上市公司;這邊廂,傳統茶行業隨着八馬茶葉從A股掉頭轉戰港股,中國茶葉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茶葉」)也在日前終止了在上交所主板IPO的申請。從2020年6月到2025年3月,中糧集團旗下中國茶葉的IPO最終還是無奈終止。

  五年上市之路正式宣告失敗

  根據上交所官網上文件顯示,因公司和保薦人中信建投向上交所申請撤回IPO申請文件,上交所決定,終止對中國茶葉滬市主板IPO並在滬市主板上市的審覈。這意味着中國的茶企在A股市場再次折戟。除了上述八馬茶葉、中國茶葉兩家外,再往前梳理,還有瀾滄古茶、七彩雲南、華祥苑、安溪鐵觀音等都以各種形式,進行了上市籌備,最終都是無功而返。

  2020年,中國證監會官網先后發佈中茶公司和瀾滄古茶的招股説明書,引發「中國A股茶葉第一股」之猜想。2021年4月,八馬茶業向深交所提交材料,申請在創業板上市。一時間,曾經同時有三家茶企謀求在大陸主板和創業板上市。不過,隨着時間推移,以及各自經歷的周折與決斷后,瀾滄古茶於2023年12月22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掛牌上市,八馬茶業的上市申請材料亦於今年1月17日在港交所官網披露。

  2020年6月,中國茶葉首次遞交IPO申報稿,正式開啟衝擊A股主板上市的征程,計劃募集資金5.4億元。隨后,中國茶葉收到證監會69條反饋意見,涉及規範性、信息披露及財務會計等問題,審覈一度中止。隨着全面註冊制的實施,中國茶葉將IPO平移至上交所主板審覈,並更新招股書,將募資額提高到11.4億元。今年3月,中國茶葉及保薦機構中信建投撤回IPO申請,上交所決定終止對其上市審覈,標誌着中國茶葉長達5年的A股上市之路正式宣告失敗。

  中國茶葉終止IPO在意料之中,首先是在2024年之后,公司的行業不符合證監會發布的要求;第二是公司報告期現金分紅2.4億元后募資11.4億元,其中6億元補流,大分紅,大補流,不再是IPO的標配。

  相比其他茶葉公司的上市申請,中國茶葉可謂「背景」與實力都非常雄厚。在招股書中,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土畜」)持有中國茶葉40%的股份,為其發起人及控股股東。中糧集團持有中土畜100%的股權,通過中土畜合計間接控制中國茶葉55%的股份表決權,是中國茶葉的實際控制人。在關鍵數據上,2019年至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其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為15.89億元、18.79億元、24.22億元及14.16億元;淨利潤分別為1.66億元、2.4億元、2.91億元、2億元。

  傳統茶企無法解決行業自身問題

  但即便如此,中國的傳統茶葉企業都沒辦法解決行業本身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包括:行業集中度低,標準化程度不足,輕研發重營銷,存貨規模較大,以及關聯交易問題。

  以營銷和研發為例,根據中國茶葉的招股書,2017-2019年,中國茶葉的廣告及業務宣傳費用佔各期營業收入的比重持續增長,分別為1.78%、2.24%、3.06%。在研發費用佔比上,2019年中國茶葉的研發費率最高,也僅為1.43%,同期八馬茶業、瀾滄古茶研發費率更低,分別為0.56%、0.79%。這顯示出整個茶葉行業普遍存在的輕研發、重營銷的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茶葉行業的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影響了行業的整體發展質量和競爭力。

  但是,與之緊密相關聯的新茶飲行業,出現了爆發式增長,同樣是在今年,港股再次誕生兩家上市公司:古茗和蜜雪冰城。業內有數據估計,2025年中國新式茶飲市場規模將飆升至3000多億元,顯示出強大的市場潛力和活力,吸引了資本市場的關注。無論在產品創新與品牌營銷、運營模式與標準化管理以及精準定位年輕消費羣體上,都符合資本投入帶來增長的預期。傳統茶行業,可以從中學到什麼嗎?

  市場人士指出,中國茶產業至今仍保留着濃厚的「莊園經濟」特徵。有數據顯示,茶行業70%以上的加工企業為家庭作坊式經營,10畝以下茶園種植佔比超過85%。這種分散化經營導致產業鏈協同效應低下:上游種植端抗風險能力弱,2022年雲南乾旱致使春茶減產30%,直接推高下游成品茶價格15%;下游渠道端過度依賴傳統經銷商,某紅茶品牌2023年電商渠道營收佔比不足10%,遠低於新式茶飲企業的60%-70%。但從客觀上來説,資本市場的遊戲規則是講究「規模效應」與「持續增長」的,而茶產業的自然屬性決定了其「重資產、長周期」的特徵。

  中國茶葉招股書里透露的市佔率數據堪稱慘烈——黑茶1%、烏龍茶1.89%、白茶0.57%。在萬億級茶葉市場里,這暴露了行業根本性矛盾:有品類無品牌,有文化無規模。即便背靠中糧渠道,也無法解決茶葉消費場景碎片化、產地分散化、用户老齡化三大痛點。

  中茶核心品類普洱茶的金融屬性正在褪色。對比大益茶價格指數從2021年高點暴跌60%,中國茶葉16億元存貨中陳年普洱佔比可能已成定時炸彈。當「越陳越值錢」的預期逆轉,整個商業模式都需要重構。

  值得玩味的是,在中茶終止IPO同期,中糧旗下另一平臺中國食品(0506.HK)正在加速飲料業務整合。或許對中糧而言,與其讓傳統茶葉業務獨立上市,不如將其裝入港股平臺做資產置換,畢竟港股對消費股估值邏輯更寬容。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