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全球資本向東流 上海面向未來打造投促「引力場」

2025-03-26 00:01

由創新驅動的中國資產價值重估,成為全球市場共識,上海這一世界觀察中國的窗口,進一步推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一攬子「上海機遇」,成為全球投資者佈局未來的首選地。

3月25日,2025上海全球投資促進大會暨「投資上海」活動周開幕式舉行,上海市市長龔正在致辭中説,上海是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是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羣的核心城市,是世界觀察中國的重要窗口。上海正以加快建設「五個中心」為主攻方向,持續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大力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打造世界級高端產業集羣;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全力打響「投資上海」品牌,持續打造一流營商環境。上海願以開放的胸懷擁抱全球,以創新的思維開拓未來,以包容的氣度共謀發展,歡迎海內外企業到上海投資興業、成就事業、實現夢想。

在上海,佈局未來,是會場內外全球投資者頻頻提及的關鍵詞。

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在大會上表示,上海是全球企業佈局未來的首選地。此時,他佩戴一副StarV Air2智能眼鏡,全程「脱稿」演講,這副眼鏡的核心技術研發團隊及核心供應鏈都在上海。安永大中華區業務主管合夥人畢舜傑則對第一財經表示,在上海這樣的創新樞紐,投資者獲得的不僅是市場準入,更是參與定義未來的機會。

錢往哪兒去,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全球投資者的選擇。

大會上,共有21個重點產業項目落地,主要聚焦先進材料、集成電路、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綠色低碳等領域。而在2024年,上海落地億元以上項目1925個、總投資超1.1萬億元,其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和重大優質項目佔40%。

提前佈局未來

3月17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佈最新經濟展望報告,將2025年世界經濟增長預期由3.3%下調至3.1%,2026年世界經濟增長預期由3.3%下調至3%。

而此時,全球資本市場「東昇西降」交易升溫,由AI大模型、人形機器人等中國創新所激發的積極情緒進一步向更多行業擴散。

「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加的今天,上海的競爭力不僅來自提前佈局的‘國際視野’,更有不斷加碼的‘中國機遇’。」畢舜傑對第一財經表示,上海作為全球資本佈局的核心樞紐,其吸引全球投資的競爭力不僅源於單一要素的積累,更體現在營商環境、前瞻性政策、產業生態、人才密度、金融服務能級以及雙循環樞紐功能等優勢方面的深度融合。

作為上海十大優秀全球招商合作伙伴之一,安永在過去一年,推動涵蓋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專業服務等重點產業領域的十家外資機構意向落户上海。

畢舜傑告訴第一財經,近年來,中國在人工智能、綠色科技、5G通信、數字經濟等戰略新興領域實現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在全球範圍內創造了豐富的投資機遇和創新生態。特別是DeepSeek等本土AI企業取得技術突破后,國際投資者的關注焦點正在發生深刻轉變,從傳統的「成本優勢」轉向更具價值的「技術、政策、市場」並驅的協同生態。

這一轉變催生了良性的發展循環:技術突破吸引資本加持,資本助力加速市場驗證,而廣闊的市場空間又為技術創新提供持續動力。這種從技術研發到商業變現的閉環,為投資者提供了獨特的價值增長曲線。

「任何一家電梯公司如果不在上海進行投資並取得市場成功,都稱不上真正的成功。」奧的斯全球公司董事長、首席執行官兼總裁朱蒂·馬克斯(Judy Marks)表示。

朱蒂·馬克斯(Judy Marks)表示,上海擁有超過35萬臺電梯,是世界上存量在用電梯數量最多的城市,因此也擁有世界上規模領先的電梯持續維保服務市場。

除了廣闊的市場,朱蒂·馬克斯表示,上海以擁有大量高素質人才而聞名,能滿足創新業務需求,是研發中心的理想投資地。

此外,上海還以推動技術試點項目的政策而著稱。在電梯按需維保方面,上海是中國首批試點城市之一。「我相信,接下來當我們的全球研發中心在人工智能+按需維保場景上取得技術突破的時候,上海也將是我們採取試點的理想城市之一。」

上海是外資企業進入中國的首選地,今年以來,已有多家跨國企業宣佈加碼佈局:豐田汽車公司宣佈在上海獨資設立雷克薩斯純電動汽車及電池的研發和生產公司。德國光電行業巨頭蔡司宣佈在上海購地自建大中華區總部綜合園區。

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高地,上海的諸多開放舉措,也成為全球投資者的發展機遇。勃林格殷格翰(BI)中國生物製藥業務負責人臧雨果對第一財經表示,位於上海的勃林格殷格翰生物製藥生產基地,已具備參與中國正在推進的生物製品分段生產改革試點的條件。「我們也正在積極和一些國內創新葯企進行討論,希望以新的生產模式,加快創新葯品惠及廣大患者。」

2025年是BI進入中國市場30周年。臧雨果説,BI始終將中國視為重點市場與創新高地,過去五年在華研發投入已超33億元,計劃未來五年達約50億元。

李書福也表示,吉利控股集團早在20年前便選擇了上海,上海早已成為吉利科技轉型與全球化戰略的「加速器」。「未來,吉利將持續加大在上海的投入,聚焦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醇氫生態等前沿領域,助力上海打造全球領先的汽車產業創新生態集羣。」

按圖索驥的機會

隨着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深入發展,新的「技術—經濟」周期正在醖釀,上海又將為全球投資者提供哪些佈局未來的機會?

大會上發佈的2025上海重點產業佈局圖,給全球投資者劃了一串重點:前瞻部署的10條重點產業鏈、首批「市區協同」千億產業集羣、14個區級主導產業特色賽道集聚區。

目前,上海前瞻部署的10條重點產業鏈(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一代電子信息、時尚消費品、新能源及綠色低碳、先進材料、軟件和信息服務),已全面形成四大萬億級產業集羣(電子信息、汽車、高端裝備、軟件和信息服務),為全球投資者打造最具競爭力的產業生態圈。

去年9月上海發佈的首批11個「市區協同」千億元級產業集羣,規模在千億基礎上持續壯大,同時,產業基金、平臺機構、高校科研院所、扶持政策等產業生態不斷完善,產業集聚度和創新濃度持續提升。

此次,上海又發佈了14個區級主導產業特色賽道集聚區,涉及新一代電子信息、超高清視聽、人工智能、低空經濟、智能軟件、機器人及高端裝備、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同時為企業提供1500萬平方米「築巢空間」、500億投資的37個「引鳳場景」,面向全球揭榜掛帥,廣納全球優質企業與創新資源。

作為全球投資者的重要參考,上海從2018年率先發布第一版產業地圖以來,已經過去了7年。這期間,上海持續保持戰略敏捷,不斷優化前沿技術和未來產業佈局,營造更好產業生態,推動新增投資在鏈上匯聚,在集羣中發展。

本次大會落地項目之一的上海超導董事長馬韜告訴第一財經,上海推動高温超導產業始於2011年,當時材料從製備到應用都不完善,但是上海就開始佈局做產業了,體現出很強的預判性。目前,上海有全球運行時間最長的超導電纜應用項目,並在打造核聚變未來產業,上海超導是這些未來產業的材料底座。

「以往我們的產業地圖,藍圖多一點,今年的產業地圖既是規劃的藍圖又是施工圖。」上海市經信委綜合規劃處處長陳斐斐對第一財經表示,築巢空間是這些重點的區域今年要拿出來實實在在招商的空間,重點場景都是實實在在的市場投資機會,向創新創業者開放一個市場投資的清單。

而按圖索驥,全球投資者也得以精準定位到適合自身發展的空間、生態和產業鏈當中。

讓年輕人挑大樑

作為深度鏈接全球的國際大都市,上海高水平對外開放高地建設、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實力,使其成為年輕人創新創業的樂土。在這里,每天有超過2000家企業註冊成立。

「上海科創資源豐富,是年輕一代創新創業的熱土。我們瞄準新領域新賽道,鼓勵更多年輕人在產業創新中‘挑大樑、當主角’,在城市發展中‘創大業、展宏圖’。」上海市投促辦(市經信委)主任張英説。

上海御風未來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謝陵告訴記者,在中國從事「空中出租車」eVTOL研發並實現首飛的5家公司里,有4家是在上海誕生的,上海是國內eVTOL企業最為集中的城市,企業間的互動合作能夠促進技術成果快速轉化,加速產品迭代和創新。

「eVTOL產業鏈與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航空產業鏈具有高度關聯性,可利用動力電池、電控、通信、動力分佈技術,支撐eVTOL在航空電動化領域‘彎道超車’。」他説。顯然,在以上海為中心的新能源汽車「4小時產業圈」,不僅幫助特斯拉在中國實現了本土化率超過95%,也為eVTOL形成了一個高效協同的產業集羣。

日益完善的產業生態為年輕人提供了更有競爭力的創新環境的同時,上海聚焦產業新要素,為海內外投資者、創新創業者提供極強的綜合成本優勢。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創新創業與戰略學系主任、教授郭斌撰文稱,技術創新不僅需要發展技術本身,還需找到合適的應用場景,並解決成本和品質穩定性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既依靠企業自身,還需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資源。

成本是企業發展重要的考量因素,上海雖難言土地、用能等的絕對低成本,但瞄準新興產業發展需求,上海強化智算、語料、綠電、場景、平臺等創新要素供給,形成了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綜合成本優勢。

3月17日發佈的《上海市促進服務業創新發展若干措施》提出,每年設立一定規模的算力券、模型券、語料券,支持初創型企業、創新企業平臺、專業服務機構等優惠使用智能算力、語料庫等資源。若干措施還提出了一系列降低融資成本的舉措,比如「支持人工智能企業將算力和語料作價入股開展多元融資」。達觀數據創始人陳運文告訴記者,該公司每年租用算力達千萬元,此前都是把算力用於增信,通過銀行授信方式融資。一旦允許作價入股,他表示,這會對科技企業發展帶來幫助。

不僅如此,在上海市工業勞動生產率排名全國城市第一、製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連續15年排名全國第一的基礎上,近年來上海瞄準企業關心的投資成本、直接成本、融資成本、轉型成本等重點領域,實施一攬子降本增效舉措。

2024年5月出台的工業降本增效「17條」,上海為工業企業降低用能、土地、貸款等成本超520億元,其中用電成本下降8%,用地成本下降7%。「今年我們還將加大力度,在去年基礎上再降百億元。」張英説。

與此同時,上海還通過全面優化投資促進服務,打造國際一流投資環境、營商環境,降低市場主體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支持全球企業在上海投資展業。

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全面推進,打破了過去各地拼土地、拼税費、拼補貼的「內卷式」招商格局。上海進一步引領了投資促進模式之變,構建起「1+6+20+X」投資促進工作體系,形成全市招商網絡「上下貫通」工作格局。

對企業而言,則意味着從招商引入到項目落地,再到高效審批與服務升級,企業可以快速融入城市發展,實現茁壯成長。

張英表示,上海正加快構建「3公里中小企業服務圈」,面向新興領域、未來產業的「高估值」「種子型」中小企業,建立獨角獸、瞪羚企業潛力庫,分級分類精準施策;同時,推動更多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直達快享,更好助力各類高成長企業向「新」而行、向「專」發展、向「特」發力、向「高」成長。

除了給企業量身定製的支持,在去年設立總規模1000億元的三大先導產業母基金和未來產業基金基礎上,上海今年又推出2個500億級基金。其中,產業轉型升級二期基金為處於成長期和成熟期的先進製造業企業提供助力;國資併購基金矩陣,則涉及國資國企改革、集成電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民用航空、商業航天、文旅消費等領域。

華興資本首席執行官王力行對第一財經表示,華興資本與這兩個基金都有深度合作。此前華興資本上海總部已投資40家企業,投資規模超40億元,未來還將在人工智能尤其是具身智能方面加大投入。

讓企業獲得匹配的資源,解決必需的難題,看到發展的前景,這是上海始終強調的「客户」思維,也是實現企業「引得來、留得住、成長好」的通盤佈局。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