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夜讀 | 不吹不黑,客觀地聊聊印度股市的投資機會

2025-03-25 23:46

相關機會:MSCI印度ETF$INDA 、 印度收益ETF$EPI 、印度50ETF $INDY 

全球第四大市場

印度股市的市值規模全球第四,僅次於美股、A股和日股市場,是全球配置繞不開的國家。

雖然是新興市場,印度股市的走勢特徵更類似於美股納指,從2000年以來的25年漲了15倍,年化收益11.5%,典型的成長性市場,而且非常穩健,K線向右上方不斷延伸,25年只有5年是下跌的。

印度股市的估值看上去也比較高,用巴菲特指數來看,上市公司總市值與GDP之比,近兩年上升到100%左右,也是全球僅次於美國。

一般規模大的市場,層次也比較多,就像用上海北京和西部縣城去描述中國,都會以偏概全一樣,有人印象中的印度還是那個非常落后、所有人擠在火車上的「神奇阿三」,有些人知道印度的IT外包服務非常發達,但僅此而已,還有些人認為印度正像20年前的中國一樣發展製造業,是中國的最大威脅……,然而這些都只是印度經濟的一部分。

想要投資一個你不熟悉的國家的股市,你首先要了解這個國家的經濟的基本特點,「全球配置巡禮」系列文章,每篇帶你瞭解一個國家經濟最大的特點,不需要全面介紹,但一定是這個國家投資的核心邏輯和核心資產。

就像外資投中國,首先買的是茅臺、寧德時代、比亞迪,騰訊阿里拼多多,這一類就叫「核心資產」,我們投資印度股市,首先投資的是什麼呢?

印度的服務

關於「投資印度」有一個説法,印度是20年前的中國,這個對比本意是説印度經濟處於快速發展的階段,可給人的感覺卻是印度也複製中國20年前工業化的過程,但這説法並不完全正確。

印度曾經是一個學習蘇聯實行計劃經濟的國家,對外則實行貿易保護主義,限制外國資本流入,導致印度經濟長期停滯,特別是製造業。

在1991年經濟危機之后,印度纔開始推行經濟改革,實行市場自由化,鼓勵私營經濟發展,逐步擴大對外開放程度,實現貨幣在經常項目下的自由兑換,讓印度的GDP水平從3~5%以上升到6%以上。

看上去跟亞洲大部分經濟體現代化轉型很相似,但印度經濟發展有一個很奇特的地方——跳過第二產業,跳過工業化階段,直接將第三產業作為核心支柱產業。服務業成為印度經濟最主要的拉動項,佔GDP的比重達55%,而且這個趨勢在加速,印度服務業近幾年增速在8%以上,高於全球服務業。

圖片

看到這兒,可能熟悉中國經濟結構的讀者會質疑,中國的服務業佔GDP比重也在55%左右,為什麼中國被認為是「製造業為主」,而印度被認為是「服務業為主」呢?  

首先,大部分國家GDP的服務業佔比都高於製造業,中國自然也不例外。但中國製造業佔GDP比重長期維持在27%-30%,是全球製造業產值最大的國家,製造業產能是為全球而不是國內準備的;

相比之下印度製造業佔比一直徘徊在14%-17%之間,在全球製造業供應鏈中的地位較弱,且主要爲了滿足國內消費市場。  

更重要的是,兩國的服務業結構上的差異,中國的服務業主要由物流、零售、金融、房地產等行業構成,大部分直接服務於製造業,即「生產服務業」,仍然體現了以製造業為核心的特點。

而印度的服務業以IT、軟件外包、呼叫中心、金融服務為主,與全球經濟結合緊密,與本國製造業關係弱,真正的「核心經濟部門」。  

還有,中國製造業人口超過1億,是全球製造業就業人數最多的國家,是就業的核心行業,而印度大部分勞動力仍然從事農業和低端服務業,可以認為沒有大規模的產業工人階層,也體現了「服務業為主」的特點。

所以準確的説,中國製造,供應全球,印度服務,服務歐美。  

應該説,中國選擇了大部分新興經濟體的發展路徑,先利用人口優勢發展製造業,再升級第三產業,只不過,中國把這個道路做得太極致,成為「世界工廠」,走自己的路,讓后人無路可走(也讓自己無路可走,提振消費異常困難)。  

而印度想彎道超車,於是跳過了工業化,直接依賴IT外包等服務業出口,導致到現在也沒有經過完整的工業化階段。

為什麼印度選擇了一條與衆不同的道路呢?

首先,印度起步階段就出現了重工業基礎差的問題。

以中國為例,雖然成為「世界工廠」是改革開放后的事,但中國民族工業的建設從20世紀初就開始,上海30年代是亞洲僅次於東京大阪的工業中心,是全球紡織化工生產基地,東北有着完整的重工業體系,再加上五十年代的重工業化,到改革開放前,中國已經有了完整的工業體系。

所以,表面上看印度「改革開放」前跟中國同樣有計劃經濟下國有企業效率低下的問題,但印度從未能形成完整重工業產業鏈。

其次,印度因為土地制度複雜,企業難以大規模建廠,並導致基礎設施落后,物流成本高,難以承接大規模製造業。再加上勞工法律嚴格,解僱員工困難,企業不願僱傭大量工人。

其實這些問題,中國改革開放之初也有,但印度政府無力解決這些問題,導致印度改革開放后,外資首先進入的不是製造業,而是IT、金融、外包服務等行業,這些行業對基礎設施要求較低,導致印度逐漸偏向發展服務業。

再次,印度是世界上英語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發展服務業出口有先天的語言優勢,人員培訓成本比較低,歐美科技公司紛紛將外包IT和客服業務移到印度以降低管理服務成本,這一優勢讓印度誕生了Infosys、Wipro等全球IT外包巨頭。

最后,印度的高等教育體系較強,培養了大量軟件工程師,建立有全球競爭力的IT人才體系,而低端勞動力被農業所困,就業傾向上有點「高成低就中不靠」,無法穩定向製造業輸送足夠的人力資源。

中國人對服務外包的模式比較陌生,實際上,印度的服務業,就像「中國製造」一樣,已經對歐美人的日常生活產生了深遠影響。

超過50%的財富500強公司都將其IT和客户服務外包給印度,七巨頭們都在印度設有大型研發中心,僱傭數萬名工程師,硅谷的大量高管直接來自印度。

美國人撥打大部分公司的客服熱線,接電話的客服都來自印度。

美國人拍了一張X光片或MRI,下班后,剛好是印度上班的時間,被醫生查看並診斷,第二天早上再把報告發送給美國醫生。

超過30%的美國公司,將財務后臺工作外包到印度。美國很多中小企業的財務報表、税務申報、工資單處理,都是印度人完成的。

許多美國學生通過在線教育平臺,由印度教師遠程教授數學、物理、編程等課程,超過40%的美國大學生使用了印度提供的在線輔導服務,特別是數學和計算機科學課程。

中國製造因為無處不在的商品標籤,而被美國人警惕,但「印度服務」正無形地滲透進美國普通人的生活。

説到外商投資,大家都會想到工廠、外資辦公室和老外高管,但美國對印度服務的投資是無形的,將客服中心建到印度,或者財務服務外包到印度,這表面上是服務貿易,其實都是一種外商直接投資,因為你很難再把這個服務遷回美國境內。

所以「印度服務」和「中國製造」一樣,已經成為無法替代的產業,讓印度經濟深深地嵌入歐美服務業。

當然,印度作為全球第一人口大國,不可能只靠服務業外包來發展經濟,服務業更大的空間是有錢了之后才容易發展的,是一個內需型行業,印度經濟過於依賴服務出口,實際上是有點畸形。

所以,莫迪政府在2014年9月提出了「印度製造」,希望吸引外資來印度投資製造業,目標將印度製造業產值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25%。

印度做到了嗎?

印度的製造

印度製造的口號提出后,從2014年到2022年,印度製造業佔GDP的比重反而從15%下降至13.4%。

主要的原因還是這些年全球IT服務外包行業發展太快了,印度的優勢過於明顯,導致製造業佔比反而下降,但製造業確實有自己的問題。

Quora上有老外問,為什麼印度也是人口大國,卻沒有像中國那樣發展製造業?

有回答把中印高速公路圖拿出來對比,非常直觀,就像「紗窗比漁網」,回答說:只要印度高速公路的密度有中國的一半,也可以建立製造業。

但高速公路可能只是製造業發達的結果,如果沒有那麼多的貨運量,誰會去建高速公路呢?三駕馬車中,印度投資佔GDP的比重一直較低,遠低於消費,這就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過程。

圖片

表面上看,印度人口眾多,而且年輕化,勞動力成本低,土地資源豐富,國際關係良好,是美國在亞太的盟友,非常適合發展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然后再逐步升級,複製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道路。

但現實是,一國的發展方向往往受歷史影響,而非僅僅由現實的資源決定,印度的製造業很難發展,原因更多是社會文化層面的。

首先,印度雖然人多,但整體勞動參與率相對較低,導致實際勞動力供給大打折扣,2022年印度總體勞動參與率為51.7%,其中女性勞動參與率僅為27.2%,顯著低於其他國家。

勞動參與率是指就業人口和失業人口的總和與勞動力人口之比,中國整體和女性勞動參與率分別為75%和64%。所以,印度雖然勞動人口比中國多了11%,但實際能用的勞動力反而不及中國。

特別是女性的就業意願不足,影響更大。富士康前幾年轉移蘋果手機產能,在印度的工廠大幅增加生產規模,就遇到了這個問題。

現代製造業的很多行業更適合女性工作,她們在靈巧度、精細化和服從管理上,有更大的優勢。但富士康的手機生產線在印度招聘女工不利,即便改善女工的住宿條件、提高工資待遇,仍然難招到足夠的數量,特別是已婚女性,僅佔2%,工廠難以在短期內達到蘋果所期望的生產能力,不得不將一部分產能又移回中國。

已婚女性往往承擔更多照顧家庭的責任,無法滿足製造業紀律性的要求,這實際上體現了印度男女不平等對發展製造業的阻礙,很多人可能無法意識到,中國解放后的婦女解放運動,宣傳「婦女能頂半邊天」的思想,對於改革開放后發展製造業,有非常大的幫助。

另外,印度種姓製度造成招聘和員工管理上的麻煩、文化水平較低導致勞動力技能不符合製造業要求,這些社會文化層面的因素都導致了製造業難以發展。

其次,印度人對製造業的就業意願也比較低。

一般而言,製造業總是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如紡織業和服裝製造業開始,但印度的這些行業普遍面臨招聘不足的問題。服務業的收入一般高於低端製造業,而且勞動強度和工作環境相對較好,又在大城市,吸引了一些有文化的印度青年——先發展了服務業,自然導致製造業缺乏吸引力

中國現在也出現了這個問題,很多年輕人寧願送外賣,也不願意到工廠打工,實際上兩者的收入差不多,印度的服務外包的工作環境和社會地位可比送外賣好多了。

最后,印度的營商環境複雜,也導致外商投資製造業舉步維艱。

印度引入外資是典型的「寬進嚴管」,表面上沒有什麼限制,連電信業外資都可以投,實際上,官僚主義、腐敗和行政司法效率低下,對製造業投資造成極大的麻煩,印度税務體系複雜且透明度低,一旦出現税務合規問題,就會出現罰款,幾乎所有進入印度的跨國企業都吃到過天價罰單。

而且,印度央地關係也比較複雜,中央政府當然是歡迎製造業投資,但是地方上的聯邦政府有自己的價值觀,就會出現相比不需要政府配套的軟件業和服務業,有點歧視製造業投資的現象。

所以説,一國的經濟發展很容易陷入「路徑依賴」,一旦一開始選擇了某一個發展方向,無論是「好」還是「壞」,后面都會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無法重來。印度服務業越發達,政府就越不願意投入製造業所需的基礎設施,路橋港口落后,電力供應不足,工業用地緊缺,民眾也不願意進入工廠,製造業就更難發展,形成惡性循環。

舉個例子,印度不但軟件行業強,管理專業也全球有名,不但輸出IT人才,也輸出管理人才,這跟服務業發達有關。

服務業本質上是管理人,服務外包核心競爭力是「管理能力」。印度公司在為全球巨頭提供運營管理支持的同時,在流程管理、項目管理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印度企業通常具有很強的靈活性,能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快速做出反應,非常符合服務業的特點。

結果是印度管理人才比較豐富印度公司從管理者到普通員工都很能説,甚至思辨能力很強(這跟印度文化也有關),但由此帶來的缺點是實干力不足,在中國人看來就是「高不成,低不就」。

跟印度管理人員接觸后,你會發現他們的能力跟製造業很不匹配,重流程管理和項目管理,輕技術進步和成本控制高大上的管理思想不匹配印度落后的生產力,這就是路徑依賴,跟他們缺乏製造業基礎有關。

相比而言,中國的企業對技術創新非常關注,內部管理往往比較粗放,這是因為在中國這種極度內卷的競爭環境中,精細化人性化管理效果有限,而成本極度控制和創新野蠻生長,纔是真正的生存之道。

管理上的偏頗,同樣導致了印度的製造業技術水平滯后,企業普遍缺乏創新能力,成本沒有全球競爭力,這些印度製造業面臨的根本問題,都與社會文化心理有關,不是幾年十幾年內能改變的。

印度製造的轉折點出現在2018年的中美貿易戰,以及全球公共衞生事件之后,很多跨國公司開始進行多元化的生產基地,印度通過提供優惠政策,和東南亞一起,成爲了全球供應鏈重組的受益者。

印度軟件業也出了一把力,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製造業的數字化轉型,提高了生產效率和全球競爭力。

所以2022年以來,全球製造業景氣有所放緩,而印度製造業PMI基本維持在55左右。

但懂王政府的上臺,到處揮舞關税大棒,對盟友也不客氣,很可能再度讓「印度製造」的夢想成為泡影。

實際上,印度要發展製造業,不能過度依賴外資和出口,印度製造真正的依靠,在自己的手上——那就是印度現有的龐大的中產消費市場,以及全球第一的人口基數藴藏的消費潛力,這也是大量中國和歐美的企業寧願在印度接受不公正待遇,也要投資印度的原因。

風險提示: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亦可跌,更可變得毫無價值。投資未必一定能夠賺取利潤,反而可能會招致損失。過往業績並不代表將來的表現。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之前,投資者須評估本身的財政狀況、投資目標、經驗、承受風險的能力及瞭解有關產品之性質及風險。個別投資產品的性質及風險詳情,請細閲相關銷售文件,以瞭解更多資料。倘有任何疑問,應徵詢獨立的專業意見。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