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3-25 17:46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來源:今晚吃基)
文 | 基哥
廣州的公募基金,本來就不多。
在屈指可數的廣州公募里,金鷹基金是個很獨特的存在——
成立時間很早(2002年就成立了),但資產管理規模一直排名靠后,跟同城的易方達基金、廣發基金,完全不在一個水平線上。
現如今的金鷹基金,是怎樣的呢?
不妨看看它的股東現狀:
金鷹基金的第一大股東——東旭集團,目前處於財務危機的狀態,公開信息給了它明確的標籤:失信被執行人、被執行人、股權凍結。
鉅額資金佔用,東旭集團還能玩得轉嗎?
截至2025年3月23日,來自中國執行信息公開網的信息表明,李兆廷新增了3項被執行信息,涉及的總金額高達5.2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其累計涉及的被執行案件現已突破14起,涉案金額總計超過13億元。 更為嚴峻的是,李兆廷被指通過違規手段,對上市公司資金進行了大規模佔用,金額驚人地達到173.91億元!
這其中,ST旭電(原東旭光電)被佔用資金為95.95億元,ST旭藍(原東旭藍天)被佔用資金為77.96億元。
看看整個過程吧:
ST 旭電:2024 年 7 月 5 日,東旭光電披露公告稱,截至 2023 年 12 月 31 日,東旭集團及其關聯方非經營性佔用公司資金余額高達 95.95 億元,佔公司當期經審計淨資產的 45.64%。河北證監局決定對東旭光電及東旭集團採取責令改正的行政監管措施,要求所有佔用資金在六個月內歸還。因受控股股東佔款拖累,ST 旭電觸發面值退市機制,於 2024 年 9 月 20 日被深交所決定終止公司 A 股和 B 股股票上市。
ST 旭藍:2024 年 7 月 5 日,ST 旭藍收到深圳證監局下發的責令改正措施的決定,責令要求公司非經營佔用資金 77.96 億元應在收到決定書之日起六個月內歸還。截至 2025 年 3 月 14 日,ST 旭藍披露公告稱,東旭集團非經營性佔用公司資金共計 75.27 億元,清收未有實質性進展,目前未有償還的實質性方案及明確時間表。若公司未能按照責令改正要求在規定時間內清收全部非經營性佔用資金,將面臨被深交所終止股票上市交易的風險。
ST 旭藍最新的價格是:0.61元(2025年3月25日)。
所以,李兆廷的東旭集團,到底還能不能玩轉,目前確實是個大問題。
石家莊首富與金鷹基金
在李兆廷的金融版圖中,金鷹基金並不是孤立的存在。
東旭集團在巔峰時期,將戰略目光投向金融領域,通過一系列收購行動,相繼收入衡水銀行、西藏金融租賃、金鷹基金等三塊金融牌照——
「進一步完善了集團的產業佈局,構建起一個多元化的商業生態體系。」
彼時的李兆廷,據信身家一度超280億元,穩坐石家莊首富之位。不得不説,身為資本市場的資深弄潮兒,他展現出非凡的商業才能:
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便將原本一家鮮為人知的玻璃製造設備生產商,成功打造成一個龐大的商業帝國——東旭集團。從2009年開始,李兆廷接連掌控東旭光電、東旭藍天和嘉麟傑三家上市公司,業務版圖橫跨多個行業,資產規模突破2000億元大關。
實際上,東旭集團的主營業務最初圍繞光電顯示材料展開,隨后憑藉敏鋭的市場洞察力和果敢的決策力,逐步拓展至石墨烯、建築安裝、裝備及技術服務、新能源汽車、電子通訊產品等領域。
東旭繫上市公司接連暴雷,有知情人士也指出了其根本癥結:
」資金鍊過於緊繃,資金騰挪過甚。「
一是虛假交易網絡——以"半導體硅碳材料研發"等名義設立空殼公司,2019-2023年累計轉移資金超50億元;二是質押套現——質押ST旭電、ST旭藍股票套現97.63億元,質押率達95%,同時通過關聯交易虛增營收,如2022年虛增ST旭電收入32億元,佔當期總收入的41%。
命運多舛的金鷹基金
當然,今天我們關注的並不是東旭集團,而是金鷹基金。
看看金鷹基金的沿革,難免讓人發出「命運多舛」的嘆息——
2002年設立:2002年8月,金鷹基金獲准籌建,是自律制度下中國證監會批准設立的首批基金管理公司之一。公司註冊資本 1 億元人民幣,股東包括廣州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四川南方希望有限公司、廣州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美的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分別持有 40%、20%、20% 和 20% 的股份。
2010年股權調整:2010年,金鷹基金股權調整,股東變為廣州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廣東美的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州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東亞聯豐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別為 49%、20%、20% 和 11%。
2017年東旭集團入主:2017年11月,經證監會覈准,美的集團和東亞聯豐投資分別將持有的金鷹基金 20% 和11%的股權轉讓給東旭集團有限公司。在此基礎上,東旭集團對金鷹基金增資2.6億元,以3.377億的總出資額和 66.19% 的持股比例成為金鷹基金絕對控股股東;廣州證券保持1.23億出資額不變,但出資比例從原來的49%降為24.01%,退居第二大股東;廣州藥業持股比例從此前的20%降為9.8%,為第三大股東。
2019年廣州證券股權剝離:2019年,中信證券收購廣州證券,廣州證券擬將其所持有的金鷹基金 24.01% 股權剝離給越秀金控及(或)其關聯方。2020年1月4日,廣州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將其持有的金鷹基金24.01% 股權轉讓給廣州越秀金融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至此,金鷹基金的股權結構變為東旭集團有限公司持股 66.19%,廣州越秀金融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持股 24.01%,廣州白雲山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持股 9.8%。
金鷹基金走向何方?
實際上,在李兆廷構建的資本版圖里,金鷹基金堪稱其中相對優質的資產。
回顧公募基金子公司蓬勃發展的時期,李兆廷彼時便企圖藉助金鷹基金子公司,為自己旗下的產業輸送資金。2019年的相關報道曾透露這樣的信息,東旭集團原本規劃藉助公募牌照,為集團融資開闢便捷通道,像通過基金子公司開展非標融資、資產證券化(ABS)等業務。
另據公開信息披露,東旭集團曾嘗試過兩條獲取資金的途徑。
其一為利用公募產品認購債券,然而這一方式有着嚴格的條件限制,即發行債券的主體需具備高信用評級。但隨着東旭系企業的信用風險逐步顯現並不斷加劇,這條路實際上已基本行不通。
其二是藉助基金子公司進行非標融資,不過,由於淨資本監管的約束,這種方式的操作空間極為有限。即便理論上存在通過設計複雜交易結構,試圖繞道監管開展業務的可能性,但最終李兆廷的這一融資計劃也未能如願達成 。
還有一些信息頗值得玩味:
東旭集團入主金鷹基金后,金鷹基金隨即陷入了因民營資本玩家主導而引發的治理矛盾之中。時間回溯到2019年,金鷹基金內部爆發了股東方與職業經理人之間的激烈衝突事件。
當時,時任國開泰富基金總經理的楊波,公開指責金鷹基金時任總經理劉志剛「對抗股東」 。有論者稱,矛盾的根源很可能在於東旭集團試圖藉助金鷹基金子公司開展關聯融資業務,而管理層對此予以抵制。這一抵制行為從側面反映出,東旭集團的此類操作極有可能涉及違規風險,也凸顯了公司內部治理層面存在的嚴重分歧。
直至2022年,隨着姚文強擔任金鷹基金董事長,周蔚出任總經理,金鷹基金的經營管理局面才逐漸趨於穩定。然而,好景不長,由於A股市場持續處於調整態勢,金鷹基金的發展勢頭被驟然打斷,陷入了停滯階段。
在2023 - 2024年期間,金鷹基金儘管發行了多隻產品,但仔細觀察會發現,這些產品大多為固收類產品,同質化現象極為嚴重。市場表現也不盡如人意,目前,其大多數產品的最新規模已滑落至5000萬份以下,無奈淪爲了業內所謂的「迷你基金」,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艱難求生。
所以,在東旭集團陷入危機后,金鷹基金將走向何方?目前實在是沒有答案。
不過,如果我們把目光投向金鷹基金的第二、第三大股東,則似乎可以期待更美好的明天。
畢竟有人説過:「廣州是公募基金的福地。」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