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金融科技子公司邁入第十年,開路者金融壹賬通如何守正出奇?

2025-03-25 16:17

作/博望財經

引言

駛過短暫的減速帶之后,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再度加足馬力。

2025年1月,中信銀行(國際)、華僑銀行集團均已在深圳設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二者分別屬於內地銀行在境外設立的金融科技子公司和境外銀行設立的金融科技子公司。

作為金融業延伸的理想跳板,無論境外銀行想進入內地市場,或內地銀行拓展海外市場,均都可採用金融科技子公司的方式進行佈局。

伴隨全球數字化浪潮的湧動,數字化力量正在重構全球金融機構新的核心競爭力。在這一過程中,中國的金融科技企業憑藉其在理念、技術和實踐等領域的探索和積累,積極推動海外市場拓展,通過金融科技海外賦能,不斷開闢發展的新空間。

在金融科技浪潮席捲全球的當下,國內金融科技第一股金融壹賬通以「科技+業務」雙輪驅動,展現了其服務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的深度與廣度。站在行業發展的十年節點回望,金融壹賬通一路以來的行進軌跡恰似一幅行業發展的路線圖,揭示着金融領域的科技服務商們前進的方向。

01

第三方客户收入佔比提升9%,縱深推進全球化戰略

為降低對母公司資源的依賴以及同業競爭對業務發展的侷限,近年來,一些金融科技子公司試圖通過加強技術創新、拓展合作伙伴關係等方式,着力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探索多元化的發展路徑,以尋求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2024年,金融壹賬通第三方客户收入為9.41億元,在總營收中佔比41.9%,較2023年的佔比提升9%,表明其收入結構進一步優化。其中,來自第三方境外客户的收入凸顯了金融壹賬通的產品優勢,及其通過深入洞察客户需求及創新合作模式與客户建立更緊密聯繫的策略的有效性。

金融壹賬通觀察到不同地區的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需求呈現出差異性。比如,部分東南亞國家正處於在線金融服務普及階段,個別東南亞國家地區的金融機構,更希望借鑑中國分佈式銀行核心系統架構,以推動當地的金融信創佈局;中東部分銀行則更關注引入中國互聯網金融的市場化運營經驗。

作為中國領先的金融科技解決方案供應商,金融壹賬通率先確立了「立足內地、通聯香港、輻射東南亞」的業務佈局。截至2024年12月31日,金融壹賬通的境外業務已覆蓋南非、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尼、阿聯酋、菲律賓、越南等全球20個國家和地區的197家金融機構。

隨着內地與香港加強互聯互通,香港在助力內地企業「走出去」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香港已有超過1100家金融科技企業,業務涵蓋多個範疇。自2022年起,金融壹賬通附屬的香港徵信公司正式被評為多家徵信機構模式下的指定徵信公司,該司將繼續專注於產品開發、系統建設,並不斷探索大灣區的商機。

東南亞六國擁有逾6億人口,其中30歲以下的年輕人佔比70%以上,疊加快速增長的數字經濟與日益開放的市場環境,其已成為全球金融科技企業眼中的「新藍海」。

金融壹賬通自2018年起就深耕東南亞市場,相繼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設立了分支機構,足跡遍佈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尼和越南等國家。

面向人民幣百億級的東南亞金融數字化轉型市場,金融壹賬通專注於針對該地區金融機構的數字化銀行解決方案,其在東南亞的客户包括3家頂級區域性銀行、12家頂級本地銀行以及2家世界頂級保險公司等。

2024年上半年,金融壹賬通成功簽約越南某頭部銀行超千萬級別的產品訂閲服務合同,更與東南亞某大型金融機構達成億元合作意向,持續打造境外合作的標杆案例。

2024年10月,亞洲最大的投資銀行CIMB菲律賓子行與金融壹賬通新加坡分公司成功簽署核心系統 All-Digital Core Banking System Co-development 續約項目的《合作意向書》,進一步深化了雙方在數字化金融服務領域的合作。

此外,金融壹賬通還與菲律賓聯合銀行旗下公司UBX簽署了「智能信貸平臺升級」項目合作意向書,滿足UBX不斷發展的線上信貸業務需求;與印尼國信銀行達成合作,通過開發一整套技術解決方案實現銀行服務的全面數字化轉型。

金融科技「出海」已成為國家金融全球化的重要戰略高地,越來越多國內金融機構陸續佈局海外業務。而金融壹賬通基於產品和技術優勢深挖客户核心需求,與客户共同研發個性化產品,不斷提升着中國金融科技的全球競爭力。

02

深化AI應用,夯實金融+服務基本盤

2015年12月,兩家股份制銀行興業銀行平安銀行先后設立了科技子公司興業數金、金融壹賬通,成為國內金融科技子公司的先驅。

自此,商業銀行佈局金融科技子公司的逐漸加快,從每年成立兩三家的速度起步和發展,至2020年達到當年新成立8家科技子公司的巔峰。截至目前,已有27家境內外銀行設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發起者也從國有銀行、多家股份制銀行等大行向城商行、農商行等區域銀行乃至民營銀行、外資銀行擴張。

2019年12月,成立僅4年的金融壹賬通在美國紐交所完成了IPO,2022年又登陸了港交所,成為首家在美國紐約、中國香港兩地上市的金融科技公司。

在初期,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以服務母行為主,主要承接母行的數字化轉型任務、數字化研發等任務。

隨着技術經驗與服務能力的不斷積累與提升,金融科技子公司藉助母公司業務、資源和經驗優勢,以市場化運營為基礎,向金融同業、地方政企提供技術外包服務,包括軟件輸出、開放平臺輸出和諮詢服務輸出等。

自成立以來,金融壹賬通持續融合豐富的金融服務經驗與科技研發應用能力,為廣大金融機構提供「科技+業務」解決方案,助力金融行業數智化轉型行穩致遠。

2024年,金融壹賬通營收22.48億元,毛利率為38.2%。研發投入為5.1億元,研發費率為22.7%。以專利指標來衡量,金融壹賬通的技術投入成效顯著。截至2023年末,金融壹賬通已公開的專利數量高達3940項,在同行中處於領先地位。

依託平安集團30多年金融行業的豐富經驗及自主科研能力,金融壹賬通向客户提供「橫向一體化、縱向全覆蓋」的整合產品——包括數字化銀行、數字化保險和提供金融科技數字基礎設施的加馬平臺,以「技術+業務」為獨特競爭力,幫助客户提升效率、提升服務、降低成本、降低風險,實現數字化轉型。

金融為本,科技為用。作為當下應用最廣泛的技術,人工智能正賦能金融壹賬通的各領域解決方案持續升級。

在數字化銀行板塊,金融壹賬通通過AI應用不斷提升產品智能化及便捷化,支持業務簡化及業務主動合規。其AI房抵貸解決方案「金捷盈」,可執行智能盡職調查、智能風險管理及運營任務,將客户經理產能提升約6倍,並在1天內完成貸款審批。

在數字化保險板塊,結合AI及先進分析能力,金融壹賬通的端到端數字化產險解決方案讓承保流程數字化及自動化,涵蓋風險預測、成本管理及風險控制的核心職能。

數字基建平臺加馬憑藉AI坐席系統、智能面審等解決方案幫助金融機構顯著降低人力成本,提升效率。

為適應新階段的戰略需求,金融壹賬通也調整了高管陣容——2025年2月履新的董事長兼CEO陳當陽,是從平安系內部成長起來的技術派少將,將以數字化轉型實績為金融壹賬通奠定「技術」底盤;而2024年10月空降的總經理唐嘯則攜國有大行與股份制銀行金融科技子公司的紮實履歷與20余年從業經驗,有望為金融壹賬通構築起深厚的「業務」護城河。

03

私有化背后:戰略價值重估

2025年3月,金融壹賬通收到中國平安旗下鉑煜有限公司的私有化要約,建議收購價2.068港元,溢價超70%。截至3月21日收盤,金融壹賬通港股股價已回升至1.72港元,較年初上漲145.7%,美股股價較年初上漲170.4%,顯示市場對私有化的積極反應。

這一動作絕非簡單的資本套利,而是對金融壹賬通被低估的數字化基建能力的價值重注。

作為一家2B金融科技服務商,金融壹賬通的估值體系與其商業模式、技術實力、客户基礎存在錯配,導致其股價自2019年紐交所上市以來波動較大,長期低於其內在價值。

這背后是二級市場對2B科技公司的認知偏差,相較於消費端業務,面向金融機構的數字化改造拓新難度較大,需要較長的客户培育與轉化周期,也對應着較長的盈利周期。但一旦達成合作后,客户的復購率也更高,這要求企業在市場培育和技術研發上持續投入以打造標杆案例。

但這種「高客户粘性但慢現金流」的商業模式與上市公司的利潤考覈機制與資本市場的及時回報訴求存在着一定的衝突,財報披露壓力也侵蝕着金融科技企業的戰略定力。

當公開市場無法為「數字基建」的長期價值買單,金融壹賬通的股東便選擇用真金白銀重注未來。

私有化后,金融壹賬通有望擺脫上市公司的短期業績披露壓力,將資源集中於核心業務的長期發展,為未來的業務整合或國際化戰略鋪路。

結語

從以AI深度賦能金融全鏈條,到海外的市場攻城略地,再到私有化帶來的資本變局,金融壹賬通的每一步棋,都在為中國金融科技的時代樣本寫下新註腳。

通過AI賦能的解決方案,從數字化銀行到保險全流程優化,再到智能化基建平臺的搭建,公司不僅夯實了服務金融機構的核心能力,更以管理層的迭代為引擎,持續強化技術與業務的協同創新。

全球化佈局的縱深推進,尤其是對東南亞「新藍海」市場的精準切入,印證了其以本土經驗賦能國際市場的遠見。

而私有化進程的啟動,或將為其掙脱短期資本束縛、聚焦長期價值創造提供關鍵跳板,助力其在技術研發與資源整合中輕裝上陣。

展望未來,金融壹賬通有望憑藉紮實的技術積澱與靈活的私有化架構,進一步鞏固其在金融科技賽道的領先地位。若能以東南亞為支點,撬動更廣泛的海外市場,同時深化與母集團中國平安的生態協同,有望成為全球金融數字化浪潮中不可忽視的中國力量。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