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2024 年生物製藥融資數止跌增長 上海站C位

2025-03-25 14:02

近年來,尤其在新冠疫情后,全球健康意識顯著提升,創新葯研發和生物技術商業化進程進一步提速,吸引了大量風險投資、私募股權、跨國藥企及戰略投資者的關注。

從一級市場的融資情況來看,2024年國內生物製藥行業不如前幾年熱門,總融資金額496.95億元,同比下降9.3%;融資事件數量增長了11.8%,結束了連續兩年的下滑態勢。

我們還將重點關注那些快速融資的創新葯企,獲得新融資的醫藥獨角獸。

2024年生物醫藥行業投融資情況

根據IT桔子數據統計,國內生物技術與製藥行業近十年融資呈現「緩慢爆發后階段性調整」的鮮明軌跡。

2015年至2018年,融資事件從162起穩步增長至337起,融資金額也從98.56億元增長到415.83億元,資本逐漸加碼。2020年融資事件數量大幅增加至 488起,較2019年增長了46%,融資金額更是躍升至1053.78億元,同比增長153%。

2021年生物製藥行業融資達到了近十年頂峰,共發生了773起融資事件,融資總金額高達1358.69億元。這一階段的暴漲主要得益於政策紅利(科創板開放、港交所新政)和新冠疫情催化的疫苗研發熱潮。

之后幾年行業有所降温,2024年融資事件回升至551起,融資金額降至496.95億元,較峰值縮水超60%。

2024年國內生物技術與製藥行業的融資輪次分佈顯示出「早期火熱、后期謹慎」的特徵。

其中,A輪融資以247次、45%的比重佔據絕對主導地位,資本集中押注已完成初步技術驗證、需推進臨牀試驗或規模化生產的項目。

天使輪以佔比18%緊隨其后,不過,生物製藥種子輪融資僅有7起,極為稀少,佔比1.3%。

現階段純概念階段的製藥項目融資困難,對於種子/天使階段而言,資本重點關注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技術轉化項目,例如由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中國藥科大學教授及校友聯合創立的「合珀生物」,由唐力教授團隊聯合晶泰科技共同創立的「萊芒生物」。這類投資標的背靠教授團隊,科研實力雄厚,已初步形成研究數據、專利壁壘。

而后期融資明顯遇冷——C~E輪合計佔比僅11.3%,行業面臨臨牀高失敗率與商業化壓力,如CAR-T療法因療效未達預期或醫保降價導致后期估值承壓。

戰略投資佔比9.3%,大型藥企通過注資鎖定創新葯物研發技術,例如民生藥業、安必生製藥戰略投資「博悦生物」。

整體來看,資本集中押注A輪項目,反映對技術中期轉化的信心,但也暴露后期商業化能力不足的短板。未來行業需平衡創新與落地,避免「融資斷層」導致的資源浪費。

如圖所示,上海依託張江藥谷產業集羣、金融中心資源及政策支持,以120次醫藥股權融資事件絕對領先,成為2024年醫藥融資最活躍的城市。上海獲投代表企業有箕星藥業、澤納仕生物和昂闊醫藥。

2024年北京的醫藥融資體量僅上海的一半,北京的優勢是具有清華、中科院等頂尖科研機構,生命科學研究基礎夯實,獲投代表企業有華諾泰生物、賽特明強和知微生物。

蘇州位居年度熱門城市第三,通過蘇州工業園的政策紅利和製造優勢承接上海資源溢出,側重CDMO領域,獲投代表企業有信諾維、丹諾醫藥和齊禾生科。

深圳的醫藥投融資主要受益於深創投、同創偉業等本土活躍的投資機構積極參與生物醫藥投資,還有上市公司華大基因、微芯生物等產業龍頭的帶動下,不少基因相關創新企業落户深圳,融資活動也比較活躍。

杭州則擁有西湖大學這樣新興科研力量,形成差異化競爭力,例如元素驅動作為西湖大學未來產業研究中心的重點孵化項目,完成了近2億元的A輪融資,投資方包括杭州城投產業基金、招商局創投等。

中西部城市中,成都、南京依託區域中心地位和高校資源初步建立產業生態,武漢、廣州尚處潛力釋放期,而合肥憑藉中科大科研優勢探索細分賽道。

整體來看,長三角以上海為龍頭、蘇杭寧合協同發展的格局佔據半壁江山,珠三角則因廣州傳統產業路徑依賴顯現區域失衡。

2024年醫藥領域的核心投資方

從出手次數來看,2024年啟明創投以17次公開的醫藥投資事件領先,其投資組合覆蓋了從早期技術研發到臨牀應用的多個環節,例如基因療法開發商「奧素博新ACXEL」、化學合成生物公司「鎂睿化學」、生物材料供應商「瑞凝生物」及免疫療法研發上「和其瑞醫藥」,顯示出其對前沿技術的全面押注和對創新葯全鏈條的深度佈局。

泰瓏投資2024年在醫藥領域至少有11次出手,專注於藥物開發與產業化,尤其是在腫瘤、代謝疾病等重大疾病領域,如柯君醫藥、羿尊生物,同時通過投資泰楚生物等CRO/CDMO服務企業,強化了產業鏈的協同效應。

龍磐投資和順禧基金更傾向於早期生物技術的投資,但二者側重點略有不同。

龍磐投資偏好對顛覆性技術的發現,2024年投資了細胞治療開發商「循曜生物」和AI驅動的藥物發現平臺「溪礫科技」;而順禧基金則佈局合成生物學公司「微元合成」和計算生物學企業「深勢科技」,強調對底層技術創新的支持。

深創投的投資方向則更具國資特色,其重點佈局醫療技術的國產替代,例如投資疫苗廠商「邁科康」、核藥研發商「藍納成」和高端醫療設備「漢諾醫療」,投資更偏向於產業化落地和技術國產化,具有較強的政策導向性。

快速融資的新鋭創新葯研發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家新鋭生物醫藥公司萊芒生物在2024年內累計獲得了3輪融資。

萊芒生物(Leman Biotech Co., Ltd.)專注於腫瘤免疫治療的創新葯物研發,由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唐力教授團隊聯合晶泰科技共同創立,致力於通過免疫代謝重編程技術突破腫瘤治療的瓶頸。

其核心技術Meta 10通過增強耗竭T細胞的代謝活性,顯著提升免疫治療的響應率和療效,已在多個動物模型中展現顯著效果,並發表於《Nature Immunology》等頂級期刊。

萊芒生物2021年7月在廣東深圳成立,2024年4月,獲得了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健康研究院的千萬級人民幣投資。同年6月,公司完成5000萬人民幣的天使輪融資,由富匯創投、天圖投資、晶泰科技和雲帆科技投資聯合領投。

2024年11月,萊芒生物完成A輪1億人民幣融資,本輪融資由富匯創投領投,君熠投資和晶泰科技等跟投。

注:文/陳睿潔,文章來源:IT桔子(公眾號ID:itjuzi521),本文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億邦動力立場。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