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艾伯維再次挑起爭端,瞄準中國企業

2025-03-25 09:59

圖源:豆包 圖源:豆包

3月22日,國外一家生物技術公司Genmab發佈公告稱,艾伯維已向美國華盛頓西區地方法院提起訴訟。在訴訟名單中,包括Genmab公司、普方生物美國分部公司、普方生物的蘇州研發創新中心,以及艾伯維前員工等。

去年5月,Genmab才花了18億美元收購了普方生物的全部資產,沒想到不過一年就引來訴訟。和之前明確、專業的專利戰不太一樣,艾伯維這次語義模糊,態度顯得「温和」許多。指控Genmab旗下普方生物的FRαADC藥物Rina-S,未經授權使用了ADC藥物合成中的一項關鍵親水連接技術,涉及其商業祕密。除了希望能獲得賠償,之外艾伯維並未對Genmab等公司強硬行使專利權,而是僅僅申請了廣泛的禁令救濟。

對艾伯維來説,「昔日藥王」修美樂專利到期,還有不少藥品在和競對爭議之中,已經應接不暇,這款ADC的專利保護戰更像是「額外營業」。這次更像是艾伯維向外界發出的信號:公司不會再輕易接受已有市場被蠶食的情況出現了。

只是這起訴訟案的背后爭議很大,Genmab否認的態度十分堅決,表示就連艾伯維自己都沒有應用該技術開發任何產品。雙方各執一詞。

FIC不爭氣,艾伯維再次以「商業祕密」發難

艾伯維這次針對Genmab和普方製藥的訴訟策略是「禁令救濟」,這種專利訴訟能輕松、快速得到結果。

據瞭解,艾伯維控訴的親水連接技術是ADC對應抗體的粘合劑,聯合越緊密,代表ADC藥物的有效性、穩定性和安全性等就越好。普方生物曾多次表示擁有此自創ADC研發平臺,Rina-S就是應用新型親水性連接子開發的。

這就踩到了艾伯維的尾巴。2022年,艾博維的索米妥昔單抗成功獲得FDA批准,成為全球首款上市的靶向FRαADC藥物。2024年這款藥物進入中國市場。艾伯維從沒有在公開場合透露過索米妥昔單抗用的是什麼連接技術。但從起訴Genmab和普方製藥這件事來看,Rina-S應當是直接威脅到了索米妥昔單抗的市場。

3月17日,Rina-S剛剛在2025年婦科腫瘤學會上披露數據:該藥的ORR從50%提升到了55.6%。通常FRα在上皮性卵巢癌中表達約為76-96%,Rina-S則無論FRα表達水平如何,在一定劑量下都能有效反應。也就是説與索米妥昔單抗相比,Rina-S覆蓋的人羣更大。

去年1月,Rina-S由於出色數據被FDA授予快速通道資格,不久后普方生物也因該藥獲得了Genmab青睞,被130億元收購,蘇州依舊是其主要研發中心。該藥和艾伯維手中的索米妥昔單抗從臨牀數據到卵巢癌適應症有過之無不及。

而且,Genmab收購普方製藥后,很快在中美兩地開展了卵巢癌相關的臨牀研究。「一山不容二虎」,艾伯維敏感地嗅到了危險的味道。

訴訟是常用的商業競爭手段。一方面可以通過訴訟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也可以阻撓競爭對手的商業計劃。但艾伯維要啃這塊「硬骨頭」並不容易:Genmab態度堅決,明確否認,並表示將全力捍衞公司權益。公告中,Genmab還指出,艾伯維近期頻繁發起「前員工竊取商業機密」類訴訟已非首次。

乾坤未定,誰是「黑馬」還有待商榷

Genmab肯定是要奮起反擊的。2024年財報顯示,Genmab的盈利來源基本靠授權管線獲得的分銷付款:8款商業化產品2024年終端市場規模在175億美元,但公司2024年收入只有28~30億美元,相比十分單薄。Genmab收購普方生物以及ADC自研平臺就是爲了提高自身營收天花板,其Rina-S是重中之重。

但要説誰能笑到最后,目前還不能敲定。根據機構預測,卵巢癌的主要市場增長點在中國,2030年全球發病人數預計將達到37.4萬人,其中美國2030年預計人數為2.2萬人,中國則達6.27萬人。不算大的盤子,也容不下太多玩家。

兩家的訴訟戰火已經引發了行業內對國內卵巢癌市場爭奪結果的猜想。目前,艾伯維的索米妥昔單抗中國區銷售由華東醫藥負責。華東醫藥銷售能力在中國算是數一數二的,2023年,華東醫藥的銷售人員就已經達到10527人。

以此來看,專注於技術研發的創新葯企普方生物很難超過老牌營銷藥企華東醫藥。艾伯維的商業路徑是有優勢的。但在Rina-S正式上市后,Genmab及其普方生物還會不會找其他分銷商還是個未知數,乾坤未定,誰是最終的那匹「黑馬」還有待商榷。

如果艾伯維勝訴,Genmab不僅需要對Rina-S的技術進行調整或支付高額的專利授權費用,也意味自己營收增長計劃落空;相反,艾伯維則將失去為「併購ImmunoGen,花費100多億美元」的回血機會。

百濟神州到這次的普方生物,越來越多「中國面孔」被其專利狙擊,艾伯維也大有將戰火轉到國內的趨勢。隨着國內藥企的創新能力不斷增強,類似的情況必將常態化。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