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8天「出差」變9個月!美宇航員曲折回地球背后的波音航天困境

2025-03-22 10:19

載人飛船問題頻出、SLS火箭項目可能被取消……波音公司的航天困境加劇。

據央視新聞報道,當地時間3月18日,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龍」飛船在佛羅里達州附近海域濺落。飛船上搭載着4名宇航員,其中包括因波音「星際客機」飛船故障而滯留國際空間站的美國宇航員威爾莫爾和威廉姆斯。至此,兩位美國宇航員終於結束了超過9個月的太空「意外加班」,返回地球。

乘坐波音載人飛船前往國際空間站的美國宇航員威爾莫爾和威廉姆斯,原計劃8天「出差」變9個月,背后不僅反映了美國政治因素對航天員具體個人的深刻影響,也折射了波音近年來的航天困境。

準備與國際空間站對接的「星際客機」飛船。

讓波音頭大的「星際飛船」

威爾莫爾和威廉姆斯於2024年6月5日搭乘波音「星際客機」飛船飛赴空間站,執行「星際客機」首次載人試飛任務。然而,由於推進器故障和氦氣泄漏等問題,兩名宇航員的返航時間再三被推迟。原定太空「出差」8天變成遙遙無期的太空「長駐」。威廉姆斯在滯留太空大約7個月后,承認自己身體的基本活動能力受到一定影響。

這次載人飛行也是一波三折,發射時間多次推迟、飛行過程中還出現了閥門漏氣。除了氦氣泄漏,飛船發射后推進系統也出現了問題,雖然沒有致命風險,但導致需要宇航員手動控制飛船。如此多的問題,超出了預期,也讓「星際客機」飛船首次載人飛行充滿風險。最后,美國宇航局(NASA)出於安全考慮,決定讓「星際客機」先脱離國際空間站不載人返回地球,而兩名宇航員將在今年2月(后推迟到3月)改乘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龍」飛船返回地球。

「星際客機」是波音公司為響應美國宇航局商業載人飛行研製的載人飛船,2010年4月,美國公佈的《國家航天政策》中,明確了未來將由商業航天提供近地軌道載人和貨物運輸服務。經過競爭,SpaceX公司的載人「龍」飛船和波音公司的「星際客機」方案勝出,合同價值分別為42億和26億美元。

波音的「星際客機」飛船高約為5米,直徑4.56米,重13.2噸,能一次性搭載7名航天員。該飛船設計較為保守,飛船由乘員艙和服務艙組成。返回艙着陸方式採用降落傘加氣囊緩衝的方式,更換防熱系統后可重複使用10次,具備60小時獨立飛行和210天停靠飛行能力。飛船的內部設計充分發揮了波音公司長期在設計商用飛機座艙的優勢,採用航天員喜愛的大窗户設計和輕型塑料的舒適座椅。

「星際客機」飛船原計劃在2015年前進行發射,但由於技術問題,首飛時間不斷推迟,直到2019年12月,「星際客機」飛船才迎來首次發射,但首次飛行就出師不利,因為計時器問題提前返回地球,未能與國際空間站對接,令外界大跌眼鏡。2021年8月,經過改進的「星際客機」迎來第二次飛行,但被裝到火箭上后,發現飛船的多個閥門被腐蝕堵塞,只能取消發射進行重新檢修。直到2022年5月,「星際客機」飛船第二次無人飛行才順利與空間站對接。而首次載人飛行的遭遇上文已經提到,可謂一波三折。

由於存在技術問題,「星際客機」飛船還要進行一次無人飛行,驗證其可靠性。

波音正尋求出售航天業務

兩名宇航員順利回到地球對於波音來説可以説是不幸中的萬幸,若是因為波音的飛船問題,宇航員有個三長兩短,那對波音的打擊將是雪上加霜。雖然宇航員安全回來讓波音松口氣,但「星際客機」飛船卻難讓波音松口氣,曾經的「小甜甜」已經淪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在現在環境下,「星際客機」飛船已經是波音的累贅,能甩掉是最好的,但是根據美國宇航局的計劃,「星際客機」飛船還將進行一次無人飛行,沒問題后正式投入載人運營——因為,美國宇航局已經為合同買單,不想讓投入的錢打水漂。

在「星際客機」飛船競標成功之前,波音公司與美國宇航局簽署的合同都是「報銷制度」,也就是美國宇航局為研製中出現的所有額外費用買單。但「星際客機」飛船採用的是定價合同,宇航局只提供合同里的42億美元,如果遇到項目超支、延期或無法完成的情況,波音公司需要自掏腰包。由於項目拖延,該飛船的成本已經超支約15億美元,后續的無人飛行依然要額外花錢,這些超支都需要波音自掏腰包,因此,「星際客機」飛船已經成為賠本買賣。

另一個波音的航天重磅項目——SLS火箭的日子也不好過,面臨項目被取消的風險。作為美國重返月球的計劃的核心項目,該火箭(升級后的型號)最大運載能力約130噸,承擔着「阿爾忒彌斯」載人登月計劃中將航天員、物資等重要人員和設備送往月球的重任。但項目超支、拖延等問題一直困擾着這個項目,而在SpaceX公司的「星艦」火箭不斷取得技術突破的背景下,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

SLS火箭原計劃在2016年首飛,但由於技術等方面的原因,屢屢推迟,直到2022年才首次發射成功。美國政府問責局(GAO)本周發佈的一份報告對美國宇航局的SLS計劃進行了嚴厲批評。報告指出,該計劃在推進中缺乏透明度,成本已經超出預算60億美元。與GAO交談的NASA官員承認,目前的成本水平使SLS計劃不可持續且負擔不起。

SLS火箭面臨被取消的風險。

據稱,SLS每次發射的成本高達22億美元,而SpaceX宣稱「星艦」單次發射成本可能降至5000萬美元以下,相差之大令人咋舌。據媒體報道,目前,美國白宮、美國宇航局高層和商業航天人士圍繞着SLS重型火箭、「獵户座」載人飛船乃至「阿爾忒彌斯」計劃的未來命運展開激烈爭論。以馬斯克為代表的商業航天人士要求徹底取消SLS重型火箭,美國宇航局高層希望使用SLS重型火箭完成「阿爾忒彌斯-2」載人繞月任務和「阿爾忒彌斯-3」載人登月任務,因為波音公司已接單製造這兩枚重型火箭。

此外,曾經「躺着賺錢」的聯合發射聯盟(ULA)也可能被迫「嫁人」。由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和波音公司在2006年聯合組建的ULA曾憑藉壟斷地位,一度在美國發射市場呼風喚雨,從2006年至2015年,大量美國國內發射合同尤其是國防載荷基本都被ULA納入囊中。但隨着SpaceX公司憑藉着可重複使用的「獵鷹」9火箭的出現,近一半的國防訂單被SpaceX公司「搶走」。

而且ULA新研製的「火神」火箭競爭力也不強,第二次發射還出現了固體火箭爆炸的事故。在擴大「火神」火箭的生產規模和提高發射率以滿足商業需求和履行自身與美國太空軍之間的合同義務方面,ULA仍面臨挑戰。去年8月,據媒體報道,兩位知情人士透露,波音公司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正在商談將它們的火箭發射合資企業聯合發射聯盟公司(ULA)出售給山脈航天公司,估值約為20億至30億美元。

連年的虧損讓波音開始斷臂求生——考慮出售旗下的航天業務。2024年,波音公司的「國防、太空與安全」部門的營收為239.18億美元,佔公司總營收的36%,但虧損高達54.13億美元。持續鉅虧之下,2024年11月,波音宣佈出售航天業務,以集中資源於更盈利的商用飛機和防務市場。根據媒體報道,波音將出售國際空間站、聯合發射聯盟的股份、導航公司等部門的航天業務,以減少虧損。波音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奧特伯格在給員工的備忘錄中説,波音必須修復破碎的文化,縮小自身規模,提高執行力。

波音的航天業務的接下來的命運如何,時間會很快給出答案,但波音的困境依然持續——由於安全事故頻發,波音客機訂單數量大幅下滑;防務領域的競爭力也在下滑;股價持續下跌;工人罷工拖后既定生產計劃——標準普爾表示正考慮將波音的評級下調至「垃圾級」。穆迪也表示考慮採取類似舉措。惠譽同樣強調波音經營風險增加。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