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多地搶灘「人工智能+」

2025-03-21 13:50

轉自:中工網

編者按 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人工智能正以顛覆性創新重構區域經濟增長格局,重塑國家發展競爭優勢。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製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製造裝備。依託雄厚的產業基礎和豐富的應用場景,廣東、四川、湖北等地加碼佈局人工智能賽道。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日前走進這些先發引領優勢明顯的地區,探訪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具體實踐。

構建人工智能產業生態「AI之城」在粵崛起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張李源清

隨着「人工智能+」行動的深入推進,廣東搶抓AI機遇,積極推進人工智能和製造業深度融合。此前,廣東就曾印發《廣東省關於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的若干措施》,鼓勵以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提質增效,創造智能時代的經濟新模式。

恰逢廣州開展「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媒體調研行活動,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隨團走進多家企業,看廣東人工智能產業如何走出對話框,步入下半場。

智能網聯先行者有「底氣」

在廣州「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中,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是唯一一個以萬億為目標的戰略性產業集羣。

「今年小鵬汽車將持續加大在智能駕駛、智能網聯等領域的研發投入,目前小鵬汽車自主研發的圖靈芯片已成功流片,這是全球首款同時應用在AI汽車、AI機器人和飛行汽車的AI芯片。」小鵬汽車助理總裁胡逸寧表示,「基於AI汽車研發及量產經驗,小鵬有望率先量產落地L3具身智能級人形機器人,未來10年,大家或許會看到小鵬汽車還有更多有趣的AI產品持續出現。」

當前,廣州已成為全國唯一一個L4級智能網聯汽車掛正式號牌開展商業化示範運營的城市,獲批國家首批智能網聯汽車「車路雲一體化」應用試點;2024年自動駕駛企業文遠知行、小馬智行先后登陸美國納斯達克,分別被譽為全球自動駕駛出租車領域第一股、第二股;2025年2月《廣州市智能網聯汽車創新發展條例》正式實施。

在此背景下,以AI為技術基底,廣州的自動駕駛科創頭部企業也進行了諸多創新嘗試。

「我們是全球唯一擁有中國、美國、阿聯酋、新加坡四地自動駕駛牌照的科技公司。」文遠知行副總裁黃燁華表示,中國自動駕駛領域的多項政策創新和商業突破都是在廣州最先試水落地,自動駕駛已經成為代表廣州新質生產力的一張「科技名片」。

解鎖空中交通新範式

不僅如此,科幻片中的「飛行汽車」「打飛的」等場景也正在廣州慢慢變成現實。

「未來普通市民可以像打網約車一樣‘打飛的’,手機上預約就可體驗空中飛行。」作為全球首個無人駕駛載人航空器「三證」齊全的企業,億航智能副總裁薛鵬介紹,目前廣州正加速建設無人駕駛載人航空器的起降點,未來起降點就像公交站點一樣,有固定點位,夠便利還要夠密集,形成完善的空中路網。

作為全球第一個上市、第一個實現商業化、第一個盈利的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企業,億航智能在低空領域開創了多個行業先河,完成多個「全球第一」的佳績。

「近期我們還將獲得全球首張無人駕駛載人航空器(載人eVTOL)的運營合格證,這意味着載人航空器正式進入商業化運營。」薛鵬表示,億航智能將發揮「四證集齊」的優勢,採取「售運並舉」的策略,通過豐富多樣的應用場景,把低空經濟的價值真正落到實處。

「陸地航母」則是小鵬匯天推出的一款分體式飛行汽車,自2024年11月在珠海航展首飛以來,已收穫近5000台訂單。「飛行汽車不僅是交通工具,更是生活方式的變革。我們希望通過技術創新,讓更多人享受到低空出行的便利。」小鵬匯天創始人趙德力介紹,「陸地航母」預計今年年底完成所有測試任務並取得適航證,計劃於2026年上半年開啟交付。

廣東可主攻「AI+製造」賽道

「科幻感」十足的場景,不斷在廣東成為現實,而更多新穎、前沿的AI場景也正從實驗室走向百姓生活。

3月19日,東莞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宣佈開服,標誌着全國首個面向製造領域的城市級大模型中心正式落地東莞。據悉,大模型中心依託華為堅實的軟硬件基礎底座,基於製造企業共性需求,為企業提供算力資源、開放模型、AI工程化能力三類服務,讓企業用少量數據和低成本便可快速提高模型精度,加速智能化升級。

顯然,在人工智能領域,廣東正在系統性推進開源創新生態建設。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廣東省工商聯主席、廣東省總商會會長陳志列提出,廣東可以主攻「AI+製造」這個賽道,大力發展工業人工智能。「廣東人工智能區域創新能力連續八年全國第一,產業綜合競爭力是國內第一梯隊,人工智能發明專利授權數量全國第一;在廣東人工智能應用典型案例中,涉及‘AI+製造’的佔一半。」他認為,要加速推動廣東成為人工智能產業創新高地,可以將工業人工智能作為廣東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主攻賽道之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成從研發到產業化的跨越;鼓勵支持本行業領域龍頭企業搭建工業人工智能產品、方案綜合性體驗中心,引導製造企業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驅動研發、生產、銷售等環節的技術創新,推動廣東建設全球領先的先進製造業中心。

智造「東風」起襄陽 漂洋過海賣全球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魏昊星

陳建 常慧 黃秋林

東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無人駕駛環衞洗掃車累計完成10萬公里道路測試,襄陽振華宇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智能終端遠銷30個國家和地區,小米SU7 Ultra的「三電」殼體是由襄陽美利信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製造……

在工業和信息化部公佈的2024國家高新區綜合評價前50名名單中,襄陽高新區上榜,位居第34位。

智能製造:從傳統工藝到智慧工廠

在駱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新能源電池智慧工廠里,數字大屏上跳動的數據流將現實與虛擬緊密交織。工作人員輕點屏幕,一組三維模型瞬間分解展示電池極板的微觀結構。「藉助3000多個傳感器和AI算法,電解液配比精度能夠控制在0.01%,極板合格率從90%躍升至95%。這種虛實交融的變革,企業每年可節省成本超800萬元。」該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

作為襄陽高新區的老牌製造企業,襄陽美利信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把傳統發動機殼體的生產經驗用到了新能源汽車關鍵部件上。在供應小米SU7 Ultra、特斯拉、比亞迪等新能源汽車的「三電」殼體生產線上,5G與工業互聯網深度融合,數字平臺將傳統數十道工序簡化為一體成型,使「三電」殼體在輕量化、散熱性能上達到行業領先。目前,該企業產品中新能源汽車零部件佔比已超過60%。

這場變革背后是政策與技術的雙重驅動。2024年,襄陽高新區發放「設備更新貸」3.26億元,推動47家企業申報各級技改項目。該區科技局搭建的「六維度服務」體系成效顯著:科技紅娘牽線武漢理工大學與駱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攻克硅碳負極材料難題;科技金主為湖北微碩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發放500萬元「創新積分貸」。2024年,該區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達58億元,23家企業入圍省級以上核心技術攻關名單,智能製造正在重塑產業基因。

智造突破:從技術攻堅到自主創新

清晨6點的東風大道上,三輛東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無人駕駛環衞洗掃車以15公里時速自主作業。車頂激光雷達如敏鋭的觸角,將路況數據實時傳回雲端。該公司商品研發院智能駕駛主管高寵智介紹,這批L4級自動駕駛車輛已累計完成10萬公里開放道路測試,實現節水30%、能耗降低25%。

在國家智能網聯汽車質量檢驗檢測中心(襄陽),虛實結合的測試場正構建更宏大的未來圖景:AR眼鏡將虛擬路標疊加真實路面,自動駕駛物流車在模擬大霧中穩健穿行。「我們打造了29個車路協同場景,九識(蘇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無人配送車研發周期因此縮短40%。」襄陽達安汽車檢測中心有限公司經營管理室主任李勇表示,規劃中的智能網聯汽車小鎮將擴展至3平方公里,成為中部地區最大測試應用示範區。

在高端裝備製造領域,金鷹重型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DCM-32Ⅲ型自動抄平起撥道搗固車近日下線並出口到非洲。這台55噸的「鋼鐵巨獸」運用三維建模與雲端協同設計,實現了軌道養護全流程自動化作業。金鷹重工技術規劃與預研研究所所長王亞虎介紹,作為國內軌道工程裝備領軍企業,金鷹重工聯合鐵科院、西南交大、武漢大學等科研院校,攻克了控制系統和核心作業機構等「卡脖子」技術難題,累計獲得270項國家專利。

智造出海:從產業閉環到全球分工

在襄陽振華宇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智慧產業園里,新下線的手機、平板電腦、3D打印機、攝像頭等智能設備正裝入印有「一帶一路」標識的貨櫃。該產業園入駐企業的產品涵蓋整機、主板、顯示屏、攝像頭等,形成了「配件—組裝—出口」全鏈條閉環。2024年,該產業園向中東、非洲等30余個國家出口智能終端設備超2000萬台。

在SMT車間,機械臂以每秒5次的節奏將電容嵌入主板,誤差不超過發絲直徑。「每分鍾產出200片主板,90%部件實現園區內配套。」產業園負責人李海樂介紹。湖北迪明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手機生產線印證着這種協同優勢——非洲定製的產品搭載AI美顏算法,2024年出貨量達670萬台。

產業鏈協同的勢能正在裂變。襄陽鷹領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攝像頭主板橫掃美國細分市場;九識(蘇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無人車拿下東南亞物流訂單;東風納米01車型已出口至40多個國家和地區,總量達到12000余輛……襄陽高新區的企業和產品正借力「人工智能+」的產業「東風」漂洋過海蔘與全球產業分工。

「AI大模型」重塑城市未來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王彩娜

韓清華 張麗

機器人來自成都,醫生在上海,患者在喀什。2025年2月28日,三城之間,跨越中國版圖5000公里,因一場手術而連接。2月28日,全球首例機器人遠程頭頸手術成功完成,這是我國人工智能技術在醫學領域的重大突破,也是成都AI大模型重塑城市未來的微縮切片。

3月19日,以「開啟大模型遇見機器人」為主題的四川省人工智能產業鏈產品發佈會在成都高新區舉行,集中發佈和展示了一批「四川造」智能機器人和行業垂直大模型產品,呈現AI技術在各種生活場景中的創新應用,推動AI領域科普宣傳和產品推廣。

作為全國首個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和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的西部城市,成都已構建起「政策牽引+場景開放+生態聚合」模式,2024年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突破千億元,正以場景驅動創新書寫着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新篇章。

政策賦能,算力築基——AI產業崛起的成都密碼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並將其作為激發數字經濟創新活力的核心舉措之一。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製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

成都率先響應號召,多項人工智能相關政策出臺為成都錨定全國AI產業發展高地的座標。在《成都市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中明確提出:2026年,成都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達到17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達到1萬億元,人工智能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綜合實力進入全國第一方陣。

算力,已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關鍵生產力。2024年7月,天府智算西南算力中心在成都正式投運,採用了領先的元腦智算架構和高密智算風冷算力倉,實現算效、能效雙提升,將千億參數大模型訓練的算力效率提升至80%,為行業快速發展及傳統行業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新引擎。

四川把人工智能列為「1號創新工程」,成都是主戰場。目前,成都已建成9個大型算力中心、總規模超8700P,在全國率先推出「算力券」補貼機制,大大降低了企業使用成本。

成都高新區即將出台人工智能專項政策,每年將發佈1億元算力券、1億元場景專項資金、1億元模型扶持資金,給予推動關鍵技術攻關的企業最高3000萬元的補助。在基金助推發展方面,成都高新區已設立100億元人工智能產業母基金,儲備總規模超70億元子基金。

場景革命,智變生活——AI深度賦能的成都實踐

數字人拜年、「機器狗」治安巡邏、機器人送餐、打造機器人公園……在成都,人工智能已悄然滲透進城市的毛細血管,人工智能正以驚人的速度和深度,改變着市民的生活與城市面貌。

在成都崇州市天府糧倉產業園人工智能温室里,人工智能為蔬果種植裝上「數字大腦」;在武侯區政務服務中心,新上線的「AI審批」大大提升了傳統申報的效率;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利用「華西黌醫」醫學大模型,實現「AI+診療、AI+服務、AI+管理」;在石室中學開展「人工智能+教學」,通過學情分析、跟蹤管理,學生自主學習達標率提升37%;在智慧養老領域,成都發布首批醫療康養領域機器人需求清單,釋放多個機器人「崗位」。

在城市治理方面,成都市高新區的30多個居民小區的配電房升級為無人值守,人工智能正將這些應用編織成會呼吸的數字孿生城市。

據瞭解,成都高新區已聚集500余家人工智能相關企業,其中鏈主企業6家,專精特新企業超130家。截至2025年1月,72個深度合成算法完成備案,目前已基本構建起覆蓋基礎層、技術層到應用層的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發展體系。

智鏈未來,價值共生——AI賦能城市進化的成都遠見

在成都科學城,一條「芯片算法—終端—場景」的產業鏈正在成型:海光信息研發的DCU加速卡性能比肩國際主流產品,國家超級計算成都中心獲批籌建科技部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開放創新平臺、3家新區大模型企業完成國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備案等,中西部地區首個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匯聚了國內外頂尖機器人人才,產業集羣集聚發展成效日益彰顯。

從基礎層到技術層再到應用層,成都實現人工智能全鏈條覆蓋。數據顯示,2024年,成都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入駐企業已超1000家,核心產業規模突破1000億元,同比增長約39%。

成都已繪製清晰路線圖:未來將加快佈局孵化生物芯片、類腦智能、合成生物、先進計算、量子科技、氫能等未來賽道。構建數據產業體系,發展數據採集、數據清洗、數據存儲處理、數據分析挖掘、數據服務、數據安全等產業,着力構建現代化大數據產業體系,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AI產業生態圈。

成都已用實踐印證:人工智能的終極價值,是讓技術的理性與城市的温情共生共榮,讓技術迴歸人本,讓創新賦能民生。站在人工智能浪潮之巔,成都正用創新韌性書寫中國式突圍的新範式。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