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從香港到全球:洲際航天科技集團衞星製造的跨越式發展

2025-03-21 14:38

  洲際航天科技集團的成長曆程可謂篳路藍縷。2020年7月,正值全球新冠疫情肆虐之際,集團與中國長城工業集團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係,開啟了衞星智能製造中心的建設。2021年7月,集團通過併購重組成功在香港主板上市,隨后在香港科學園租賃了近200000平方英尺的場地,建設了衞星製造中心、測運控中心和數據應用中心。2023年7月,這一龐大的衞星製造基地正式投入使用,成為香港第一條衞星智能生產線的誕生地。

  2025年3月10日,洲際航天在香港科學園舉辦了為期三天的「百顆衞星展覽」,展示了其全球領先的衞星批量製造能力。此次展覽不僅吸引了全球47個國家的航天機構和企業的代表,還標誌着洲際航天科技集團正式邁入工業5.0+人工智能技術+衞星技術(ST)深度融合的新時代。

  AI賦能衞星製造:開啟航天工業5.0+新時代

  洲際航天的百顆衞星展覽不僅展示了其衞星製造的硬實力,更凸顯了人工智能技術在衞星製造、運營及應用中的深度融合。通過AI技術的應用,洲際航天科技集團實現了衞星製造成本降低80%的突破,並將年產能提升至500顆。AI技術貫穿了衞星的全生命周期,從設計、製造到在軌服務,都得到了革命性的提升。

  在衞星設計階段,生成式AI與物理模擬算法的引入大幅縮短了研發周期,設計效率提升了60%以上。在製造環節,AI視覺和智能傳感技術確保了生產線的工藝精度,組件誤差低於0.01毫米。在軌衞星的運營效率也因AI技術得到了顯著提升,衞星具備了邊緣計算能力,能夠實時處理高分辨率遙感數據,為災害預警和環境保護提供了高精度支持。

  全球化佈局:構建「AI+衞星」生態網絡

  洲際航天全球化佈局不僅體現在衞星製造上,還延伸到了全球範圍內的「AI+衞星」生態網絡建設。集團在歐洲、亞洲設立了區域製造中心,實現了本地化生產與快速響應。與全球30余家科研機構的合作,推動了AI算法在通信與遙感等領域的落地應用。

  2025年,洲際航天與阿拉伯信息通訊組織(AICO)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共同建設覆蓋非洲及中東地區的6000顆低軌衞星星座計劃。這一計劃旨在彌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數字鴻溝,構建空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通過自主設計製造80%的衞星零部件,將衞星製造成本大幅降低,目標是將手機直連衞星資費控制在星鏈的1/3以下。

  東南亞佈局:泰國與馬來西亞的衞星製造樞紐

  集團的全球化戰略不僅限於中東和非洲,還深入到了東南亞地區。2025年,集團在泰國曼谷東部經濟走廊啟動了泰國衞星製造中心,專注於衞星結構零部件的研發與生產。該中心引入了AI技術,優化了生產流程,生產效率較傳統模式提升了40%。泰國基地不僅是洲際航天科技集團全球佈局的首站,也是其服務全球衞星星座計劃的關鍵支撐。

  緊隨其后,集團在馬來西亞檳城啟用了衞星電子製造基地,專注於衞星電子系統的研發與生產。馬來西亞基地的投產打破了衞星高端電子長期依賴歐美供應商的局面,通過引入「星鏈級」集成電路設計,基地生產的星載計算機體積縮小60%,功耗降低35%,成本僅為國際同類產品的30%。

  歐洲橋頭堡:西班牙衞星總裝測試中心

  作為全球佈局的收官之作,洲際航天在西班牙的衞星總裝集成與測試中心(AIT中心)也即將啟動。該中心集衞星總裝、環境模擬測試、在軌驗證於一體,填補了歐洲商業航天高端製造產能的空白。西班牙AIT中心的啟動標誌着洲際航天科技集團完成了「零部件-電子系統-整星」的全鏈條全球化佈局。

  未來展望:引領全球航天產業革新

  洲際航天科技集團的六年發展歷程,不僅是中國航天產業鏈「走出去」的成功範例,也是全球航天產業革新的一次重要嘗試。通過AI技術的深度應用和全球化佈局,洲際航天科技集團正在引領全球航天產業邁向一個更高效、更互聯、更智能的新紀元。

  洲際航天將繼續聚焦AI與衞星技術的深度融合,推動衞星製造技術的普惠化與可持續發展,助力全球航天產業的革新。」隨着洲際航天科技集團的不斷發展,全球航天產業的未來將更加值得期待。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