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3-21 09:03
新華財經上海3月21日電(李一帆)2025年3月,中國汽車產業在智能化浪潮中迎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技術狂歡。短短三周時間,汽車企業已累計舉辦超30場發佈會。僅本周4天時間(3月17日至3月20日)內,已有至少10家車企舉辦了智駕技術或產品發佈會。
平均每天兩場的發佈會節奏,將行業推入智能化轉型的深水區。技術迭代的速度,已從「月」為單位壓縮至「小時」量級。
技術狂飆,發佈會密度創紀錄
3月17日,比亞迪舉辦「兆瓦閃充」發佈會,推出超級e平臺,打造了「油電同速」的概念。其概念是超級千伏架構,全域電壓1000V,電流1000A,最大功率1000KW,實現充電信率10C、「兆瓦閃充」,現場實測充電5分鍾續航增加470公里。同日,智己汽車舉辦IM AIOS發佈會,將「大模型+AI Agent」引入智能座艙。
3月18日,奇瑞舉辦智能化戰略發佈會,提出「比平權更平權」的口號,讓智駕車型里前有6.98萬元的比亞迪海鷗,現有6.59萬元的奇瑞小螞蟻。
同日,極氪舉辦千里浩瀚智駕發佈會,宣佈極氪智駕大模型已完成「端到端Plus技術架構」的升級;廣汽舉辦星靈智行行動計劃發佈會,系統接入DeepSeek技術,推出5檔智駕方案,覆蓋傳祺、昊鉑、埃安三大品牌全系車型;還有上汽通用別克、江鈴汽車舉辦新車發佈會。
3月20日,華為舉辦鴻蒙智行新品發佈會,多款車型煥新升級,問界M9更將於7月全系升級ADS 4智駕系統,融入大模型和端到端技術,實現高速和城區L3級智能駕駛商用試點能力。廣汽本田、吉利也於同日舉辦新品上市發佈會。
這場「技術風暴」已經持續了近一個月的時間。
據新華財經不完全統計,截至3月20日,車企已舉辦超30場發佈會,疊加已官宣排期的待辦場次,3月行業發佈會總數突破40場,包括東風日產「最家」技術發佈會、小鵬汽車2025春季發佈會、零跑LEAP3.5技術暨B10預售發佈會、吉利汽車AI智能科技發佈會、寶馬新一代智能電子電氣架構發佈會、廣汽豐田鉑智3X上市發佈會等。
天神之眼、暗夜之瞳、千里浩瀚、獵鷹智駕……各品牌智駕系統名稱層出不窮。車企們出手速度之快,讓誰是「15萬元A級SUV卷王」三天就能換一個答案。
毫不誇張地説,3月以來,汽車行業的節奏基本是平均每天召開一場發佈會、每天上市一款新車、每天官宣一項新技術。而幾乎所有會議的核心主題都是——高階智駕全場景、全覆蓋。
產業鏈相關企業也同步沸騰,商湯絕影UniAD端到端方案量產在即,元戎啟行VLA模型年中上車,卓馭推出「生成式智駕體驗」,技術軍備競賽已從整車廠延伸至供應鏈深處。1個月前聽起來不可思議的「10萬元高低階智駕分水嶺」論斷,如今已成諸多業內人士的觀點。
更值得深思的是,3月這場密集的技術狂歡,或許只是智駕技術開啟高頻迭代的序幕。
生存突圍,車企戰略全面重構
中國汽車市場銷量的品牌集中度越來越高,更多壓力也一波一波地給到車企。
小米發出了「史上最強財報」,2024年全年小米集團營收3659億元,同比增長35%;經調整淨利潤272億元,同比增長41.3%。集團將小米汽車2025全年交付目標提升至35萬輛。
小鵬汽車2025年前兩個月銷量大幅上漲,財報數據也頗為亮眼,被人戲稱「出了ICU就進KTV」。電話會議上,小鵬汽車上調了2025年的全年銷量目標,表示將會在橫跨10-50萬元價格帶的各個主流細分市場形成更完整的產品佈局,並預計在今年第四季度實現盈利。
蔚來汽車開啟了大刀闊斧的內部變革,蔚來汽車創始人、CEO李斌強調「每一分錢都要有迴響」引發各方關注。
競爭格局的劇烈演變,迫使每個參與者加速戰略調整。傳統車企也發力變革,一汽牽手零跑,廣汽華為合資公司落地,老牌車廠使出渾身解數壓縮研發周期。
可見,如果2025年內汽車企業仍未在10-15萬元的核心價格區間佈局高階智駕產品,或將面臨份額流失風險。
光大證券認為,預計2025年之后,國內新能源乘用車的滲透率抬升幅度或將逐步趨緩;智能化有望接力電動化,成為打造行業第二增長曲線的主要驅動力。
趨勢解碼,平權、自主、效率三線並進
從這些密集的發佈會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三大趨勢。
其一,智駕平權策略下,價格帶深度下沉是最顯著的特徵。
比亞迪高舉「智駕平權」的大旗,以「天神之眼」系統打破行業壁壘,首次實現把智駕系統下沉至10萬元以下車型,覆蓋海鷗、秦PLUS等入門級產品。吉利緊隨其后推出「千里浩瀚」解決方案,標配高速NOA與自動泊車APA,價格覆蓋至7萬元級的星願。小鵬汽車則將50萬元級車型搭載的5C超充、800V電機、SiC電控等技術下放到18萬元級的G6車型。奇瑞更在發佈會預告曾經的國民神車奇瑞QQ將在上海車展「復活」上市,或將以5萬元級全新智能QQ衝擊市場。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2月,20萬元以上在售車型中,L2級智駕滲透率超60%,其中20-30萬元車型滲透率最高,超80%,20萬元以下車型滲透率則顯著低於其他價位。
到了3月,智能化配置的「白菜化」趨勢徹底顛覆了傳統定價邏輯,國聯民生證券預測,2025年10-15萬元汽車市場智駕車型或將翻倍增長。
其二,普惠化革命的背后,是國產技術生態的全面崛起,自主品牌的控制權逐漸向底層硬件延伸。
從各家發佈會情況看,在硬件方面,國產替代目前已有相對成熟的優質供給。吉利、比亞迪、蔚來、理想、小鵬等車企均在同步自研算法和芯片,並已實現應用。某新勢力車企相關負責人透露,自主研發芯片的主要原因一是成本考量,高算力芯片價格昂貴,自研自產能夠減少中間環節降低成本,二是此前的芯片短缺危機迫使廠商亟需減少對供應商的依賴。此外,自研芯片和算法還能更主動地適配自家智能駕駛方案。
此前比亞迪將智駕下探到7萬元,引發過外界對其雲端算力和智駕真實性的質疑。國聯民生證券研報指出,數據可以通過高階系統的大規模上車,實現快速積累,訓練算力對比亞迪來講並非核心壁壘。比亞迪一方面組織龐大的自研團隊開發城區、高速的領航智駕算法,另一方面積極與Momenta、華為等供應商合作,為其車型賦能,有助於其智能化的全面升級。
在供應商層面,國內領先的算法供應商Momenta、大疆卓馭、元戎啟行、德賽西威等也在自研芯片,地平線、黑芝麻等芯片廠則在強化算法能力,加速雙向滲透。
其三,轉型后車企智駕應用更新的落地效率大幅提升。
以小鵬汽車為例,作為國內首家完成端到端大模型量產上車的車企,實現量產后,其智駕版本迭代速度明顯加快,推送周期已從此前的4個月周期縮短至約2個月,新增功能加速落地,覆蓋場景加速拓寬。多家車企發佈會上也提到,未來產品的智駕性能更新效率將明顯加快。
路徑前瞻,技術突破與成本困局並存
智能駕駛產業的發佈會狂潮也勾勒出行業進化的清晰路徑。
業內人士表示,端到端大模型的量產應用正在改寫成本結構,通過將多個小模型整合為一個大模型,智駕系統在感知、預測、決策規劃等模塊的集成度顯著提升。這種技術變化有利於主機廠組織架構優化,例如部分車企的感知與規控部門已合併,有望驅動主機廠實現降本,研發投入長期或呈下降趨勢。
光大證券預測,隨着特斯拉FSD入華及比亞迪等頭部車企加速平價智能化轉型,功能與體驗、成本與性價比將成為消費者選購智駕車型的主要因素,預計10-20萬元價格帶車型平價智能化推進為國內智駕突破放量的關鍵。因此,具備平價智能化較強技術兑現能力的車企如小鵬汽車,及具備較強供應鏈管控能力的車企如比亞迪、吉利汽車等或將取得進一步銷量提升。
光大證券預計2025年國內L2+城市智駕滲透率有望達到10%,2026年之后國內智駕迎來高速增長,L2+級城市無圖智駕方案標配或全面落地。
行業飛速發展的同時,多家機構也發出風險警示。
據業內人士估算,智能駕駛全棧自研年化成本約20億元,其中SoC(系統級芯片)和算法為主要構成。數據顯示,理想汽車2024年度研發投入為111億元,小鵬為64.6億元,零跑為29億元,吉利2024年前三季度研發投入為103億元。20億元對任何車企來説都是筆鉅額投資,供應鏈緊缺、原材料價格的上漲風險不可忽視。「年銷量不足30萬輛的車企面臨嚴峻成本壓力。」上述人士稱。
多家車企相關負責人表示,智駕的成本等同於零部件成本,只有在規模效應下,研發、供應纔可以平攤到最低。而低成本又能提升銷量,增加數據供給,形成良性循環,所以「當務之急是突破銷量規模」。比亞迪稱DP100/300/600系統將在2025年大規模「上車」,相比2024年預計將增加250萬輛以上高階智駕車型,其能做到「加量不加價」的核心原因正是來自於其大規模的銷量基礎,龐大的自研加外採供應鏈可以快速響應。
硬件配置與算法能力的匹配度同樣值得關注。有機構對當前57款主流智駕車型進行了梳理。其中,大部分車型僅搭載1顆FOV水平視角120°、垂直視角25°的激光雷達,尚無法實現360環視,因此當前大部分的「激光雷達+大模型」方案仍存智駕盲區,消費者需注意不能完全依賴智能駕駛。
申萬宏源研報指出,當前智能駕駛技術仍存在算法缺陷和場景適應性不足問題,若技術迭代速度放緩或關鍵算法突破延迟,可能導致高階智駕功能無法如期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