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3-20 17:31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韓利明 上海報道
3月19日晚間,和黃醫藥(0013.HK)公佈2024年年度業績顯示,報告期內實現綜合收入6.302億美元,對比2023年度8.38億美元的收入,同比下滑24.8%;同期,應占淨收益為3770萬美元,而2023年則為1.008億美元,同比下降約62%。
在綜合收入和淨收益雙降之際,其腫瘤藥物的市場表現依舊強勁。2024年,腫瘤產品市場銷售額增長134%,達到5.01億美元。受益於此,腫瘤產品綜合收入強勁增長65%,達2.715 億美元。
交銀國際研報指出,「藉助呋喹替尼在海外的強勢銷售表現以及有力的費用管控,和黃醫藥於2024年再次實現盈虧平衡。公司指引2025年腫瘤/免疫綜合收入達到3.5-4.5億美元,產品市場銷售額將增長30%以上;同時下調公司2025年至2026年收入1%-4%,以反映我們對產品內地銷售更加謹慎的預測。」
事實上,一方面,受國內激烈競爭等因素影響,疊加缺乏定價優勢,近年來不少創新葯企發力「出海」,並已逐漸取得回報;另一方面,在全球新葯研發賽道上,抗腫瘤藥物領域的競爭最為激烈。日前,和黃醫藥出售非核心資產上海和黃藥業,押注抗體靶向治療偶聯物(ATTC)平臺。首個ATTC候選藥物將於2025年下半年進入臨牀試驗。
核心產品海外銷售近3億美元
縱觀和黃醫藥的財報數據,2024年,呋喹替尼、索凡替尼和賽沃替尼合計貢獻5億美元的銷售額,在綜合收入中佔比近八成。其中,呋喹替尼仍是和黃醫藥競爭力最強的拳頭產品,但其營收主要來自於海外市場。
具體來看,回溯至2023年11月8日,FRUZAQLA(呋喹替尼的海外商品名)獲美國FDA批准用於治療經治轉移性結直腸癌后,武田製藥在48小時內將其推出上市並收到首張處方。自上市起至當年年底,FRUZAQLA在美國的市場銷售額達到1510萬美元。
2024年是武田製藥在中國以外地區實現FRUZAQLA商業化的首個完整年度。得益於在美國市場迅速獲得患者認可,以及在全球十多個國家上市,報告期內,FRUZAQLA銷售額達2.906億美元,並觸發了來自武田的 2000 萬美元里程碑付款。
對比國內市場,愛優特(呋喹替尼的中國商品名)2024年的市場銷售額為1.15億美元,同比增長僅7%。在3月20日披露的電話會議紀要中,和黃醫藥方面解釋,「隨着生活方式的改變,結直腸癌現在已成為中國的主要癌症類型之一。憑藉有力的數據和指南支持,愛優特仍然保持着三線轉移性結直腸癌(MCRC)市場領導者的地位。」
「當然,市場變得越來越複雜,競爭也日益激烈,因為有更多的‘仿製藥’進入市場,而且還要面臨醫保報銷的考驗。」和黃醫藥方面補充,在2024年12月,愛優特獲得了用於二線治療子宮內膜癌的批准,這將把愛優特與信迪利單抗的聯合用藥引入婦科市場,並將在未來進一步推動增長。
就在財報發佈的同一天,和黃醫藥也公佈了信迪利單抗和呋喹替尼聯合療法用於二線治療局部晚期或轉移性腎細胞癌的FRUSICA-2中國II/III期研究已達到盲態獨立中心閲片(BICR)根據RECIST 1.1標準評估的無進展生存期(PFS)的主要終點。
同時,和黃醫藥也公佈了與阿斯利康共同開發的「沃瑞沙(賽沃替尼)」,用於治療具有MET外顯子14跳變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成人患者新適應症上市申請便獲中國藥監局批准。
財報數據顯示,2024年,沃瑞沙市場銷售額為4550萬美元,對比2023年的4610萬美元,同比下滑1.3%。對此,和黃醫藥在財報中解釋為受同類產品競爭以及納入國家醫保藥品目錄的影響。
押注ATTC
就在和黃醫藥公佈2024年業績之前,和黃醫藥擬分別向金浦投資和上海醫藥出售和黃藥業35%和10%的股權,合計交易總金額達44.78億元。和黃醫藥方面稱,交易完成后,和黃醫藥將有更充足的資金儲備以支持加速全球創新和推進戰略佈局。
就資金儲備而言,根據財報數據,於2024年12月31日的現金余額為8.361億美元。和黃醫藥非執行主席艾樂德博士稱,「隨着創新葯業務逐漸實現自給自足,尤其是當我們將更多精力聚焦於ATTC的全球臨牀開發時,我們認為當下正是引領和黃醫藥邁向新發展階段的恰當時機。」
有券商分析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解釋,「與傳統的ADC(抗體藥物偶聯物)平臺相比,ATTC可以通過抗體與更多分子的組合,靶向特定的突變,從而獲得更好的療效。它能夠克服耐藥性,並且有可能支持與靶向治療、化療和免疫治療的聯合使用。」
「下一代ATTC技術利用了和黃醫藥在靶向治療、小分子抑制劑以及有效載荷化學方面的專業知識,這些候選藥物相比傳統的ADC具有關鍵優勢。」 在上述電話會議中,和黃醫藥方面表示,當臨牀概念得到驗證時,可以引入潛在的合作伙伴,不一定非要大幅增加研發預算,而是可以通過潛在的業務拓展(BD)機會來控制費用。
在產品類型選擇、收購或併購策略上,和黃醫藥執行董事、首席執行官兼首席科學官蘇慰國介紹,「我們聚焦於為產品組合增添具有盈利潛力的產品,尤其關注腫瘤學與免疫學領域,期望引入的產品能與現有研發管線產生協同效應,進而探索潛在機會。在併購方向,我們秉持開放態度,不過相較而言,更傾向於后期階段項目,這類項目能夠迅速為商業產品組合實現增值。」
事實上,近年來,在我國創新葯市場,BD交易持續火爆。根據公開信息梳理,截至今年3月17日,中國創新葯領域的授權合作事件超過50起。從藥物類型看,合作產品主要包括ADC、抗體(包括單抗、雙抗、三抗)以及肽類藥物等;從研發階段來看,達成授權合作的新葯大多處於早期階段。
「全球頂尖大藥企的成長都伴隨着BD,甚至併購。BD也是中國創新葯企業進化的必經之路,從早年的License-in到現在License-out,充分說明了我國創新葯行業的進步。」上述分析師表示,創新葯企應積極推動BD項目,作為BD的下一步,未來併購將逐漸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