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3-20 18:01
3月18日,平安健康(1833.HK,股票簡稱「平安好醫生」)正式公佈了2024年度報告,公司各項業務表現出色,其中最受矚目的一點就是——實現了自上市以來的首次年度盈利。
首次扭虧、現金流轉正 自我造血能力強化
具體來看,平安健康2024年年報的核心業績數據包括:全年營收48.1億元,同比增長2.9%,毛利率為31.7%;淨利潤8832萬元,實現扭虧為盈,上年為淨虧損3.35億元;經調整淨利潤1.58億元,同樣實現了扭虧,上年為虧損3.15億元。
分支付方來看,F端業務營收24.2億元,同比增長9.6%;F端付費用户數2481萬人。B端業務營收14.3億元,同比增長32.7%;B端付費用户數581.2萬人,同比增長13%;B端企業客户2049家,同比增長35.9%。
分業務板塊來看,醫療服務業務營收21.7億元,同比增長4.9%,毛利率43.3%;健康服務實現營收23.6億元,同比減少7.6%,毛利率21.3%;養老服務業務營收2.8億元,同比增長413.5%,毛利率大幅提升至29.1%。
此外,公司全年實現經營活動現金流為9933萬元,而上年經營現金流則為-2.83億元。截至2024年底,公司賬上現金達20.45億元,較上年末增加1.78億元。
「平安健康的這一份年報的可謂亮眼,其中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實現了上市以來的首次年度扭虧,同時也是首次達成正向的經營現金流。」業內人士指出,這意味着,平安健康結束了近十年的虧損,開始走上持續盈利之路。對於長期虧損的企業來説,「扭虧為盈」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節點。這代表着這家公司已經探索出了一個能夠持續盈利的商業模式,實現了自身造血能力的強化,接下來往往便是不斷優化經營,打造業務壁壘,擴大盈利水平。
平安健康成立發展至今,期間有過無限風光,也經歷過低谷困難。但通過多年深耕,如今其已成長爲了中國醫療養老健康管理服務領域的龍頭企業,建立起能夠為客户提供全流程一體化醫健養服務的業務壁壘。
醫險協同模式成效顯現 養老服務潛力不可小覷
具體業務上,平安健康兩大關鍵點值得注意,即「醫險協同」和「養老服務」。
醫險協同,即通過健康風險管理、服務流程管理和醫療質量管理等方式共同參與保險保單服務,實現醫療服務與保險保單在成本及效果上的平衡。
平安健康背靠平安集團這棵大樹,天生就擁有保險資源方面的優勢。而通過深耕「家庭醫生」「養老管家」兩大核心戰略,並與平安集團綜合金融業務展開深度融合以及雙向協同,平安健康實現了醫療與保險、養老業務的融合與發展。
使用了平安集團醫療養老生態圈服務的個人綜合金融客户,在平安健康「保險+醫養會員」「醫療理賠協同」「醫健權益服務」三大創新模式下,實現了客均合同數、客均AUM分別高出其他個人客户1.6倍、3.9倍的成績。
此外,平安健康對平安集團2.4億個人金融客户的服務滲透率持續提升,累計服務超過3100萬付費客户,並實現了從重疾險、百萬醫療險等險種協同逐漸向儲蓄險等險種的協同創新,以及從「保險+醫養會員」等模式向「醫療理賠協同」等模式的融合創新。
而在養老服務方面,據介紹,平安健康的居家養老業務2024年實現收入超2.8億元,增長超4倍。截至2024年末,其居家養老服務已覆蓋全國75城,權益用户數較上年大增143%,NPS較2023年末進一步提升。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3.1億人。人口老齡化趨勢下,健康管理、醫療服務、居家養老的巨大需求也將催生出廣闊的發展空間。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強化基本醫療衞生服務,實施健康優先發展戰略,促進醫療、醫保、醫藥協同發展和治理。同時,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大力發展銀發經濟,加快發展智慧養老。
據相關機構測算,目前我國銀發經濟規模在7萬億元左右,約佔GDP的6%,養老產業正在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到2035年,銀發經濟規模有望達到30萬億元,佔GDP的比重或將達到10%。
目前,全國多個地區已在大力推進養老產業建設,據不完全統計,已有逾20個省級政府在兩會報告中提出了相關舉措,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推動銀發經濟發展。
例如,吉林省計劃大力發展銀發經濟,拓展「冰雪避暑+中醫中藥」康養模式,支持國有企業積極利用財政性存量資產設施佈局相關產業;江蘇省提出要不斷完善「蘇適養老」服務體系,提升「蘇新消費」活動品牌影響力,擴大健康、養老服務消費,培育銀發經濟;安徽省計劃佈局建設銀發經濟產業園區等。
分析人士表示,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作為平安集團旗下佈局醫療養老生態的旗艦平臺,平安健康的養老服務業務有望持續保持超高增長,未來潛力不可小覷。
AI賦能之下 平安健康有望實現價值重估
「除了上述基本業務之外,平安健康還有一個顯著優勢——AI。」業內人士指出,在AI醫療領域,真正的核心競爭力是數據和應用場景,而這些平安健康恰恰都有。
數據顯示,目前,平安健康的家醫會員權益用户超過1400萬人,2024年人均使用頻次達5次,較2023年末提升35%。豐富的服務經驗和海量醫療健康數據積累下,為平安健康的科技創新能力提供了敦實的數據底座。
基於領先業界的五大醫療數據庫,14.4億次線上問診數據,平安健康打造了「平安醫博通」多模態醫療大模型、「平安醫家人」醫生工作臺,並快速接入DeepSeek進行部署及豐富場景應用驗證。
通過AI賦能,公司在醫療服務各環節效率及質量上均有顯著提升,其中AI體檢報告解讀實現100%覆蓋,解析精準率達98%,輔助診斷準確率超95%,智能推薦準確率達99%,慢病管理改善率達90%。
此外,AI助力家醫服務效能提升約62%,專醫效能提升約42%,健康管理師服務效能提升約55%。公司推出的名醫AI助理服務「平安芯醫」,實現了AI輔助專家7*24小時健康諮詢服務的全面開放。
值得一提的是,不久之前,大股東平安集團選擇「以股代息」將平安健康的持股比例提升至52.7%,將其納入間接非全資附屬公司且實現並表,以股代息的價格為6.12港元。有觀點認為,這在某種程度上表明,平安集團認為平安健康的真實價值應該遠不止於此。
上述業內人士表示,平安健康在戰略轉型成效顯現,營收重回增長軌道,運營費用持續優化,醫健養市場前景廣闊的情況下,基於醫險數據閉環的獨特優勢以及利用AI大模型持續提升服務效能,價值重估后較其當前市值仍具有想象空間。
這一點從多家大行在年報出爐后對平安健康給出看好后市的評價中也得到佐證。例如,中信證券、廣發證券等給出的目標價較其當前股價高出至少20%,華興證券、華創證券等給出的目標價增長空間則超過40%。外資行里,花旗將目標價從7.12港元大幅上調至12港元,較當前價的潛在升幅高達60%。
按照機構的一致預期看,公司2025、2026年的預期營收分別約為53.5億、59.7億元,同比增長約11%、12%;預計實現淨利潤分別為2.14億、2.94億元,同比增長162%、38%。以當前僅160億港元的市值計算,PS(2025E)只有3倍。
分析人士指出,從平安健康的年報業績和實際經營情況中可以看到,公司戰略轉型的成效已經開始顯現,B端和養老業務呈現高增長且未來潛力巨大,效率優化下盈利能力顯著提升,而AI賦能后的價值重估機會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