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華西海外】海外周報:《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發佈,期待內需消費迎來複蘇

2025-03-20 07:37

華西海外

中辦、國務院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大力提振消費。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併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此次發佈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構建了完整的促銷費政策體系,包括城鄉居民增收、消費能力保障、服務消費提質、大宗消費升級等八大方面。在政策工具方面,提出用好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以舊換新,允許專項債收購存量商品房作保障房。在新技術應用方面,明確支持自動駕駛、腦機接口等技術應用,促進「人工智能+消費」,培育低空旅遊、郵輪經濟等未來賽道,推動消費與產業升級同步。此次方案是中央「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的關鍵落地舉措,通過「收入增長—場景創新—環境優化」的政策閉環推動消費發展,成效仍然取決於地方配套細則的精準性及跨部門協同效率,后續持續關注二季度消費數據及政策動態調整。

中國香港外賣:户户送(Deliveroo)退出香港,香港外賣市場由Keeta(美團)和Foodpanda二分天下。3月10日,在中國香港運營了9年的英國公司户户送(Deliveroo)宣告,將於今年 4月7日正式告別中國香港市場。用户以及配送員、部分餐飲以及生活百貨商家將被轉至另一家當地外賣平臺 foodpanda。24年3月,按訂單量計算美團KeeTa成為中國香港最大的外賣平臺。2023年5月美團 KeeTa 正式進入中國香港市場,23年10月KeeTa完成中國香港全區域覆蓋,根據Measurable AI發佈的數據,24年3月以訂單量份額計算,KeeTa在中國香港的訂單份額佔比為44%,躍居為中國香港最大的外賣平臺。

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發展消費金融,助力提振消費。3月14日,金融監管總局印發通知,要求金融機構發展消費金融,助力提振消費,更好滿足消費領域金融需求,切實增強人民羣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主要內容包括:一是增加消費金融供給。加大對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文化旅遊、教育培訓、健康養老等消費服務行業的信貸投放,支持消費供給主體健康發展。二是優化消費金融管理。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前提下,加大個人消費貸款投放力度,合理設置消費貸款額度、期限、利率,優化資源配置。三是開展個人消費貸款紓困。四是優化消費金融環境。加大對擾亂市場秩序、侵害金融消費者權益等行為的聯合懲處和打擊力度。此次政策是金融監管總局落實「提振消費專項行動」的關鍵舉措。效果需觀察后續配套細則落地及市場反饋,為消費復甦注入了確定性信心。

呼和浩特發佈育兒補貼細則,利好母嬰行業發展。3月13日,呼和浩特市發佈落實育兒補貼項目實施細則及服務流程,發放育兒補貼實施細則如下:生育一孩一次性發放育兒補貼10000元;生育二孩發放育兒補貼50000元,按照每年10000元發放,直至孩子5周歲;生育三孩及以上發放育兒補貼100000元,按照每年10000元發放,直至孩子10周歲。我們認為未來地方育兒補貼政策有望持續出臺,短期看,育兒補貼直接降低家庭生育成本,提振生育意願,下沉市場更加受益,利好母嬰消費品(母嬰零售渠道商、母嬰用品品牌商及製造商、兒科藥品製造商等);長期需配套托育、教育等政策,利好早教及少年培訓機構。相關受益標的包括:孩子王(開放加盟拓展下沉市場、與辛選成立合資公司發力線上直播帶貨)、愛嬰室潤本股份、布魯可、豆神教育(維權)等。

投資建議:「AI+」邏輯催化促港股估值持續優化,消費格局變化下各行業新龍頭地位趨穩,積極擁抱互聯網&科技及新興消費兩條主線。1)互聯網&科技行業,受益標的包括積極擁抱AI、資本開支增加,未來有望帶來增量收入,逐漸重估的阿里巴巴-W、騰訊控股、快手-W、美團-W等;2)新興消費,受益標的包括所處行業上行驅動力較強且基本面穩固、成長空間大的毛戈平、蜜雪集團、老鋪黃金,泡泡瑪特、同程旅行、攜程集團-S、海底撈等。

風險提示:宏觀經濟波動風險,行業競爭加劇風險,人工智能應用效果不及預期風險

證券分析師:劉文正 S1120524120007

發佈日期:2025-03-17;

海外周報:《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發佈,期待內需消費迎來複蘇

如需完整報告,請聯繫對口銷售經理

重要提示:

重要提示:

《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於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通過本訂閲號發佈的觀點和信息僅面向華西證券的專業投資機構客户。若您並非華西證券客户中的專業投資機構客户,為控制投資風險,請取消訂閲、接收或使用本訂閲號中的任何信息。因本訂閲號受限於訪問權限設置,若給您造成不便,敬請諒解。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法律聲明:

本訂閲號為華西證券研究所設立及運營。本訂閲號不是華西證券研究報告的發佈平臺。本訂閲號所載的信息僅面向華西證券的專業投資機構客户,僅供在新媒體背景下研究觀點的及時交流。本訂閲號所載的信息均摘編自華西證券研究所已經發布的研究報告或者是對已發佈報告的后續解讀,若因對報告的摘編而產生歧義,應以報告發布當日的完整內容爲準。

在任何情況下,本訂閲號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並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華西證券及華西證券研究所也不對任何人因為使用本訂閲號信息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

本訂閲號及其推送內容的版權歸華西證券所有,華西證券對本訂閲號及推送內容保留一切法律權利。未經華西證券事先書面許可,任何機構或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複製、刊登、轉載和引用,否則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責任由私自翻版、複製、刊登、轉載和引用者承擔。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