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液晶主板製造商視源股份加碼機器人戰略,「兩條腿走路」短期難解盈利困局

2025-03-19 20:51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胡夢然 深圳報道

近日,有消息稱,視源股份(002841.SZ)正考慮赴香港第二上市,公司已邀請銀行參與可能進行的股票發行。對此視源股份證券部相關工作人員迴應稱:「我們關心海內外資本市場的發展動態,一切以公告爲準。」

公開資料顯示,視源股份主營業務為液晶顯示主控板卡和交互智能平板等顯控產品的設計、研發與銷售,旗下擁有希沃和MAXHUB兩個品牌,分別應用於教育和商用領域的交互平板。公司近期在投資者互動中披露,其業務覆蓋部件、教育、企業服務、海外市場及新興領域五大板塊。從經營架構看,教育業務與企業服務構成其核心應用場景,海外及新興業務則為戰略拓展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在回覆投資者提問時,視源股份表示,公司持續在機器人領域進行戰略佈局,深入研究機器人關鍵技術,打造具備實際應用價值的下一代機器人,切實滿足不同領域的需求。此舉被市場認為是進軍機器人領域的信號。目前公司尚未公開2024年各細分業務的具體收入貢獻。

多家科技公司涉足「機器人」領域

視源股份表示,經過近十年的積累,公司在機器人業務方面已具備一定技術儲備,涵蓋視覺感知與導航、觸覺感知與反饋、機器學習、電機及驅動、運動控制、整機設計等核心研究方向,機器人相關專利申請總量超600項。在商用領域,公司目前主要聚焦於服務類機器人的研發和解決方案的制定。未來,公司將持續在機器人領域進行戰略佈局,深入研究機器人關鍵技術,打造具備實際應用價值的下一代機器人,切實滿足不同領域的需求。

事實上,隨着機器人概念爆火,眾多科技公司相繼宣佈涉足該領域。今年年初,中堅科技(002779.SZ)宣佈,公司涉足人工智能機器人領域,受外部市場和技術研發進度等各種因素影響,在人工智能機器人業務領域的發展還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尚未對公司業績產生貢獻;以輪胎模具開發爲主業的巨輪智能也公佈,公司機器人產品主要是機器人核心零部件RV減速器,冷鏈物流、機器人拋光打磨等自動化集成線。

近日,美的集團研發的人形機器人樣機正式對外曝光。對此美的集團副總裁兼CTO衞昶表示,美的集團旗下擁有工業機器人業務,對機器人的理解相對深刻,十分看好人形機器人賽道。公司現在的策略是「兩條腿走路」。

同樣是「兩條腿走路」,機器人的加入能否讓視源股份走得更遠?

釘科技創始人丁少將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視源股份在機器人領域進行戰略佈局,具備技術支撐與協同效應。視源股份的顯控技術和嵌入式系統為其機器人業務提供了堅實基礎,存在顯著協同效應,從這一方面來看,有助於打造高效、智能的機器人產品。

「視源股份的顯控技術有助於提高機器人的感知能力和顯示效果,而嵌入式系統則為機器人提供穩定、高效的運算平臺。此外,液晶顯示與機器人技術的結合,有望產生協同效應,推動雙方共同發展。」中國通信工業協會兩化融合委員會副會長吳高斌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盈利困局何解?

目前視源股份尚未公開2024年各細分業務的具體收入貢獻。但其2024年全年業績快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24.57億元,同比增長11.32%。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9.72億元,同比下跌29.07%。受客户預算收緊、市場競爭加劇、部分原材料成本上漲、主要產品收入結構變化等因素影響,公司綜合毛利率同比有所下降。

涉足機器人領域能否解決視源股份目前的盈利之困?

「短期內,機器人業務不太可能貢獻實際營收。因為從技術研發到產品成型、市場推廣,再到獲得客户認可並實現銷售,需要一個較長周期。長期來看,視源股份需克服諸多商業化難題,一是市場認知度低,需投入大量資源進行品牌推廣,讓客户瞭解並接受其機器人產品;二是成本控制,要在保證產品性能前提下降低成本,以提高市場競爭力;三是行業標準和法規限制,不同行業對機器人的安全、性能等標準各異,需適應並滿足這些要求,才能實現大規模商業化。」中國投資協會上市公司投資專業委員會副會長支培元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在吳高斌看來,機器人業務短期內可能難以貢獻實際營收,一是研發投入大,機器人技術研發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短期內難以實現盈利;二是市場推廣難,機器人產品市場推廣需要較長時間,用户接受度有待提高。

同時他分析道,當前機器人領域的技術競爭焦點主要集中在AI感知、運動控制和人機交互等方面。涉足企業要在此領域取得突破,需要克服以下關鍵技術壁壘,一是AI感知:提升機器人的環境感知能力,實現對複雜環境的實時識別和處理;二是運動控制:優化機器人的運動控制算法,提高運動精度和穩定性;三是人機交互:提升機器人的自然語言理解和情感識別能力,實現更自然、高效的人機互動。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