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3-19 10:40
財報超預期,沒有新故事。
3月6日港股盤后,京東集團發佈2024Q4及2024全年財報,營收利潤均超預期。
營收方面,2024年全年收入為11588億元,同比增長6.8%。利潤方面,2024全年歸母淨利潤為414億元,同比大增71.1%。
超預期的財報,反映在當日股價上。發佈財報后,京東港股股價一度漲幅超過9%,但並未在之后持續。
按照投資人高虎的話:「京東做的還是苦差事,賺差價。國補最多吃個兩三年,還得繼續找增量不是?」
資本市場從不缺動聽的故事,大家都在忙着去找第二條增長曲線。
AI成了阿里財報會上的重頭戲,京東財報會上,外賣則成了投資人最關注的焦點話題,儘管它尚在襁褓。
國補煥生機
京東是國補最大受益者,這似乎早已成為市場共識。
這種共識最早體現在去年國慶節前后,當時一系列密集的政策利好出台,疊加早期國補利好發酵,京東在那波行情中脫穎而出,成爲了那次中概股普漲的領頭羊。
如果説Q3國補效益還沒能得到完全釋放(同比增長2.7%),Q4或許就可以瞧出國補對京東的刺激到底有多大?
實際上,早在此次京東四季報(Q4)發佈前夕,市場便已達成一致,對其業績給出了較高的預期。但結果,仍然大超預期。
財報顯示,京東Q4營收3470億元,同比增長高達13.4%;淨利潤為99億元,同比激增190.8%。其中商品收入2810億元,同比增長14.0%;具體來看,電子產品及家用電器商品收入1741億元,同比增長15.8%。
要知道,去年二季度京東核心業務3C家電首次出現同比4.6%的負增長。這一情況,曾使京東內部憂心忡忡。
好在國補提前釋放了消費潛力,也極大緩解了京東的壓力。然而,隨之而來的還有質疑——「國補能夠持續多久,當國補散去,京東拿什麼讓市場信服?」
過去一段時間,雷峰網曾與京東服務商、家電品牌商家以及京東內部人士等多方交流,得出的判斷是:國補以三年為基礎周期,同時有着五年的長遠規劃。若三年后經濟顯著恢復,補貼便會停止。在2025年之前,補貼帶來的紅依然會十分明顯。
互聯網行業分析師張楊告訴雷峰網,京東財報關鍵幾個點都挺對的。對於國補的持續性,我們可能更加謹慎樂觀。最起碼今年,疊加去年低基數,今年上半年還有618,集中爆量時間,預期不會差。
另外,面對京東吃盡國補紅利,淘天不會猛追,拼多多也追不上。京東有「獨佔鰲頭」的資本。
從公開數據來看,截至2025年1月8日,京東「國補」已經覆蓋了28個省市,淘天是23個省市,拼多多7個省市,抖音電商6個省市。
近期,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宣佈國補的範圍從「8+N」類增加到「12+N」類,增設了手機、平板、智能手錶(手環)「購新補貼」。
京東或許又能稍微緩口氣了。
從京東的核心盤3C品類來看,以手機和家電為例。
張楊向雷峰網(公眾號:雷峰網)表示,手機這個品類增長很好。過去,蘋果手機曾被拼多多定向爆破了,搶走不少份額,導致去年手機品類的增長一度在0上下。但今年1-2月,京東的手機品類約有20%的增長。核心原因在於,蘋果那邊雖然仍然受到不小影響,但拼多多不定向補貼安卓,后者SKU太多,但在國補里也更受益。多個因素,使得京東重新找回了手機品類增長。
家電方面,張楊認為,1-2月,供給還沒上來,使得部分品類增長有限,這個問題在去年就有過。錢是到位的,需求也是有的,但是供給上不去,沒有國補的貨。所以,大家電都攢着勁兒,等今年二季度,或者是618,這種大促發力。
國補的利好,中短期還將持續,但若看向更長的周期,京東仍需找到新的增長點。
那麼,京東或許只能依靠其他品類,這並非京東的優勢所在,所以會更加依賴 POP 賣家。
鑑於此,京東調整思路,瞄準9.9包郵、低價秒殺區,與此同時,主打低價的京東京喜再度升級為「全託管模式」上線。而這一切的商品源頭幾乎都是來自義烏、諸暨、泉州等全國各地的產業帶商家。
這一轉變也促使京東在 2024 年財報中,日用百貨在營收及利潤方面取得了亮眼成績。
具體而言,2024年日用百貨商品收入同比增長了9.2%。其中,四季報(Q4)日用百貨商品收入1068億元,同比增長11.1%。而商超品類更是實現了連續四個季度的雙位數增長。
許冉也在電話會議中強調,在平臺生態方面,用户對3P(第三方平臺)模式的認可度也在加深,四季度3P用户數和訂單量加速增長,增速超越整體零售業務。生態活躍度的提升爲未來的可持續增長奠定了良好基礎。
外賣造聲勢
外賣,是京東財報會上的一個新重點。
過去一個月,京東在外賣領域動作不停。2 月 11 日至 24 日期間,京東黑板報接連發布數條消息:做品質外賣——五險一金全交——社保成本京東全承擔。
接連幾則消息,一時間讓京東、美團、餓了麼三家集體處在了輿論中心,美團股連續兩日出現下挫。
從當時來看,市場負面情緒放大,且美團被迫加速跟進給外賣員繳納社保一事,導致了市場對未來預期的情緒性擔憂。
但冷靜下來后,市場逐漸理性,美團股價重回正軌,不少行業內人士認為,京東外賣,更大的意義在於阻擊美團即時零售對京東核心盤的影響。
投資人喬莊告訴雷峰網,京東做外賣,以小搏大,不是爲了真正贏,現階段只是爲了轉移對方注意力,畢竟對方的即時零售業務都已經侵入到自己的核心腹地,再不出手,京東只會把自己置身一個更加艱難的處境。而外賣本身又是個苦生意,哪有那麼好做?
和以往入局外賣的玩家不一樣的是,京東具備一定做外賣的先天優勢,即履約配送的基礎設施能力——達達。
不過,作為京東新業務之一的達達,近些年的日子並不好過。
某快遞公司高管胡泉永向雷峰網透露,達達自2020年上市以來,經歷了業績的低迷,看不到盈利的希望,收入規模也上不來,股價也是連續腰斬再腰斬,錯過了很多機會,現在就等着私有化退市。
根據2024年Q4及全年業績財報顯示,承擔京東即時零售業務的達達集團,業績進一步承壓。
具體而言,2024年Q4營收24.33億,淨虧12.27億;2024年全年收入96.64億人民幣,增速下降8%,淨虧20.39億,虧損進一步加大。
達達集團主要收入來自京東秒送和達達秒送。其中,2024年,達達秒送淨收入58.05億元,較上一年度增長44.6%;京東秒送淨收入為38.59億元,同比降幅達40.6%。
由此可見,京東秒送的確拖了達達的后腿。
京東秒送,作為去年5月,京東整合京東小時達和京東到家的產物,為消費者提供「好物立享」、最快9分鍾送達的購物體驗。
而如今,京東外賣如果繼續吸血達達,恐怕達達的未來一段時間的業績還要更難看。
對此,京東首席執行官許冉女士在財報電話會議上,也專門回答了關於外賣對京東利潤的的影響。
首先我們零售的戰略重點是沒有改變的,建議大家不要單獨的去思考即時零售或者外賣這個業務,而是要放在京東整體零售業務能力和服務體驗上通盤考慮,那在即時零售包括外賣的投入,對於我們豐富消費場景、打造能力、滿足用户的需求和提升用户體驗都有積極的效果。
即時零售是核心零售業務的自然延伸,外賣也是即時零售場景下用户高頻的業務之一。
對於加碼即時零售,喬莊向雷峰網表示,「當前京東即時零售單量規模太小,所以京東方面寄希望能依靠外賣這類高頻品類引流,通過即時零售變現。這點也不難理解。」
但是,京東切入的又是高品質外賣,這點本質上就和高頻是相悖的,因為價格還是大多數用户的痛點。
儘管,京東做外賣這件事難度不小,詬病很多。不過,某證券公司研究員李樹仁對此展現了較為樂觀的態度。
他向雷峰網表示,自去年起,從京東集團到京東物流,京東整體戰略明顯更以客户為導向,靈活性也大幅提升。這一轉變在京東的運營能力上有所體現,京東物流去年以來的股價走勢也反映出了相關變化。由此可見,京東正全力整合資源,圍繞集團主要業務全面發力。后續,達達完成私有化后,京東無需再時刻對外披露相關數據,得以長期聯合京東物流,持續為京東集團賦能 。
除了供給端,京東做外賣,最難改變的是用户心智。
從事餐飲行業十余年的資深商家徐青風向雷峰網表示,京東涉足即時零售或外賣領域,存在一個極為致命的弱點——缺乏流量基因。這直接導致商户入駐意願不高,訂單量也難以提升。此外,當下京東整個商家入駐審覈系統並不完善,規則還在持續變動,依靠BD(業務拓展)直營模式進行擴張,面臨着相當大的難度。
不過,有一點必須指出,京東開展外賣業務,初衷並非要與美團一較高下,更多是想對美團施加壓力。只要壓力傳遞到位,從某種程度而言,京東便算是達成了部分目的。
從這個點來看,京東外賣勇於出擊,或許已然是一種成功。
只是,在阿里已經進入AI新敍事的時候,京東還處在電商漩渦中,大概也是一種不得已。
當然,阿里、京東各有所長,阿里雲深耕數十年,本就積累深厚,京東則擁有獨一檔的供應鏈和物流體系。如此來看,我們倒也不必對京東未來過於擔憂。
關於京東的人和事,雷峰網將持續關注,八卦還未講完,歡迎添加作者微信:Omayaeww,獲取更多信息。
(*高虎、張楊、喬莊、胡泉永、李樹仁、曹華、徐青風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