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白玉京:SA和波音的太空鬧劇收場了,但有個更嚴重的問題呼之欲出

2025-03-19 08:27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白玉京】

波音和NASA聯手上演的一出太空級鬧劇,終於要收場了。

當地時間3月18日,SpaceX的「龍」飛船降落在佛羅里達海岸附近,在經歷了9個月的超長「加班」后,去年6月因波音公司「星際客機」技術故障而滯留在國際空間站的兩名NASA宇航員,終於返回地球了。

「獵鷹」火箭頂着載人「龍」飛船上天。圖片來源:SpaceX 「獵鷹」火箭頂着載人「龍」飛船上天。圖片來源:SpaceX

當初波音的「星際客機」由於推進系統故障無法按計劃返回地球時,SpaceX的創始人埃隆·馬斯克曾提出派出載人「龍」飛船執行緊急回收任務。這一建議本是理所當然,然而卻遭到了當時NASA和拜登政府的拒絕,這使本可迅速解決的技術問題,拖延成了一場持續將近一年的航天困局。

有消息説這2名航天員不願意坐「龍」飛船回家,不管是真心還是假意,實際上坐哪個飛船回家不是他們這個層面能決定的事情,最終還是要看NASA的決斷——或者説是白宮的新主人。

「龍」飛船相當靠譜,成熟度較好。圖片來源:SpaceX 「龍」飛船相當靠譜,成熟度較好。圖片來源:SpaceX

淪落為乙方的NASA

此次SpaceX執行的Crew-10任務,象徵意義非同尋常。它不僅僅是一次飛船替補任務,更是NASA過去二十年「商業航天戰略」的一個轉折點。從星鏈在太空跑馬圈地,到國際空間站的日常運輸,再到美國載人航天任務的核心體系,NASA正在逐步失去對太空的主導權,而SpaceX正在取而代之。

這一切的起點,始於2010年代NASA的「商業載人航天計劃」(CCP,Commercial Crew Program)。當時,NASA希望扶持多家俬人航天公司,以減少對單一供應商的依賴,並引入市場競爭。然而,SpaceX憑藉低成本、高效率的火箭與飛船研發,迅速擊敗所有競爭者,成為唯一真正成功執行任務的公司。

2020年,「龍」飛船成為自航天飛機退役以來,美國第一艘成功執行載人任務的飛船。2023年,SpaceX更是擊敗了波音,幾乎壟斷了NASA的載人航天運輸任務。而2025年的Crew-10任務,更是清晰地表明瞭NASA從「太空探索的主導者」,淪為「SpaceX的客户」——NASA不得不向SpaceX低下高傲的頭顱,如果要把航天員送上太空或接回地球,美利堅已經沒有第二個選擇。

具體到運送航天員往返國際空間站一事,SpaceX的「龍」飛船成熟度遠遠高於波音的「星際客機」,如果不是NASA不想把雞蛋放到一個籃子里,強行花巨資力捧波音「星際客機」,明知「星際客機」發射前多次故障,還讓「星際客機」帶病上天,就不會有航天員上去下不來的尷尬醜事了。

波音的「星際客機」花費巨大,進度緩慢。圖片來源:波音 波音的「星際客機」花費巨大,進度緩慢。圖片來源:波音

屠龍少年SpaceX

NASA應該慶幸當年搞了「商業載人航天計劃」,彼時無人預料到波音和諾格是如此地拉胯,也無人預料到SpaceX在衞星、火箭和載人航天業務的全方位遙遙領先。SpaceX猶如屠龍少年,擊敗了底藴深厚、漫天要價的老牌航天巨頭。NASA當年要扶持的是SpaceX等航天新勢力,時來運轉,NASA發現波音等航天舊勢力已經掉隊,已是扶不上牆的阿斗。

自NASA與SpaceX簽署總額26億美元的載人航天合作合同以來,SpaceX共執行了10次載人航天任務(包括最新的Crew-10任務),總計將34名宇航員送入軌道,每次任務平均成本約為5500萬美元。

相比之下,波音公司同期與NASA簽署的42億美元合同僅執行了兩次無人試驗任務,一次部分成功,一次徹底失敗,其載人任務(CFT)則一再推迟,至今延誤已超過5年,累計成本超支接近20億美元。

根據美國國會2024年發佈的報告顯示,NASA在商業載人航天計劃(CCP)上總投入超過84億美元,其中SpaceX佔約30%,但SpaceX完成的載人任務次數卻佔全部載人航天任務的100%,波音則至今未執行任何載人飛行任務。

波音的民用客機出了問題,連續墜毀造成慘重傷亡,眾目睽睽之下,FAA也平不了賬,只能對波音施以重罰。波音的「星際客機」鬧出醜聞,好在沒有鬧出人命,NASA比FAA柔軟得多,甚至沒有對波音罰酒三杯。

Crew-10任務誰來買單?社交媒體上發起過投票,選項是波音、NASA和SpaceX,絕大多數正經網友選的是波音。但在現實中,波音並不一定真會買這個單,NASA手提大筆預算可以兜底,反正花的是美國納税人的錢。

NASA新任局長賈里德·艾薩克曼,會開戰鬥機會開飛船,人生贏家。

如今「懂王」上位,NASA局長換成了馬斯克的親密戰友賈里德·艾薩克曼,再加上SpaceX如日中天的地位,會讓人們擔心,昔日的屠龍少年,會不會變成壟斷巨龍?

這里有一個鮮活的例子近在眼前,沒錯,就是波音。

二戰后的航空黃金年代,羣雄並起,在民用和軍用航空領域大有作為,麥道等公司都有經典機型流傳於世。后來波音一統民機天下,在事實上形成了壟斷地位,這導致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就是監管方跟不上企業的步伐。歷史一再證明,當企業在關鍵領域掌握絕對話語權,監管的權威往往受到嚴重挑戰。

2018年至2019年期間,波音737 MAX客機連續發生兩起災難性墜毀事故,造成346人死亡。這兩場空難的根本原因並非簡單的機械故障,而是隱藏於背后的監管機制失靈。

當時的FAA長期對波音公司實行過度依賴,將飛機關鍵的安全審查工作交由波音自行完成,形成了明顯的監管漏洞。波音幾乎可以「自我認證」,自己審覈自己建造的飛機。這種監管的名存實亡,使得致命的MCAS缺陷(機動特性增強系統)未能及時被發現和修復,最終釀成悲劇。

MCAS系統可能存在嚴重設計缺陷。

如今,SpaceX在載人航天領域的迅速壯大,已初現類似的隱憂。儘管目前SpaceX表現出色,但一旦形成壟斷,類似的監管漏洞必將再次出現。

值得警惕的是,目前SpaceX承擔了NASA載人航天超過90%的發射任務,且有進一步提高的趨勢,這種高度集中化的局面已初見端倪。若監管機構未能跟上SpaceX快速迭代的技術發展速度,或迫於經濟和技術的壓力,逐漸放松監管力度,一旦SpaceX發生類似波音737 MAX式的技術失誤,其后果可能比飛機事故更加災難性。

若SpaceX最終在美國載人航天領域形成實質性的壟斷地位,將帶來至少三個層面的具體風險。

首先是監管風險。以波音737 MAX空難爲鑑,過度依賴單一供應商可能導致監管機構(如FAA或NASA)逐漸失去獨立的審查和認證能力,被迫將大量技術認證環節外包給企業自身,這勢必降低航天領域的安全標準並增加嚴重事故發生的概率。

其次是技術創新風險。常規而言,當市場被單一企業佔據時,技術進步往往放緩,因為缺乏競爭壓力的企業傾向於降低對創新的投入。但SpaceX是一個反例,它的問題不是跑得太慢,而是跑得太快——星艦第七飛和第八飛僅僅間隔了49天,瘋狂的速度並沒有解決系統性缺陷。

第三則是產業鏈風險。SpaceX一旦壟斷市場,相關的供應鏈企業可能過度依賴單一客户,缺乏議價能力和生存空間,產業鏈的穩定性和競爭活力將大幅下降,整體產業生態的抗風險能力也隨之削弱。

目前美國FAA已經顯現出對SpaceX的過度依賴,尤其是在星艦項目的審批過程中,FAA對SpaceX的監管日益放松,對環境審查和安全規範的要求不斷降低,以適應SpaceX激進的開發進度和發射計劃。這種趨勢,如果在載人航天領域也複製上演,可能最終釀成災難性的后果。

美國能否避免「波音模式」的監管悲劇在載人航天領域重演,值得觀察。NASA和FAA能否立即明確自身的監管角色,堅決避免將審查職能外包給被監管的企業,確保監管的公正性和獨立性?強化政府與行業監管,避免重蹈波音737 MAX悲劇的覆轍,對於講究政治正確的美國絕不簡單。

SLS超重型火箭是美國載人登月的希望所在,然而成本極高進展緩慢。圖片來源:NASA SLS超重型火箭是美國載人登月的希望所在,然而成本極高進展緩慢。圖片來源:NASA

沉默的聲音

美國載人航天會越來越依靠SpaceX,遠遠超出載人天地往返,載人登月的「阿爾忒彌斯」計劃很可能會有更大變數:傳統的SLS火箭和「獵户座」飛船成本極高、進度緩慢,可能逐步被SpaceX更加靈活的星艦所取代。

據NASA於2024年年底的最新評估報告顯示,SLS每次發射的成本高達22億美元,而SpaceX宣稱,星艦單次發射成本可能降至5000萬美元以下,僅為SLS的約1/40,這種經濟性和技術上的巨大優勢,使得面臨強大財政與戰略壓力的NASA和美國政府,不得不考慮戰略重心的轉移。

外界普遍認為,這可能導致NASA逐漸放棄原本的SLS與「獵户座」的組合,轉而全面採用SpaceX的星艦執行未來的載人登月任務。這種戰略變化不僅是技術路線的調整,更標誌着美國政府與私營企業關係的一次歷史性轉變。

星艦第八飛失敗,在空中炸成流星雨,不少航班不得不改道飛行,避開碎片。出人意料的是,美國各方,包括監管方和媒體,反常地安靜。沒有聲音,或許也是一種聲音,沉默不見得是一個好事。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閲讀趣味文章。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