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開年第一雷,沒想到竟爆在大型醫院頭上

2025-03-16 00:35

開年第一雷,沒想到竟爆在大型醫院頭上。

最近,砸下30億、曾被寄予厚望的重慶全域腫瘤醫院突然發佈公告,全面停工停產。

無獨有偶。開業僅6年的西安最貴醫院也發出破產倒閉公告。

就在人們為這些「巨無霸」唏噓感嘆,殊不知還有一大批同行默默在暗處倒下。倒閉的重災區,就是整形機構。

在TikTok難民之后,網上又多出來了一批「難民」:診所難民。

因為短短的五個月內,十多家醫療美容機構在北京、上海、深圳、長沙等地疑似「跑路」,很多人因為充卡超10萬投訴無果就跑到了網上集體叫屈。

在很多人的認知里,打次水光針、做個spa療養動輒幾千;熱瑪吉更是過萬,很多儀器還能反覆用。簡直是十足的「暴利」生意,怎麼還能跑路?

但現實不容樂觀。以上海、北京、廣州為代表的很多一線城市,去年表面看都在狂開醫美機構,但一到年底合計新開的跟倒閉的數量差不多。

倒閉比開店多的私立整形醫院,暴露出行業一個心酸真相。

從暴利到崩盤,打9折也賣不動

要知道,幾年前的整形機構還完全不是如此。

作為曾經的創業頂流,整形機構的日子過得有多爽?都説男人的白酒女人的醫美。就是因為它太懂中國人了。

草莽期醫美機構最狠的一招,就是把醫生包裝成「品類殺手」。

比如某隆鼻醫生通過電視廣告高頻輸出,用「案例對比+顏值焦慮」雙拷問,直接拿下很多對外貌不自信的新客。

都説一進醫美如無底洞。一開始只是拉個雙眼皮、整牙,然后是打瘦臉針、隆胸甚至削骨。很多項目不是一次畢而是幾年后再修復,把新客逼成十幾年的忠實老客户。

因為是新興行業,很多人對具體技術和價格都不瞭解。很多機構就會靠「偽獨家概念」製造信息差。

比如宣稱與上游廠商聯合研發「長效再生材料」「韓國XX技術首診」,名字越高大上越好。甚至放出豪言:「一針年輕5歲!」光聽名字妥妥的女人天堂。

噱頭到位了,價格也捧上去了。比如央視曾點名的「醫美大王」於文紅,旗下機構的藝術面雕項目做一次要一百萬。

曾有人做統計,以北京西城區某個購物中心為原點,搜索周邊3公里內的醫美機構就足足20家。分佈在購物中心、地鐵周邊、沿街商鋪或居民樓下。

最火的時候,很多跨界企業都想來分一杯羹。蘇寧環球通過併購的方式佈局醫美機構,地產商奧園美谷收購醫美機構。連恆大都來插一腳,旗下的恆大健康曾在天津投資首家整形醫院恆大原辰。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哪怕不做太貴的動刀手術,小小的牙齒矯正都能賺得盆滿缽滿。

在東莞一個鎮,一條街就密集開設三家口腔矯正門診,地推人員扎堆商圈「搶客」。曾有數據顯示,中國正畸市場規模已達250億。

然而就是這個大廠寄予厚望的暴利生意,沒過幾年就迎來了苦日子。

先是醜聞不斷爆出,直接「壞了一鍋粥」。

《1818黃金眼》最多的糾紛就是醫美機構糾紛,一些醫美機構甚至不乏大品牌大量使用「飛刀醫生」無證或跨區域執業。

官方的315晚會更是扯下遮羞布。曾曝光一批不可注射的美容針,沒有醫師證的工作人員現場給顧客做起了面部淚溝注射。很快,「黑醫美」「貸款醫美」屢屢登上熱搜,被消費者一怒之下告到法庭的更是數不勝數。

信任危機頻發的直接后果,就是顧客的迅速流失。

眼看生意干不下去,小機構轉行,大機構開始拍賣店鋪,打9折都賣不動。有的交完120萬罰款就徹底資金鍊斷裂。

一時之間,彷彿一提醫美就是「割韭菜」的代名詞。

不到2年,創業頂流反被同行偷家

很多人可能想不到,哪怕醜聞頻出,這兩年做醫美的人卻不降反增。

有數據顯示,2016年醫美市場規模僅796億,2023年飆升至2545億,7年增長3.2倍,遠超美韓。到2025年,市場規模預計突破6000億,成為全球高速市場。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還有另外一組數據:

2023年,合規醫美機構數量從1.3萬家縮減至9800家,甚至有機構預測,到2025年數量或再縮減20%。

都説有需求就有市場,醫美公司卻為何偏偏「慫」了?

如果説自己人的醜聞是一座大山,那麼同行的降維打擊更是堪比致命重拳。

第一拳,是向用户痛點出擊,搶走看家飯碗。

醫美機構想不到,第一個搶飯碗的竟然是國家隊。

這兩年,隨着公立醫院下場,私立機構原本壟斷的醫美業務變得一點不「神祕」。

廣東省衞健委調整醫美外科項目分級管理,允許美容外科醫生開展激光、微針治療等輕醫美項目。

南京鼓樓醫院、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等公立醫院,紛紛下場開設醫學美容中心,推出超聲炮、熱瑪吉、黃金微針等熱門項目,一經推出就人流爆滿。

不僅能讓用户做得上,還要讓用户爽。

看到很多人怕疼,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專門推出「舒適化醫美」方案,醫美醫生和麻醉醫生雙配合,有人做被稱為「痛感稍遜生孩子」的黃金微針竟然睡着了。

某省的職防院醫美中心還專門推出「醫學級風險管控機制」,不是簡單填充注射,而是變成一場精密的外科手術。醫療先行,醫美在后。

當某些高端私立機構被爆「術后護理包簡陋」,更卷的公立醫院早已來到下一個level:

提供「營養師+心理疏導+形象顧問」全鏈條服務,好家伙直接重新定義了操作標準。

第二拳,是製造更多的「平替」,粉碎用户信息差。

過去醫美機構之所以暴利,就是因為信息太不對稱。

同一款玻尿酸,在私立機構叫「韓國原裝進口」,在公立醫院叫「衞健委集採正品」,成分表可能一模一樣,但價格就是能差三倍。

很多人可能想不到,別說醫美,這年頭連做spa、健身,年輕人都能在醫院找到平替。

醫院的運動康復科有各種免費健身器械,環境也安靜。有人去掛號發現還有100塊一節的私教課。

有人受不了乾眼症痛苦,跑去醫院眼科掛號做眼瞼板按摩,一次不到100塊。關鍵是這些統統都能刷醫保。

看似是薅羊毛,實際上消費者變得越來越清醒:一切向效果和性價比看齊,不會再為所謂機構的營銷噱頭輕易買單。

時代徹底變了,甚至還反逼有些醫美機構走向了極端。

開始藉助團購平臺靠低價吸引流量。刀哥在某平臺上發現,在北京一些小氣泡、去黑頭等基礎清潔項目甚至殺到19.9甚至9.9。

但低價不是救命藥,畢竟成本擺在那里。曾有業內人士透露,各種輕醫美項目光是大牌機器至少需要投入200萬以上。

靠血虧拉回顧客企圖自救,顯然不是長久之計。

對公立偷家的反擊,

從抱「新大腿」開始

面對頹勢,很多醫美機構都坐不住了。

第一件事就是狠心整頓合規問題。像溶脂針、生長因子、美白針等非法項目直接拉黑。畢竟如今消費者維權意識覺醒,一個舉報就能讓機構原地爆炸。

但解決合規還遠遠不夠。要刀哥説,醫美這場戰役的結局早已註定——要麼被合規化浪潮拍死,要麼必須大力度升級。

首先,從「一錘子買賣」到「細水長流」。

醫美界一向有個説法,「3分靠治療,7分靠養護」。養護服務早已從可有可無的環節躍升爲核心競爭力。

手術只是開始,后續的手術康復、效果維護等跟進售后纔是關鍵。這對玩家們而言顯然是個機會。從用户最關心的切口做起,比如有機構接入DeepSeek,會針對用户的氣質特徵、健康管理需求,即時生成個性化追蹤方案。

還有公司嘗試推出「術后修復規範」、打造獨立手術動線以及加快預約制效率等,定期追蹤用户反饋,就是爲了拿下「專業」的價值錨。

說白了,就是要從一錘子買賣的「流水線」模式,整容成更全面和系統化的標準經營。這也是醫美行業進步必走的路。

其次,從「偽需求」轉向「真剛需」。

在公立醫院不斷探索新邊界的同時,醫美公司們想要打開更多客源羣體,實惠、透明的服務纔是王道。

過去是摁頭説服用户消費一堆有的沒的項目,現在是如何真正滿足顧客的真需求。對技術產品不放心?一些醫美公司開始詳細公示各類醫美項目的產品品牌、產地批次、醫生資質等。出問題不知道找誰?一切整形流程聯網可以百分百追溯,責任清晰到個人,主動讓消費者瞭解每一個細節,把選擇權交給用户。

用真誠贏人心,讓用户感受到尊重而不是被收割感。

總之,無論是門店小診所還是大健康機構,想活下來必須比公立更狠更極致才行。

能不能翻盤還不好説,但起碼對行業也是個好的開始。

從業人員對自己下手越狠,最后受益的還是消費者。

狂奔的同時也要注意腳下,否則再大的帝國也是一擊而潰。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