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3-15 21:39
2025年03月15日 21:39:02
文 | 螳螂觀察
作者 | 範柔絲
315晚會曝光的「翻新」衞生巾令人觸目驚心,正規廠商的次品在髒亂差的車間被再度分揀,流入到網店等渠道,讓本就令人憂心的女性日化產品再度蒙上陰影。
毫無疑問的是,這已經是一個系統性問題。且不論這些黑心廠家再分揀的行為,很多翻新衞生巾的原料,本就來自那些大品牌的流水線。
「大牌」衞生巾品牌們,正徘徊在底線的邊緣。
不久前才因產品被指「偷工減料」而引發廣泛關注的衞生巾品牌ABC,在2025年2月又因一款「比基尼安睡褲」再度陷入輿論風暴。
這款主打「性感」「減少40%接觸面積」的經期產品,被設計成了波浪形蕾絲花邊的比基尼形態,甚至還喊出「姨媽期也要時尚精緻」的廣告語。產品被曝后,消費者質疑ABC的產品設計不僅不尊重女性違背生理常識,甚至還宣傳經期「服美役」。
而這不過是近年來女性日化用品行業亂象的冰山一角。
2024年11月,百雀羚被曝添加禁用原料,49批次化粧品檢出違禁物,部分產品甚至含有甲醛釋放體類防腐劑;國家藥監局2024年11月通報,柔妍姜汁控油洗發乳菌落總數超標770倍,並檢出致病菌銅綠假單胞菌;在黑貓平臺,無數消費者投訴 【下載黑貓投訴客户端】Ulike脱毛儀宣稱「永久脱毛」,但使用后出現皮膚紅腫、色素沉澱甚至灼傷……
從衞生巾的「長度縮水」到護膚品的有毒成分,從洗發水的菌落超標到脱毛產品的永久傷害,行業規則屢屢被企業捏成「橡皮泥」,數億女性的健康與尊嚴在底線失守中走向沉淪。
雷區中的「裸奔者」
早在2014年《消費者報道》送檢了樂而雅、護舒寶、蘇菲、嬌爽、ABC、益母草、安爾樂、高潔絲、舒珊和愛護你等10品牌衞生巾產品,所有產品均檢出可遷移性熒光增白劑,含量從54.9 mg/kg-386 mg/kg不等。
10年過去了,這些大品牌衞生巾還是隻要利益不管質量。
2024年11月,ABC衞生巾被曝多款產品實際長度短於標註值,例如標註240mm的日用款實測僅230mm,誤差達4.17%,超過國標±4%的允許範圍。
更引發眾怒的是,消費者投訴時客服迴應「接受不了可以不買」,品牌創始人鄧景衡雖公開道歉,但整改措施僅承諾「未來產品零負差」,未對已購消費者賠償,被指避重就輕。
長度之外,衞生巾pH值也出現了爭議。根據GB/T8939-2018《衞生巾(護墊)》國標顯示,衞生巾相關產品的pH值範圍限定在4.0-9.0之間。有網友對比國家相關的紡織產品規範顯示,有同等pH值限定的通常是被標為C類的非直接接觸皮膚的紡織物,如窗簾和外衣等。
衞生巾行業無品牌倖存的「大地震」,讓不少女性消費者都跑到雷軍直播間留言:「希望小米設計一款價格合適又安全的衞生巾為女性健康保駕護航。」
尋求有公信力的企業家跨界做產品,真是莫大的諷刺,更是消費者的絕望。這不僅暴露了衞生巾行業底線失守,更折射出女性消費者在健康與尊嚴博弈中的弱勢地位。
但是讓女性在雷區中「裸奔」的還不止衞生巾行業。
據北京商報報道,3月12日,歐萊雅在檢測理膚泉品牌Effaclar Duo清痘淨膚雙重調理乳時發現了微量的苯;
據網易財經報道,相宜本草被曝涉嫌在其10余款護膚產品內違規添加一種名為「犁頭尖」的有毒中草藥,網易財經將相宜本草的部分產品送檢專業機構,檢測結果證實,這些產品內確實含有「犁頭尖」成分基因片段。
2024年11月,央視曝光多款洗發水含有月桂醇硫酸酯鈉、硅油、甲基異噻唑啉酮等有害成分。其中,月桂醇硫酸酯鈉破壞頭皮屏障,導致脫發加劇;硅油堵塞毛囊,加重出油問題;甲基異噻唑啉酮則可能引發過敏。更嚴重的是,部分產品檢出致癌物二惡烷,長期使用或增加癌症風險。
沙宣、強生、霸王、施華蔻、海飛絲、清揚等品牌的部分產品赫然在列。
從衞生巾的「縮水門」到洗發水的致病菌超標,從護膚品的致癌物黑箱到脱毛產品的永久灼傷,這些觸目驚心的案例不僅是產品缺陷的疊加,更是一場對女性健康與尊嚴的系統性踐踏。消費者在投訴無門、標準滯后、企業敷衍的夾縫中,被迫用身體為行業的底線失守買單。
商業價值與社會責任何以失衡?
女性日化用品亂象背后,潛藏的是更深層的行業困境——當流量狂歡取代產品敬畏,當創新失語淪為概念包裝,當監管滯后帶來投機取巧,女性日化用品行業早已陷入自我反噬的惡性循環。
衞生巾、化粧品、洗發水等都是高剛需高毛利的「暴利」行業。
從成本看,衞生巾品牌自由點母公司百亞股份在招股書中透露,2019年,含原料、人工、製造費用在內,一片衞生巾的平均成本價為0.1887元,出廠零售價為0.42元;ABC的母公司景興健護的招股書數據顯示,2015—2018年上半年,ABC品牌單位銷售成本在0.22元上下,銷售單價則為0.4元左右。
從毛利率看,2024年上半年,百亞股份衞生巾產品毛利率為57.37%;七度空間母公司恆安國際的衞生巾業務毛利率達到62.7%;而還在上市輔導期的景興健護,2015—2017年衞生巾和護墊產品的毛利率分別為45.34%、43.14%、41.86%,2018年上半年毛利率達到43.47%。
有高額的利潤就能支付高企的營銷費來進行市場份額爭奪。
比如,2024年上半年,百亞股份銷售費用投入5.41億元,其中營銷類推廣費用投入3.68億元,同比增長283.1%;同期上述的8家品牌化粧品企業的平均銷售費用率達到41.59%,同比上升超過4個百分點。
一個營銷標配就是讓品牌爭取成為「明星同款」。DT商業觀察統計到的衞生巾與明星的「組合」就有護舒寶與迪麗熱巴、蘇菲與趙露思、七度空間與趙今麥、高潔絲與田曦薇、ABC與孟子義、自由點與虞書欣、未可與白鹿、淘淘氧棉與楊紫、全棉時代與郭晶晶、薇爾與宋茜、潔婷與關曉彤、大王elis與劉雨昕……
然而高毛利、重營銷背后,企業淨利卻並不理想,這直接導致了產品創新長期失語。
公開數據顯示,衞生巾行業平均毛利率達45%,但淨利率不足10%。同時,根據Euromonitor數據,從2009年至2023年,衞生巾平均價格從0.49元/片增長到0.9元/片,以4.79%的年複合增長率持續上漲。
也就是説,即便是暴利行業,產品還在逐年漲價,在高昂的營銷投入下也會陷入「重流量、輕質量」的怪圈。企業為維持利潤,就開始不惜壓縮成本,最終導致產品質量問題而暴雷。
衞生巾行業之外,化粧品市場亦是如此。護膚品行業則沉迷「成分黨」包裝,將普通成分冠以「黑科技」之名大肆營銷,而實際研發投入微乎其微。
當然,這背后也有監管滯后與執行乏力的「時差」讓企業有了投機取巧的機會。
比如,衞生巾國標《GB/T8939-2018》因制定周期長、指標寬松飽受詬病。儘管新國標《衞生巾(護墊)》正在起草,但參與企業包括多次「塌房」的品牌,消費者擔憂其淪為「護身符」。
中國對化粧品功效宣稱審覈則多以企業自證為主,未強制要求第三方臨牀數據,導致「成分黨」包裝大行其道。消費者在「成分黑箱」中為營銷溢價買單,而品牌則沉溺於「流量遊戲」,真正關乎健康與功效的技術創新淪為次要選項。
當 65% 的毛利率淪為營銷泡沫的温牀,這場用女性健康餵養的 "流量盛宴" 已到最荒誕時刻——0.18 元成本與 0.9 元售價的剪刀差里,流淌的是企業逐利的 "血淚成本";41.59% 的銷售費用率背后,堆砌的是明星代言的 "虛假繁榮"。更令人窒息的是,62.7% 的毛利並未轉化為研發投入,卻變成了 "1 小時極速淡紋" 的實驗室謊言。
當消費者在直播間跪求雷軍跨界救場,當 0.4 元一片的衞生巾成為 "健康賭局" 的籌碼,我們必須直面殘酷真相:這不是簡單的質量問題,而是資本將女性身體異化為 "流量提款機" 的系統性暴力。
揭開傷疤只是第一步,我們亟需追問:究竟是誰在默許這場「健康賭局」?
女性的身體不是試驗場,健康與尊嚴更非商業博弈的賭注。唯有行業完成從「流量遊戲」到「價值革命」的蜕變,讓企業為每 0.01 毫米的縮水、每微克的熒光劑付出生命代價,才能終結這場用數億女性健康書寫的荒誕經濟學。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此內容為【螳螂觀察】原創,
僅代表個人觀點,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鏡像。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且未覈實版權歸屬,不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請作者與我們聯繫。
•泛財經新媒體。
•微信十萬+曝文《「維密秀」被誰殺死了?》等的創作者;
•重點關注:新商業(含直播、短視頻等大文娛)、新營銷、新消費(含新零售)、上市公司、新金融(含金融科技)、區塊鏈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