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3-15 13:37
轉自:文匯報
寒潮/編譯
近日,我國首輛火星車「祝融號」在火星北半球烏托邦平原探測到古海洋沉積岩層。這不僅為火星上曾有海洋提供了最直接的地下證據,也提示火星或曾宜居。
去年,埃隆·馬斯克已提出設想,未來30年內,要在火星上建造一座自給自足的、可容納百萬人口的城市。不過,移民火星,到達只是第一步,接下來還有呼吸、防宇宙輻射、獲取食物等生存問題,以及大量心理健康、社會構建,乃至繁衍后代等無窮無盡的問題待解。
所以,離開地球不一定能拯救人類。比起急於尋找逃離之路,解決當下地球面臨的種種問題更為緊迫。如果我們無法在地球上創造一個可持續的未來,更難奢望在其他星球獲得第二次機會。
氣候變暖使極端天氣事件不斷增加,所引發的連鎖反應正在重塑這顆藍色星球:海洋持續升溫、大量物種滅絕、乾旱與洪澇交替肆虐……人類唯一家園的宜居性似乎正在降低。
與此同時,通往太空家園的機遇之門似乎正悄然開啟。2024年10月,埃隆·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新一代重型運載火箭「星艦」首次成功驗證了「筷子夾火箭」技術——通過發射塔的機械臂在半空中成功捕獲回收火箭第一級助推器。這一突破標誌着SpaceX在火箭複用上取得重要進展,為未來載人太空探索任務奠定了基礎。
不過,這只是馬斯克為實現一個更大膽的設想所邁出的第一步。未來30年內,他想在火星上建造一座自給自足的、可容納百萬人口的城市。
定居火星的生活會是怎樣的?美國生物學家凱利·韋納史密斯和漫畫家扎克·韋納史密斯夫婦對此進行了深入探討。他們花費4年時間研究人類如何定居太空。起初,他們希望為人類未來的太空生活提供一份基本指南。但隨着研究的深入,他們對火星移民的可行性產生了懷疑。
火星大氣能呼吸嗎?
先説説火星這個目的地。火星確實有些吸引人的特質:相對靠近地球、水源充足、晝夜長短與地球相近,且富含支持人類生命所需的化學元素。雖然火星的温度低至-153℃,但相較於太空環境,這個温度並不算極端。而且,火星上某些地方表面温度能達到20℃,這對人類而言非常舒適。SpaceX公司甚至戲謔地表示:「雖然火星上有點冷,但人類總有辦法讓氣候變暖。」
不過,温度只是一個因素而已,火星實際的生存環境與地球差別實在太大。對人類而言,踏上火星如同進入一個可瞬間斃命的「毒氣罐」。就空氣為例,火星大氣主要由二氧化碳構成,佔比高達95.3%。這雖然可能對植物「友好」,但人類要是進入這樣的氣體,分分鍾就會窒息而亡,除非穿戴相關防護設備。
更嚴峻的問題是宇宙輻射。地球稠密的大氣層和強大的磁場能有效屏蔽高能輻射對人類的危害。而火星上既缺乏能覆蓋整個星球的磁層,大氣密度也僅為地球的1%,這使得大部分宇宙輻射可直接抵達火星表面。
宇宙輻射不同於我們通常在地球上感受到的輻射,實際上,我們根本不知道宇宙輻射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因為,即便是生活在環繞地球軌道運行的空間站內的宇航員,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地球磁場的保護。這意味着,關於宇宙輻射對人類或人類送入太空的其他生命的影響,我們幾乎沒有相關數據。不過,現有研究普遍認為,長期暴露在高劑量宇宙輻射中,會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
那麼,當我們要在火星上造房子時,就必須考慮「防輻射」。你或許會幻想,在閃爍着光芒的玻璃穹頂下,賓客們在火星上歡聚一堂,推杯換盞,對着太空數星星。這種情況可能永遠不會出現在火星上,因為輻射會穿透玻璃。人類需要的是帶有厚重防護屏障的建築物。研究人員認為,最佳選擇就是居住在遠古熔岩形成的幽深洞穴中,或者利用火星原生材料建造避難所——簡言之,我們得把自己「埋」在火星塵埃里。
是不是埋進土里就安全了?準確來講,火星上的塵土叫「表岩屑」,雖然看起來與地球沙塵相似,但由於缺乏風化作用,其顆粒邊緣往往凹凸不平,甚至鋒利無比。長期吸入這種物質,可能會導致人類患上類似矽肺病的呼吸系統損傷疾病。矽肺病是工人在石料加工或建築施工時因吸入硅塵而引發的疾病,會導致一系列呼吸問題,嚴重時甚至會致命。此外,火星岩屑中還摻雜着會干擾人體碘代謝的高氯酸鹽,長期接觸會誘發甲狀腺問題,對孕婦和兒童尤為危險。
火星上怎麼種糧食?
如何在火星上種出足夠多的糧食,也極具挑戰,因為我們對於火星的生態系統還知之甚少。
地球和火星的距離最遠可達4億千米,最近也超過5000萬千米。經計算軌道周期可知,兩大行星每隔780天左右纔會短暫靠近,即所謂「會合周期」。這意味着,如果航天器使用化學能動力,完成地火單程飛行需要半年以上。所以,定居者每次至少在火星上停留一年,以等待兩顆行星之間的距離足夠近的回程「窗口期」。
這一年間,火星移民的食物必須得自給自足。根據火星的自然條件,在火星上種植源自地球的糧食作物不僅需要農業設施,還需要精密的回收利用系統,以此構成一個可自我循環的封閉生態系統。這套閉環迴路生命保障技術可被通俗地解釋為:在火星或月球等太空環境中,將有限資源進行反覆處理與再生,從而源源不斷地生產食物、氧氣和水,以確保為系統內的人員提供最基本的生存必需品。但迄今為止,人類並不擅長在這樣的封閉系統中生活。
20世紀90年代,美國曾在亞利桑那州的沙漠中開展「生物圈2號」微型人工生態循環系統實驗項目,8名實驗人員在該系統內生活了兩年。在這個生物圈內,從圈外輸入的只有陽光和當地電網提供的電力。實驗進展順利,沒有受試者死亡,但所有人都餓壞了——他們每天從事8至10小時體力勞動,每周勞作五天半,結果女性體重減輕了10%,男性體重減輕了18%。此外,生物圈2號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曾一度飆升,圈內居民們因此遭受了劇烈頭痛和不適。
此后,類似實驗寥寥無幾,同等規模的更是再未開展。直到2014年,我國研究人員成功開展為期105天的「月宮一號」項目。這是中國首項永久性天基生命支持人工封閉生態系統。起初,由於「月宮一號」裝置內缺少足夠的植物來吸收3名男性受試者呼出的二氧化碳,導致二氧化碳濃度波動劇烈,系統內生存環境並不理想。后來,當其中2名男性被替換為女性后,二氧化碳濃度穩定在較低水平,空氣質量也有所改善。
「月宮一號」在不少方面取得了成功。例如,受試者能夠百分百地回收利用水。此外,在飲食方面,裝置內種出來的食物佔到了「月宮」受試者攝入食物的78%。
值得一提的是,該裝置還充分利用了一種通常被建議用於太空定居點的蛋白質來源——昆蟲。昆蟲繁殖速度快、不佔空間、以食物殘渣為食,而且蛋白質含量高。研究人員建議使用的昆蟲包括蟋蟀、蠶、黃粉蟲、天蛾、藥材甲、白蟻和蒼蠅。「月宮一號」受試者使用了黃粉蟲。經過調味,他們對黃粉蟲的評價相當不錯。不過,人們能否接受長期食用昆蟲,這點仍然存疑。
在火星上會抑郁嗎?
即使生存問題得到解決,火星移民仍需面對社會與心理挑戰。在「生物圈2號」實驗中,受試者之間的關係一度非常緊張,甚至發生了互相吐口水的情況。而且,這場衝突發生在一個1.2萬平方米的設施中,與早期的太空前哨基地相比,「生物圈2號」可能已經相當寬敞了。此外,二氧化碳濃度過高導致的頭疼、體內熱量流失、人際衝突等問題不時出現,致使部分受試者在試驗早期就開始尋求心理援助。
對於火星移民來説,情況只會更糟。地球和火星之間的遙遠距離意味着兩地單程通信的延迟時間在4—24分鍾之間。「生物圈2號」的受試者尚可通過與家人、朋友和心理專家實時通話來克服心理壓力,但在火星上,人類幾乎只能靠自己。
此外,定居外太空將面臨的身體健康問題同樣不容忽視。哪怕身處地下掩體,在免受宇宙輻射和岩屑威脅的情況下,人類依然可能遇到多重嚴重的健康風險。火星的重力僅為地球的40%,在這種條件下長期生活,究竟會對人體健康造成怎樣的影響,我們還知之甚少。40%的重力是否足以防止骨質流失、肌肉萎縮和視力下降?或許,再結合額外的鍛鍊和藥物干預,能夠一定程度上緩解這些問題。但是設想一下,在完成自給自足所需的繁重勞動、避開其他同住人可能的飛沫攻擊、吃完黃粉蟲餅乾、喝下循環利用的尿液,經歷如此漫長而艱難的一天后,又有多少人還願意爬上健身自行車?
從已有相關研究項目中,我們汲取到了不少經驗教訓。不過,在馬斯克設想的100萬人踏上火星之前,我們需要掌握更多可靠的數據。
火星上能生兒育女嗎?
對有意定居外太空的人而言,更值得擔憂的是,我們目前掌握的所有人體太空生存數據,僅限於在太空生活了一年半或更短時間的成年人。而一座能夠自給自足的太空城市,必然需要具備繁衍后代的能力。
那麼,受孕、懷孕、分娩、嬰幼兒生長發育等整個過程,都能夠在火星環境下順利進行嗎?顯然,我們對這些問題幾乎一無所知。關於非人類動物在太空中繁殖的研究極為有限,且主要依賴空間站實驗,而空間站的輻射水平與重力條件均與火星截然不同。
要科學評估在火星上孕育生命的風險,需要長期的生物學研究,馬斯克的火星移民計劃顯然沒有充分考慮這一點。當然,忽視這一問題的並非馬斯克一人。例如,有人辯稱,地球上許多女性在惡劣環境下依然能夠順利分娩,甚至無需醫療干預,以此暗示火星上生育或許也不會成為大問題。然而,這種觀點不僅忽略了許多女性因缺乏醫療護理而喪生的現實,更無法使之成為在另一個星球沿用同樣做法的正當理由。
這是不是意味着,面對任何前往火星的邀請,人們都應該禮貌而堅定地拒絕?事實或許並非如此。只不過,火星移民將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成功的太空移民必須建立在龐大的數據支撐之上,而這些涉及人體生理與心理的數據極難獲取,因為太空環境本質上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從未適應過的陌生領域。
此外,移居火星還涉及太空法律、國際關係,以及在連可呼吸空氣都需精確配給的條件下,如何構建穩定的社會結構等諸多問題。隨着航天技術的發展和實驗數據的積累,如何負責任地推進地外探索,將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