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3-15 02:42
轉自:中國經營網
本報記者 張漫遊 北京報道
2025年春季招聘季,銀行業掀起AI人才爭奪熱潮。
日前,工商銀行(601398.SH)、農業銀行(601288.SH)、中國銀行(601988.SH)、建設銀行(601939.SH)、交通銀行(601328.SH)五大國有銀行分別發佈了春季招聘的信息,對於人工智能、大模型等領域的人才需求明顯增大。同時,銀行對複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攀升,從原來的「既懂技術又懂業務」雙棲人才,進一步升級為「既精通AI技術又熟悉金融業務」的雙料精英。
不過,金融科技領域的人才缺口還很大。有報告認為,金融科技人才需求總量預計未來5年每年約為20萬,總需求超過100萬。這場人才爭奪的背后,既是銀行數字化轉型迫在眉睫的生動體現,也折射出科技巨頭與金融同業之間日益激烈的競爭態勢。
技術迭代催生新型崗位
《中國經營報》記者梳理近5年的銀行招聘信息發現,2020年至2022年間,銀行金融科技招聘人才類型主要要求通用編程能力、軟件開發和基礎網絡安全知識。隨着技術發展,對掌握人工智能大模型、雲計算、物聯網等前沿技術的人才需求快速增長。在2025年招聘中,大語言模型、人工智能、雲計算、物聯網等前沿技術成為關鍵詞。
如建設銀行發佈的總行2025年度專業人才社會招聘公告中,該行專門招聘了零售業務人工智能應用專家,崗位職責包括負責零售業務人工智能創新應用並推動落地;負責人工智能前沿技術的研究和引進,應用包括LLM、Agent、RAG等在內的AI技術,推進零售業務智能化能力升級;負責員工智能工具及客户智能化服務能力建設;探索和發現金融領域人工智能技術的前沿應用落地場景,並組織推進業務場景智能化應用落地等。
交通銀行發佈的2025年春季校園招聘公告中介紹道,該行招聘IT系統管理人才,主要從事的相關工作包括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即負責協助跟蹤大數據、人工智能相關前沿技術,協助人工智能技術在持續交付、快速部署、應急處置、運營分析等方面的規模化應用,打造智能運營。
易觀千帆銀行業諮詢專家韋玲艷告訴記者,對於大型銀行而言,科技領域人才需求特點聚焦科技精準化人才,需求集中在大數據、AI、區塊鏈、網絡安全、雲計算等領域,技術崗位佔比逐年攀升。
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武澤偉告訴記者,銀行人工智能人才招聘方向主要有三個:一是算法工程領域,包括垂直模型訓練專家、強化學習工程師等;二是數據治理與AI合規,包括隱私計算專家、AI審計專員等;三是業務落地與產品創新,包括AI產品經理、人機協同體驗設計師等。
由信息技術新工科產學研聯盟金融科技教育工作委員會主導編制的《金融科技人才需求與教育發展報告(2024年)》(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根據最新的崗位需求數據分析,研發類崗位的需求佔比最高,達到了23%。在研發類崗位中,數據建模師、算法工程師、AI大模型金融工程師、金融科技應用開發工程師都是重要崗位,這些崗位多需要具有較強的數學能力和數據處理能力,對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甚至未來的元宇宙都需要有較強的理解能力,或要有較高水平。
除國有銀行外,股份制銀行、城商行亦有相關招聘需求。如招商銀行(600036.SH)深圳校園招聘的信息技術崗(數據應用工程師),招聘從事銀行各類業務需求的調研與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產品方案設計、數據分析及大模型應用等信息技術工作,經培養成為銀行業務IT專家或經選拔成為團隊經理、部門負責人等。
石嘴山銀行2025年招聘啟事顯示,總行金融大數據實驗室數據分析與建模崗計劃招聘5人,應聘條件包括關注人工智能、數據挖掘、雲計算等前沿知識與技術,對探索並實踐前沿算法在業務場景中的創新應用充滿興趣。
關於科技人才需求變化的驅動因素,韋玲艷認為:一是數字化轉型加速,銀行需通過AI提升業務效率,如智能風控、精準營銷,以及大模型技術推動金融產品創新;二是市場競爭加劇,包括DeepSeek在內的大模型快遞應用促使銀行加速技術部署;三是業務模式轉型,低利率環境下,銀行需通過數智化手段優化成本與風險控制,例如利用大數據優化信貸決策。
行業博弈加大人才缺口
科技領域的人才存在缺口。《報告》顯示,根據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農商行、保險業、證券公司、期貨、信託公司、創投企業、小貸公司、擔保公司、保理公司、金融科技企業、監管機構等發佈的招聘需求進行統計分析,金融科技人才需求總量預計未來5年每年約為20萬,總需求超過100萬。
具體而言,畢馬威方面研究認為,銀行業大模型的應用落地目前存在較大的技術人才、複合型人才缺口。當前大模型技術不斷迭代,其需要既懂業務又懂技術的專家進行持續的、有體系的大模型建設路徑規劃與落地,否則容易重走信息化點狀建設的老路。
部分銀行明確了對於複合型人才的歡迎。如建設銀行在對該行零售業務人工智能應用專家的任職要求中提到,具有大型銀行、大型互聯網企業工作經驗者優先;負責或參與過大型機構人工智能規劃者優先。
韋玲艷告訴記者:「數字化轉型要求技術與業務深度融合,複合型人才可快速將技術應用到業務和場景中,可提升業務響應速度、風險控制能力,提升服務效率和客户體驗。」
韋玲艷談到,目前人才緊缺的領域包括AI與大模型、雲計算、分佈式技術、數據建模與分析等,這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對於人才策略的調整,一方面通過內部崗位人員能力的培訓和升級;另一方面,通過校招定向培訓及產學研等方式引進和培養。
某國有銀行從事科技培訓人士告訴記者,從培訓內容來看,針對新員工重點是講解行內自主開發的一些平臺,介紹這些平臺如何開發和應用,同時還會涉及AI、大數據分析這些通用技術類的課,這也是最近兩年新加入的課程。
從宏觀層面看,近年來我國對於包括人工智能在內的新興科技的培養力度增大。在2025年1月公佈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中提到,明確「培育壯大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有力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出「打造校企地聯合創新平臺,加強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技資源庫建設,打造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實現基礎學科突破,引領學科交叉融合再創新」。
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四川文理學院黨委常委、副院長苟興龍提交了《關於普及人工智能教育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建議》,建議優化學科專業佈局、建設課程教材體系、打造網絡教學平臺、加快師資培養培訓、優化智慧教學環境、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全國政協委員,恆銀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江浩然提交的《關於促進人工智能相關領域高質量就業的提案》提出,將人工智能知識納入職業培訓課程體系,加強人工智能相關學科專業建設,進一步加快推動學科交叉融合。
面對行業競爭壓力,銀行在招攬人才的同時,亦面臨人才流失難題。上述國有銀行從事科技培訓的人士向記者透露:「我行每年在科技領域招聘的人數基本一致,沒有明顯變化,但每年流失的人也比較多。」
與銀行爭奪人才的不僅是金融同業,還包括眾多科技巨頭。騰訊、螞蟻、京東、百度等多家公司均在近日更新了招聘信息,其中,AI相關的技術崗招聘火熱。
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表示,銀行科技人員的頻繁變動,有可能影響到科技類業務的穩定性,尤其是高級科技人才的變動,還有可能對銀行機構科技戰略的可持續帶來一定影響。
「在科技人員變動方面,銀行機構需要從頂層架構層面建立健全人才儲備及培養機制,結合對市場需求的深刻洞察更好地實現人才供需匹配:一是設定合理激勵機制與成長空間,為人才提供更匹配工作量與複雜度的激勵與報酬;二是需要打造靈活的組織架構,鼓勵員工根據自身的興趣及能力投入新的項目、新的團隊,為員工轉崗等提供便利。」蘇筱芮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