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3-13 17:12
「綠色技術創新是破解行業難題的‘金鑰匙’,能夠推動突破行業的‘天花板’,實現產業化。」全國人大代表、廣東邦普循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長東在駐地接受了本報記者採訪。這位見證了電池回收行業從「收破爛」蜕變為「循環經濟」的一員、從邊緣走向了「舞臺中央」的業內領軍企業帶頭人表示:「我們始終堅信,只有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協同,才能真正推動電池回收行業高質量發展,為實現‘雙碳’目標和綠色經濟轉型貢獻力量。」
回首20余年的創業歷程,李長東的眼神中閃爍着對過往歲月的感慨。1997年,他在電子廠打工時初次接觸電池回收行業,面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料處理問題,他敏鋭地意識到,隨着電子產品的廣泛應用,將帶來海量的廢舊電池,電池回收將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課題。「當時我就想,如果能將報廢電池轉化為電池材料,實現‘電池從哪里來到哪里去’,那將是一件意義非凡的事情。」基於這一思考,2005年,他毅然創立了公司,並在2015年加入了寧德時代的生態圈,開啟了電池回收行業的新篇章。
在這段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旅程中,突破廢舊磷酸鐵鋰電池回收技術是李長東印象極為深刻的一戰。「過去廢舊磷酸鐵鋰電池回收需要10道工序,導致回收成本明顯高於產品的市場價格,這意味着每回收一塊電池,企業都在虧損。」李長東坦言,「這種局面導致很多企業對磷酸鐵鋰電池回收望而卻步。但如果我們忽視低殘值的磷酸鐵鋰電池回收,日積月累就會引發社會問題。」
爲了解決這一技術難題,李長東帶領團隊開啟自主研發。歷經5年,經過幾十種技術路線的嘗試與創新,公司終於在2024年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通過優化工藝流程和技術創新,他們將傳統的10道工序減少至6道,「成本明顯下降,成功實現了盈利,這也是在全球範圍內首次實現磷酸鐵再生材料產業化並取得經濟效益。」李長東的語氣中帶着難以掩飾的喜悦。
「綠色技術創新幫助我們突破了行業的天花板。通過科技創新,我們不僅解決了環境污染問題,還保障了經濟安全。」李長東強調。
「過去,電池回收行業難以吸納到足夠的人才,社會層面的關注度也不足。」2008年,《循環經濟法》的頒佈為行業帶來了轉機,「這部法律讓電池回收行業從‘收破爛’變成了‘循環經濟’,吸引了更多人才和科研單位的加入,推動了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如今,廢電池回收市場今非昔比,已經成為最時尚的朝陽產業。據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統計,2023年,我國退役動力電池總量超過58萬噸;預計到2030年,動力電池回收市場規模將突破千億元。
但對李長東來説,一切都沒有變,他依然在面對同樣的挑戰,依然在堅持同樣的目標,依然在為解決同樣的問題而努力。變化的只是外部的條件,不變的始終是他對這份事業的執着與熱愛。他説:「並不是説市場變大了就好做。我們做了20年,初心一直沒變:解決環境污染和經濟安全問題。我們熱愛這個事業,願意一輩子做好它,做到極致,形成心流,堅持下去,最終為行業貢獻價值。」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李長東表示,這一政策導向為電池回收行業注入了新的動力。「統籌發展和安全是當前的重要任務,作為頭部企業,我們有責任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他説。
展望未來,李長東充滿期待。「未來,我們將繼續專注於技術創新,推動行業向更高效、更環保的方向發展。」他表示,電池回收不僅是一項事業,更是一份責任,將守正創新,為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資訊來源:中國有色金屬報
資訊監督:張 琳 010-63963867
資訊投訴:鄭 瑋 010-63963866
(轉自:中國再生金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