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氫能第一股」億華通「變天」:併購上游氫能資產 實控人也要換了

2025-03-13 20:14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曹恩惠 上海報道

3月13日,停牌10個交易日的「氫能第一股」北京億華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億華通,688339.SH、02402.HK)歸來。復牌首日,該公司A股一度大漲20%,截至收盤,股價大漲8.13%,報26.20元/股。

原因與億華通日前披露的定增併購方案有關。

2月26日晚間,億華通發佈公告稱,其正在籌劃以發行股份的方式購買定州旭陽氫能有限公司(下稱旭陽氫能)的100%股權及資產並同時募集配套資金。3月12日晚間,億華通發佈了定增預案,雖然交易價格尚未明確,但劃定了此項交易的配套募資上限,即不超過5.50億元。

旭陽氫能的控股股東為旭陽集團,后者是一家集焦炭、化工、貿易服務、科技、地產等業務板塊協同發展的大型企業集團,並已於港股上市。交易預案顯示,旭陽氫能主營業務偏氫能產業鏈的上游,包括高純氫、合成氨的生產、銷售,以及綠氫製備、液氫儲運等,與億華通形成互補。

然而,新資產的注入,也將伴隨着億華通控制權的轉讓。

「根據目前的交易方案,本次交易完成后,預計公司控股股東變更為旭陽集團,實際控制人變更為旭陽集團實際控制人。」億華通表示。

虧損的億華通向上「遊」

就在公佈併購事項的后一天,億華通還發布了2024年度業績快報。不出意外,該公司續虧。

根據業績快報,億華通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和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分別為3.67億元、-4.53億元,較2023年同期分別下滑54.21%、86.35%。

從上述業績數據中不難看出,億華通在2024年的業績有所「惡化」。無論是營收還是淨利潤,均已經創下該公司上市以來的新低。對此,億華通在公告中解釋:「氫燃料電池汽車行業目前仍處於商業化初期,2024年度燃料電池汽車產銷量呈現同比下滑的態勢,且燃料電池行業市場競爭激烈,產品的銷售價格降幅大於成本降幅,導致公司毛利率較上年同期出現下降。」此外,該公司還考慮計提了應收款項的預期信用風險損失,從而影響了利潤。

億華通的主營產品包括氫燃料電池發動機、制氫設備以及熱電聯供。這其中,氫燃料電池發動機是其主要營收來源。根據業內的統計數據,2023年,全國上牌車輛的氫燃料電池系統裝機量合計爲734MW,同比增長49.3%。在這一年,億華通的累計裝機量達158.99MW,佔比超過23%,位列行業第一位。

但自上市以來,億華通一直深陷虧損泥淖。特別是在2024年,其之所以遭遇業績「滑鐵盧」,與下游氫燃料整車的產銷量直接相關。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佈的數據顯示,2024年1至12月,全國燃料電池汽車產銷數據分別為5548輛和5405輛,同比減少10.4%和12.6%,由此自2021年后國內所保持的燃料電池汽車全年累計產銷同比增長的趨勢中斷。對比往年,國內燃料電池汽車產銷數據並沒有在12月衝量。對此,有業內分析人士認為,由於資本市場的輸血減少或停止以及行業降本,企業開始打破以往自己貼錢降本的魔咒,轉向高質量發展。

「整體來看,氫能產業鏈部分環節存在結構性過剩,這使得一些環節的盈利能力出現差距。」上海長三角氫能科技研究院院長張焰峰博士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認為,目前國內氫能產業「野蠻生長」的時代結束了,企業需要真正實現產業鏈上下游的佈局、深耕。

從業務協同性看,旭陽氫能的確能與億華通形成上下游互補。從盈利能力上看,旭陽氫能的確也與億華通形成鮮明對比。

數據顯示,2023年至2024年,旭陽氫能分別實現營業收入4.05億元、3.20億元,淨利潤分別為0.59億元、0.23億元。客觀而言,旭陽氫能去年業績有所退步,但該公司資產規模繼續增長——截至2024年底,其總資產和淨資產分別為6.85億元、4.33億元,較2023年分別增長68.72%、36.16%。

氫能概念是否還有吸引力?

億華通定增併購旭陽氫能,也可能引發實際控制人的變更。

截至2025年2月,億華通的實際控制人為張國強,其直接持有公司15.73%的股份,目前也擔任億華通的董事長、總經理。

張國強也是國內氫能領域的代表性人物,其師從中國科學院院士、新能源動力系統與交通電動化專家歐陽明高,並一路孵化億華通成為國內首家「A+H」兩地上市的氫能公司。在今年兩會期間,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的張國強亦針對可持續發展氫能產業提出建議。他建議,要打造低成本氫氣供應保障,開展氫能高速及其它交通運輸領域示範應用。

不過,上述交易引發億華通實際控制人變更的可能性,也令業內意外。這也是近期A股出現的第二起氫能上市公司實控人變更的事件——3月7日,永安行(603776.SH)發佈公告,其收到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孫繼勝的通知,孫繼勝正在籌劃公司股份轉讓事宜,該事項可能導致公司的控制權變更。

然而,接連兩起A股氫能公司「易主」的消息,難免會在一定程度上打擊氫能產業發展的積極性。

「目前氫能公司普遍虧損,但像上游的一些環節還是具備一定的盈利空間,並且外資也會看好部分中國氫能企業。」張焰峰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去年兩家在港股上市的內地氫能公司國富氫能、重塑能源,當前的股價走勢也相對堅挺。」

「這兩家公司在海外也有所佈局,進行一些業務試點。」在張焰峰看來,國內氫能企業應該儘快跳出同質化競爭的怪圈,放眼更廣闊的全球市場。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氫能產業一直備受政策關注。3月6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披露,國家正在推動設立近1萬億元的「航母級」的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聚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氫能儲能等前沿領域,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此外,近期多家氫能公司正加速籌劃科創板IPO,國家電投集團旗下氫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及重塑能源均公開了其擬奔赴科創板的意向。

「2025年是氫能中長期規劃的結算時點,氫能及燃料電池行業將進入放量衝刺期,燃料電池汽車及綠氫項目落地將加速。」國金證券分析認為。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