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3-13 19:42
CEO(首席執行官)一職空缺四個月后,英特爾(Nasdaq:INTC)這家57歲的老牌芯片巨頭迎來了第九任CEO。
美國西部時間3月12日,英特爾宣佈,董事會已任命陳立武(Lip-Bu Tan)為CEO,該任命3月18日生效。資本市場對這一任命態度積極。當日,英特爾股價上漲4.6%,收盤價20.7美元,英特爾總市值891.9億美元。
陳立武是美籍華人,1959年出生於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他是半導體風險投資機構華登國際的創始人兼董事長,同時在施耐德電氣等多家知名企業擔任董事會成員。華登國際這段經歷讓他被稱為「芯片創投教父」。華登國際專注投資全球半導體產業,在全球範圍內投資的半導體企業超過100家。
重返英特爾
2024年12月2日,英特爾時任CEO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宣佈退休。英特爾開始尋找下一任CEO。
基辛格主導了英特爾IDM 2.0戰略,即英特爾要強化芯片代工能力,打造一個以美國本土為中心的芯片代工製造網絡,該戰略需要投入超過1000億美元。IDM2.0戰略被認為是正確選擇,且未來5年-10年有機會獲得豐厚回報。然而,2024年英特爾陷入虧損。面對鉅額資本支出,英特爾遠水難解近渴,基辛格最終離任。
隨后四個月,英特爾執行副總裁兼首席財務官大衞·辛斯納(David Zinsner)和產品首席執行官米歇爾·約翰斯頓·霍爾索斯(Michelle Johnston Holthaus)聯合組成臨時聯席首席執行官。其間,英特爾董事會也在確定新任CEO人選。
基辛格離任后,陳立武一直被認為是英特爾CEO的熱門人選之一。陳立武2022年9月至2024年8月曾在英特爾董事會任職。
有消息稱,他當時離開董事會的原因是和時任管理層存在分歧。陳立武對此曾公開解釋,「因為自己要重新確定各項事務的優先順序,我仍然支持英特爾和公司的重要業務。」
重返英特爾后,陳立武在英特爾官方聲明中稱,無比敬佩這家俱有標誌性意義的公司,同時也看到了重塑業務的重大機遇。我們將更好地服務客户併爲股東創造價值。
陳立武還表示,英特爾擁有強大且獨具優勢的計算平臺,廣泛的客户基礎,以及強大的製造佈局。隨着我們重塑製程工藝路線圖,這些優勢正在日漸增強。
陳立武在全員信中表示,在其領導下,英特爾將成為一家以工程為中心的公司,「我們將共同努力恢復英特爾作為世界級產品公司的地位,將自己打造為全球頂級代工廠」。
對於陳立武出任英特爾CEO,英特爾董事會臨時執行主席弗蘭克·D·耶里(Frank D. Yeary)評價,陳立武是一位傑出的領導者,他擁有深厚的技術行業背景與橫跨產品和代工生態的關係,以及創造股東價值的卓越成就,這些正是英特爾下一任首席執行官所需要的特質。
英特爾官網顯示,陳立武擁有20多年半導體和軟件經驗,與英特爾生態系統建立了深厚關係。他擁有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物理學學士學位、麻省理工學院核工程理學碩士學位和舊金山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2009年至2021年陳立武曾擔任楷登電子(Cadence Design Systems)CEO。在他擔任CEO期間,楷登電子收入增加了一倍以上,股價上漲32倍以上。
陳立武也是風險投資公司瓦爾登加速(Walden Catalyst Ventures)的創始管理合夥人和華登國際(Walden International)董事長。陳立武目前還同時擔任克里多科技集團(Credo Technology Group)和施耐德電氣的董事會成員。
挑戰和底盤
要帶領英特爾重新回到世界級產品公司的地位,陳立武的挑戰不小。
資料顯示,在楷登電子任職期間,陳立武曾帶領這家公司扭虧為盈。他重塑楷登電子的經驗被認為有助於幫助英特爾應對接下來挑戰。
陳立武在公開信中表示:「將努力恢復英特爾作為世界一流產品公司的地位,將自己打造成世界一流代工廠,讓客户前所未有的滿意。」
一位芯片技術人士的觀點是,陳立武面臨的挑戰比基辛格時代(2021年1月-2024年12月)更艱鉅。
英特爾正面臨「需要多線平衡」的局面——主營業務萎縮,淨利潤下滑,且需要高昂成本來維護現有分佈在四個國家的芯片工廠。英特爾還需要同時與英偉達、臺積電兩家在各自領域佔據壟斷地位的公司競爭。
英特爾目前捉襟見肘的財務並不支持它多線作戰。2024年英特爾營收531.0億美元,同比下滑2.1%,連續三年負增長;淨利潤-187.6億美元,同比下滑1210.5%,連續六年縮窄。
英特爾外部競爭環境正在發生變化。英特爾原本擅長的CPU(中央處理器)正在被英偉達的GPU(圖形處理器)侵蝕市場份額。
一位芯片行業銷售人士曾對《財經》表示,英偉達對全球芯片市場製造了「虹吸效應」。客户預算有限,給了英偉達GPU芯片,英特爾能分到的自然就少了。英偉達GPU被用於模型訓練,使用壽命約為3年-4年。英特爾CPU使用壽命一般是5年-8年,客户預算有限時,英特爾CPU的折舊周期被延長。這讓英特爾在和英偉達的競爭中更吃虧。
英特爾面臨的政策環境也在發生變化。特朗普政府多次表示,將廢除拜登政府簽署的《芯片和科學法案》。該法案計劃為在美國設廠的芯片公司補貼527億美元。此前英特爾被認為是該法案的最大受益者,它已經獲得了近80億美元撥款。
若特朗普政府廢除《芯片和科學法案》,英特爾將無法獲得政府補貼。今年2月,英特爾將俄亥俄州300億美元晶圓廠項目投產時間從2025年推迟到2030年。
此前,市場多次傳出消息稱,高通、博通、ARM等企業都曾評估收購英特爾的可能性。2月,特朗普政府還與臺積電接洽,要求其評估參與英特爾製造業務分拆(報道詳見《高通擬收購英特爾?有兩大難》)。然而從各企業財務狀況來看,它們的現金和有價證券暫時不足以收購英特爾。
過去一年,有關英特爾的各類信息頻繁出現且自相矛盾。這些不確定性因素影響了投資者對英特爾的信心。過去一年(2024年3月12日-2025年3月12日),英特爾股價下跌52.2%。一位芯片創業公司高管的看法是,資本市場放大了這種悲觀情緒。在他看來,英特爾的業務並沒有外界想象的那麼低迷。
好的一面是,儘管面臨種種挑戰,英特爾作為老牌芯片巨頭,依然有穩定的業務底盤,以及面向未來的技術儲備。
英特爾在PC芯片市場仍然位居首位,在x86(一種最主流的芯片設計架構)數據中心芯片市場也維持領先地位。PC芯片、x86服務器芯片是客户的剛需,它們仍然能夠源源不斷地為英特爾貢獻利潤。這是英特爾最后的「護城河」。
英特爾代工業務計劃在2025年下半年發佈18A(小於2納米)製程芯片,這將和臺積電的2納米直面競爭。目前,微軟已經決定採用英特爾18A製程生產自己設計的一款芯片。
一位半導體行業人士認為,英特爾需要做減法和取捨,而不是多線作戰。陳立武履新后面臨的最直接挑戰是,要如何處理英特爾設計和製造業務之間的關係——究竟是保留基辛格時代確定的代工路線扛住壓力前進,還是尋求分拆重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