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3-13 17:54
3月10日,中國智能駕駛賽道迎來標誌性事件——佑駕創新(2341.HK)正式被納入滬港通及深港通標的。佑駕創新股價隨即開始持續大幅上漲,3月13日盤中漲幅超21%。這不僅標誌着佑駕創新邁入了資本市場「雙向通道」的新階段,更折射出資本市場對「艙駕一體」技術路線的深度認可。
在智駕技術發展早期,佑駕創新獨樹一幟地採取「漸進式」發展模式,並佈局智駕、智艙的全面解決方案,成功地在單車智能領域站穩了腳跟。面對當前全球智能駕駛行業陷入「堆料競賽」的困局,佑駕創新又以極具前瞻性的差異化路徑率先完成從10萬元級經濟車型到30萬元級豪華車的全價格帶覆蓋,這種商業化效率與財務健康度,使其在資本市場的嚴苛篩選中脫穎而出。
此次納入港股通,既是佑駕創新技術實力的證明,也是其撬動更大產業生態的支點。面對內地逾80萬億元居民可投資資產的「活水」,這家「艙駕一體第一股」或將加速技術外延,在L4級自動駕駛等領域進一步鞏固護城河,以獨特的「中國方案」重塑行業競爭規則。
納入港股通,打開內資「活水」閘門
業內分析認為,作為此次納入滬港通及深港通標的"智能駕駛獨苗",佑駕創新無疑是嚴苛篩選標準下的「優等生」。被納入后,佑駕創新將直連內地資金的「配置窪地」,資本運作空間也實現了從融資優化到戰略升級。
港股通的標的篩選素以高標準著稱。以滬港通為例,標的需滿足市值、流動性、合規性三重門檻:過去12個月平均月末市值不低於50億港元、換手率排名前90%、且無重大違規記錄。而佑駕創新自2024年底上市一來,短短3個月股價漲幅達96%,目前,佑駕創新市值達117億港元,流動性指標也顯著高於行業平均水平。
滬港通及深港通作為連接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的重要橋樑,內地投資者無需開立港股賬户,可直接通過滬交所、深交所投資,極大降低了投資壁壘。對於佑駕創新而言,便帶來了諸多利好。
首先是能夠輕松獲得更多資本,智能駕駛作為AI落地確定性最高的場景之一,正成為南下資金追逐的焦點。數據顯示,2024年港股通科技板塊淨流入超2000億港元,佔全年南下資金總量的35%。納入港股通后,佑駕創新將直接對接內地逾80萬億元的居民可投資資產池。
其次,港股通身份為佑駕創新打開了更豐富的資本運作可能性。根據摩根士丹利《港股流動性溢價分析(2024)》,港股通標的因流動性溢價,增發折價率普遍低於非港股通公司約7-10個百分點,佑駕創新未來通過增發募集研發等資金,其稀釋成本將大幅優化。
第三,債券融資渠道有望拓寬。Wind金融終端統計顯示,2024年,港股通標的發行離岸人民幣債券票面利率較非港股通企業低1-1.5個百分點。結合佑駕創新逐年改善的毛利率,等其信用評級獲得上調后,融資成本獲將進一步降低。
更重要的是,港股通標的有助於形成和提升其品牌溢價。據統計,2024年新納入港股通的科技企業中,平均新增覆蓋券商達5家,研報數量增長30%。對佑駕創新而言,更多深度分析和曝光,能讓其直接觸達數百萬投資者與行業觀察者,讓其技術實力與商業化進展將置於聚光燈下,強化其「艙駕一體第一股」的標籤。
艙駕協同破局,稀缺性重塑競爭壁壘
佑駕創新作為此次名單中的為數不多的智能駕駛領域企業,與其在智能駕駛領域的稀缺地位密不可分。這種稀缺性,主要體現在技術和商業層面。
當前,全球智能汽車產業鏈呈現「軟硬解耦」趨勢,同時智能汽車跨域融合趨勢加速,艙駕一體成為行業主流。
但產業也同樣面臨着痛點,算法公司依賴第三方硬件,硬件廠商缺乏算法適配能力,真正具備全棧自研能力的企業鳳毛麟角。而佑駕創新堅持智能駕駛與智能座艙的全棧自研,實現了從「拼圖式創新」到「系統性能力」。
同時,自2014年成立之初,佑駕創新的業務便涵蓋智能駕駛、智能座艙等多個方面,並覆蓋軟件算法和硬件架構的搭建,成為資本市場上少有的覆蓋行車、泊車、座艙三大核心場景的企業。通過構建一縱一橫的產品座標系,佑駕創新在中高階智駕、L4自動駕駛、智能座艙等領域多點開花,穩步積累量產經驗。
商業稀缺性層面,佑駕創新的產品實現了從「單點突破」到「全價格帶覆蓋」。3月1日,佑駕創新宣佈其中高階智能駕駛域控產品獲得某新能源車企定點,將搭載於30萬元級別的高端車型上。3月9日再宣佈將為某全球知名車企旗下的合資品牌、豪華品牌提供智能座艙解決方案。
據業內人士透露,這兩家車企分別是大眾和奧迪。不同於多數企業聚焦單一市場,佑駕創新完成了從10萬元級的經濟型、20萬元主流市場,30萬元以上高端市場的全場景滲透。
這種稀缺性,也讓佑駕創新坐擁政策、需求與資本的三重行業紅利。政策層面,歐盟《通用安全條例》(GSR)強制要求2024年后新車配備駕駛員監測系統(DMS),而佑駕創新是首批支持車企通過歐盟GSR旗下ADDW和DDAW法規的智能座艙企業,也是首家幫助中國整車廠獲得E-NCAP五星評級的中國智能座艙解決方案供應商。目前,其DMS方案已出口至歐洲、東南亞等地,海外營收穩步增長。
此外,在市場需求層面,新能源汽車甚至燃油車已經嚴重依賴智能化差異化競爭。佑駕創新的模塊化方案,恰好滿足車企「按需選配」的需求。目前,佑駕創新基於地平線征程系列打造的iPilot 2行泊一體方案均已實現量產,基於征程6E打造的iPilot 4中高階智駕方案則計劃今年交付。
在智能汽車行業,技術路線的選擇遠比短期增速更重要。佑駕創新的稀缺性,源於其對「艙駕一體」技術路線的篤定,對全棧自研的長期投入。這種技術獨特性與商業落地能力的結合,恰好契合港股通對「高成長性新興產業龍頭」的偏好。當行業從「堆料競賽」轉向「系統效能」競爭時,這家「艙駕一體第一股」未來的估值或將不斷上漲。
財務、技術與商業三重「答卷」,解碼佑駕「鐵三角「邏輯
財務數據是商業可行性的終極標尺。佑駕創新2021-2023年營收從1.75億元躍升至4.76億元,複合增長率64.9%;2024年上半年營收2.37億元,同比增速44.5%,業績呈現穩健增長趨勢。
與此同時,佑駕創新嚴控費用率,銷售與管理費用率僅為7%,遠低於行業平均水平。從某種程度上表明,佑駕創新已經開始了不依賴燒錢的健康增長模式。
截至2024年6月,佑駕創新已與29家整車廠就94款車型展開量產;截至2024年12月10日,佑駕創新已累計為35家整車廠進行量產。在大規模化量產和嚴控費率的情況下,佑駕創新的毛利率呈現逐年提升的良好趨勢,從2023年上半年的8.3%提升至2024年同期的14.1%。
而之所以有這樣的財務表現,跟佑駕創新採用漸進式技術路徑,以全棧自研構築護城河,押注艙駕一體協同有着莫大關係。在智駕發展早期,眾多公司紛紛採取「高舉高打」、直奔L4級自動駕駛的策略,但佑駕創新採用漸進式技術路徑,從L1到L2+的上車應用抓起,並以L4級別智駕實力為之賦能。
如此一來,佑駕創新一方面可以向主機廠提供定製化的集成設計方案,另一方面可以將方案打包給Tier 1供應商;一邊可以涵蓋智能駕駛、智能座艙等多個方面,一邊又能同時覆蓋軟件算法和硬件架構的搭建,最終實現「量產反哺研發」。
在自研方面,佑駕創新過去幾年里通過在軟件和硬件兩個維度同步發力,相繼推出多款域控產品,成長為一家俱備軟硬一體全棧式能力的智能駕駛核心Tier1。佑駕創新CEO劉國清博士曾表示,自研域控必然會涉及生產製造,這是純軟件算法公司做域控制器的短板,但卻是佑駕創新的底氣。
在平臺化及軟硬件一體化方面,佑駕創新通過自研的中間件隔離上層應用軟件和底層計算平臺以實現平臺兼容性,其平臺化研發方法允許智能駕駛解決方案兼容主流SoC平臺,將適配不同車企的不同車型的開發周期大大縮減。
其L4無人小巴聚焦應用端到端大模型技術、構建車端高性能計算平臺和雙冗余5G通訊、建立符合全鏈路數據閉環三大維度,實現創新突破。今年2月,佑駕創新的L4級自動駕駛小巴項目在蘇州順利交付。未來,佑駕創新將推出車規級方案,以實現技術降本,推動L4級自動駕駛的普及。
佑駕創新在技術層面也不斷與時俱進,已開展DeepSeek-R1大模型的接入工作,着力開發下一代更智能的智能座艙解決方案,提升艙內多模態感知能力,重塑人車交互範式。
在智能駕駛行業,技術概念與商業現實之間往往存在巨大鴻溝。佑駕創新的價值在於,它用全棧自研的技術底氣、全價格帶的商業覆蓋、以及健康增長的財務模型,證明了「艙駕一體」並非空中樓閣。
當行業進入淘汰賽階段,這種從技術到商業的全維度驗證能力,或許正是穿越周期的終極武器。而當資本活水與技術創新相遇,這家「艙駕一體第一股」的成長故事,或將書寫中國智能駕駛全球競爭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