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3-12 17:44
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數據領域相關話題成為眾多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關注的焦點。我們綜合各類媒體和平臺的公開報道,對2025年兩會中有關數據工作的建議提案進行了梳理,傾聽代表委員聲音,不斷提升數據工作質效。
01
馮丹 全國人大代表、華中科技大學副校長
「算法+數據+存儲」協同創新,推動大AI創新發展與應用
全國人大代表、華中科技大學副校長馮丹稱,在AI硬件架構上,相較算力的不足,我國存儲產業在DRAM、閃存固態盤、高性能分佈式文件存儲等現階段關鍵技術上已經實現自主可控,並具備了全球競爭力,DeepSeek通過算法優化、存儲架構和緩存算法創新顯著提升算力效率,降低算力依賴,將推理成本大大降低,相比國際同類產品,降幅達90%。「結合中國AI產業現狀,AI硬件架構將從算力依賴走向數據和存儲依賴。」隨着大模型普及、參數和數據規模增長,通過「算法創新+數據存儲創新」持續降低推理成本將成為技術創新的重點方向,建議國家在此兩個方向上加大投入。他建議,一是政策引導,制定行業數據存儲要求和流通規則,開發相應工具,加快行業應用;二是技術創新,設立新一代AI算法、數據存儲重大技術專項,支持關鍵技術持續發展;三是標準建設,建立符合中國行業應用的推理評估體系及標準,掌握標準話語權。通過政策引導、技術創新與標準建設,從「算力軍備競賽」轉向「算法+數據+存儲協同創新」,中國有望在近年實現大模型推理應用的全面發展和換道超車,為全球AI發展提供「中國方案」。
來源:觀察者網
02
鄧中翰 全國政協委員、
「星光中國芯工程」總指揮、中國工程院院士
強化數據要素與民企活力築牢AI時代高質量發展基石
全國政協委員鄧中翰提交了兩份提案,聚焦人工智能時代下,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與民企創新和青年人才創業活力。他指出,我國數據生產量全球領先(2024年預計可達38.6ZB)、增速快,但數據使用率不足三分之一,數字經濟企業與資本市場的結合程度尚不夠緊密,要素化、資產化、資本化水平亟待提升。為此,鄧中翰提出了四點建議:
1. 構建全國統一的數據市場,統籌國家數據基礎設施,推動跨層級、跨領域數據可信流通;建立健全國家公共數據資源體系,支持公共數據與行業數據融合開發,在國家安全、經濟民生等關鍵領域實現數據「有標識、受監管、被保護、可交易、能使用」。
2. 加快數據要素市場化進程,規範統一數據交易定價機制,佈局國家級數據交易所試點,鼓勵行業協會、科研院所與企業共建數字經濟創新示範基地,形成「採集—標註—交易—應用」全鏈條生態。
3. 發揮資本市場催化作用,支持數字經濟企業通過併購重組、再融資等工具加速技術迭代,鼓勵龍頭企業共享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釋放數據資本化潛力;發揮科創板改革「試驗田」作用,提升資本市場體系對科創包容性,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4. 強化技術與標準支撐,加大數據加密、數字水印等關鍵技術攻關,推進視音頻編解碼(SVAC)、智能感知等領域自主標準制定,以標準優勢帶動產業優勢,築牢數據主權安全防線。
來源:中國經營報
03
董進 全國人大代表、國家區塊鏈技術創新中心主任
前瞻佈局下一代高可信區塊鏈網絡
全國人大代表、國家區塊鏈技術創新中心主任董進指出,傳統的數據流通方式面臨隱私易泄露、數據易篡改、數據割裂分佈形成「孤島」等挑戰。區塊鏈技術融合了分佈式存儲、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性,為數據安全存儲、可信共享和高效協作提供技術保障,具有獨特優勢。不少發達國家正在加大區塊鏈技術的研發,希望以此串聯起更多的高價值數據,我國也需要加速海量高價值數據在流通中釋放活力,促進新動能積厚成勢。他在今年兩會上建議,面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需求和新形勢,我國應前瞻佈局下一代高可信區塊鏈網絡,打造超大規模、超強算力、超高安全的數字基礎設施,為數據可信安全高效流通提供堅實基礎。
來源:中國青年報
(轉自:貴陽大數據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