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比特幣現貨ETF大跳水 48億美元「跑了」!

2025-03-12 11:48

  近日,全球最大比特幣ETF管理機構Farside Investors發佈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3月10日,美國比特幣現貨ETF市場正經歷自2023年1月通過審批以來的最嚴峻考驗。自2025年2月7日創下的407億美元歷史持倉峰值后,行業總資產管理規模已縮水11.7%至359億美元,相當於單月淨流出48億美元,日均減少1.6億美元。

  結構性流出特徵顯著

  從數據細節觀察,本輪資金撤退呈現出與以往不同的市場結構特徵:

  1. 頭部ETF集中度風險暴露:貝萊德IBIT(管理資產219億美元)、富達FBIT(102億美元)和Coinbase CBEE(67億美元)三大巨頭合計佔比達83%,較年初下降2.3個百分點。其中IBIT近7日日均流出1.2億美元,其資產規模較峰值縮水14.3%。

  2. 長尾ETF逆勢吸金:MicroStrategy SECT(管理12億美元)及VanEck ETF等中小型產品實現淨流入,顯示專業投資者與機構正在重新分配倉位。

  3. 衍生品市場聯動效應:芝商所比特幣期貨持倉量同步下降22%,永續合約資金費率維持在0.003%-0.005%低位,表明槓桿投機需求降温。

  多維度解讀資金撤離動因

  宏觀經濟層面

  • 利率政策預期調整:隨着美國2月CPI同比上漲3.2%(超預期0.5個百分點),市場開始計價美聯儲年內加息25個基點的可能性。歷史數據顯示,每次利率上調周期啟動前1-3個月,風險資產配置比例平均下降12-15%。

  • 美元指數反彈:DXY指數從年初102升至3月12日的106.8,加密資產作為「抗通脹」資產的吸引力相對減弱。

  行業內部結構性變化

  • 現貨ETF競爭白熱化:11家獲批ETF的平均管理費率已降至0.18%,部分機構推出零佣金交易服務,導致資金向成本優勢明顯的產品集中。

  • 鏈上指標異動:Glassnode數據顯示,持有1萬+BTC的巨鯨地址在過去兩周增持速度放緩,而持幣量低於100BTC的散户賬户佔比上升至61.3%(年初為54.2%)。

  監管動態預期

  • SEC審查壓力持續:針對多家ETF發行方的「現貨清算機制」調查已進入取證階段,市場擔憂未來可能出現交易限制或合規成本上升。

  • 税務申報新規實施:IRS要求2024年度加密貨幣交易需在1040表中單獨申報,部分機構客户選擇提前平倉以規避税務審計風險。

  市場情緒與技術面共振

  • 衍生品市場信心不足:偏度指數顯示,3個月期看跌期權成交量佔比升至38%(歷史中位數25%),隱含波動率曲面呈現陡峭化。

  • 關鍵技術位破位:比特幣價格跌破34,000美元支撐位后,RSI指標進入超賣區域(28.6),MACD出現死亡交叉信號,觸發量化基金的自動止損盤。

  全球資金配置再平衡

  • 新興市場吸金效應:印度、巴西等國央行數字貨幣試點進展加速,部分離岸基金將15-20%的加密倉位轉向本地數字資產。

  • 大宗商品聯動增強:比特幣與黃金90日相關性係數從0.12升至0.37,部分對衝基金將其作為「去中心化避險資產」配置。

  后市展望與策略建議

  儘管短期面臨壓力,但多位分析師指出:

  1. 長期配置價值猶存:比特幣與標普500指數的3年相關性仍維持在0.45以上,可作為資產組合的「風險分散器」。

  2. 監管明朗化契機:若SEC在二季度公佈明確的ETF運營標準,可能吸引200-300億美元增量資金入場。

  3. 技術升級窗口臨近:預計2025年6月比特幣網絡將完成Taproot升級,智能合約功能拓展可能催生新型應用場景。

  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當前宜採取動態再平衡策略:可將比特幣配置比例控制在投資組合的10-15%,關注ETF資金流向與期貨持倉結構的邊際變化,在美元走強周期中可適度降低風險敞口,待宏觀經濟出現明確轉向信號后再行加碼。

  注:本文部分引用數據來源於CoinMetrics、CryptoQuant及機構研報)

  (轉自:區塊鏈頭條)

責任編輯:張靖笛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